您的位置:首页 > >征文作品 > 获奖文字作品 > 第二届 > 正文
决战金陵发布时间:2013-03-01 12:04:00     发布人:
决战金陵
——写在南京南站竣工之际
(作者:张薇)
 
题注: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毛泽东激情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2011年6月30日,在“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南京城,京沪高铁上的列车如一条白色巨龙,疾驰而来,又缓缓驻足,在南京南站停留两分钟之后,又极速北上,如一道白光穿越华东,时速300公里。
  南京南站,则恰如一台神奇的时光机器,在这一天正式运转,以“亚洲第一站”之华贵身份,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即,迎接着世人惊喜的目光。
  中国建筑,是这座古都新站的缔造者。在790天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付出的,是智慧的结晶,是勇毅的斗志,是无数的艰辛和努力。

  世界高速列车站房单体建筑面积最大,总建筑面积45.8平方米;
  钢结构屋盖网架滑移距离世界最长,达350米;
  钢结构用钢量世界最大,达11万吨,而以用钢量巨大著称的鸟巢用钢量也才4.2万吨;
  世界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桥建合一建筑;
  352根大体积清水混凝土立柱,数量世界最多,规模最大;
  站房建设速度世界最快,开工之日起至交付使用只用了790天;
  石材用量世界最大,共用了25万平方米石材;
  ……
  多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数据,在这座方正恢弘、简约优雅的高铁站房建设中诞生。
如今,静静地站在站台上,看一列列高速列车自南方驶入,又北上而去,项目经理唐建华的脑海里,仿佛一部使人热血沸腾的电影在上演。790多个日日夜夜,不思量,也难忘,那些数不清的难,吃不完的苦,如今已化作无尽的甘甜——
 
  “出成绩、出经验、出人才”
  标准化管理是通往胜利的必由之路
 
  2009年4月1日,项目部跑步进场。摆在他们面前的,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主站房钢结构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总共4万多件钢构件,整体钢结构工程结构形式多、构建数量多、单体质量重;
  混凝土耐久性要求为100年;
  机电专业多且杂,管理协调困难;
  设计新颖,机电技术攻关难度大;
  工程工期紧,建筑专业、相邻标段及既有地铁工程接口多,加上站房周围有多家参建单位,在空间和时间上交叉作业,相互制约……
  困难重重,对勇士而言,必将激发起必胜的决心,因为他们肩头抗着历史的责任。无论对京沪高铁建设,还是对中国建筑的品牌,他们都责无旁贷。
  中建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易军对南京南站项目部提出要求:“出精品、出经验、出效益、出人才”,并把南京南站作为自己创先争优联系点,官庆总经理,曾肇河、刘锦章副总裁和刘杰组长等总公司领导多次到南京南站考察指导工作,马泽平副总裁亲自兼任南京南站指挥长。
  在项目建设后期最紧张的时期,股份公司基础设施事业部专门成立了南京南站督导组,由事业部党工委翟志刚书记任组长,加强对南京南站建设的服务支持。
  标准化管理,是通往胜利的必由之路——
  他们以建章立制为基础,实现管理制度标准化。项目部一进场,就严格遵守铁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规定及施工技术标准,按照《中建铁路站房标准化管理文件》,进行了项目总体策划,制定了121个规章制度,71项岗位职责,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质设备管理等制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编制了施工作业指导书。
  他们将人员管理作为根本,实现人员配备标准化。中国建筑总部全体动员,调兵遣将,一批具有铁路项目或大型、特大型项目及鲁班奖项目施工经验,懂业务、会管理的人员汇聚南站。项目部设置“五部一室”,并按照架子队管理模式组建作业队,做到了“管理有效,监控有力,运作高效”。责任主体中建八局成立由局总经理校荣春任组长、副总经理裴正强为执行副组长的现场工作组,下设4个小组,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
  他们将现场施工作为重点,实现现场管理标准化。项目部按照《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做好现场布置,同时做好安全防护、环境保护、道路整治、机械维护、现场物资管理及工地试验室建设,建立文明施工的行为标准。
  他们将过程掌控作为武器,实现过程控制标准化。针对一再调整的工期,项目部精心编制施组,优化资源配置。在质量方面执行三级交底,安全方面一票否决,环境方面坚持“绿色施工是持续发展之本”。
  站房钢结构屋盖网架首滑成功;352根清水混凝土柱完美无缺;楼梯扶手成为样板在全国铁路站房中推广;装饰样板段一次性通过铁道部验收;20天完成F线站台层装饰……
中国建筑,由标准化引领,在中国高铁市场上华丽亮相。
中国建筑,是思想者,也是创造者。
 
在南京南站的大舞台上,挑战施工技术巅峰
 
承建南京南站两年多来,中国建筑亦正以时不我待的强势姿态,以风驰电掣的速度迅速崛起,连获国资委考核A级企业,提前跨入世界500强之前300强,荣膺“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A股成功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最大IPO……
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南京南站的建设者敢领潮头。他们勇于超越,主动发力,以实际行动投身于中国建筑如火如荼的崛起实践中,不断创造新奇迹:
南京南站进站线路全部为高架桥,将地铁站、桥梁和站房融为一体,具有“悬空”、“零换乘”、“桥建合一”、“绿色节能”的特点,站房大面积采用钢结构,其11万余吨的用钢量大大超过了北京“鸟巢”。三层候车厅南北最长417米,东西最宽156米,面积有13个足球场那么大,可谓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钢结构屋盖也体量巨大,面积约9万平方米,用钢量8000多吨。
按照惯例,钢结构屋面施工一般采用高空散装、整体提升、整体顶升、胎架滑移或分条安装的方法。但当时多家单位共用施工作业面,均不具备条件;即使具备条件,工期也保证不了。如此,上述方法变得不可行。
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分单元高空轨道滑移施工方法,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这种施工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架空作业,网架拼装可以连续作业,并实现网架安装与土建、装饰、机电施工立体交叉作业,有效增加时空利用;由于采用滑移技术网架定点拼装,实现了构件安装的“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大大提高焊接质量和安装精度。
负责屋盖网架钢结构施工的中建安装公司董事长罗能镇表态,“要钱出钱,要人出人,举整个中建安装之力,保障南站滑移!”
中建安装公司副总经理项兴元挂帅,林冰、吴聚龙、冯国军、朱雪亮等骨干组成技术攻关突击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设计大师刘树屯等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反复研究、深入论证。
“那段时间,真是睡不着觉啊!”这是项目经理唐建华的肺腑之言。
技术攻关队借助中建技术中心开发的激光同步测控和数字液压爬行机器人推进等技术,为屋盖网架滑移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年10月22日11点28分,铁道部总规划师郑健一声令下,首榀网架在40余米高的南站南立面散装平台平稳滑出,目前,该技术成果经专家鉴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一场中建人共同挑战施工技术巅峰的团队之战、荣誉之战。这一刻,那些不眠之夜,那些心力交瘁,那些一人多高的计算稿纸都化成了激动的泪水……
站在站房内,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光洁的巨柱映入眼帘,这些柱子有352根之多。在广阔的站房之内,这些林立的柱体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它们不加任何装饰,尽显清水混凝土特有的朴拙优雅,却又散发着强烈的艺术之美。
这些3人联手才能合抱的柱体,承担的功能是整个站房1层以上所有结构的重量,以及承受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经过时产生的巨大动荷载。
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感叹:“这是我见过国内最好的清水混凝土柱!”
为了这352根立柱,南京南站总工程师戴耀军带领承担南站土建施工的八局三公司,先做模型,再做样板。做出第一根漂亮的样板柱,用了90天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和失败。
“样板柱是所有柱子的最低标准!”项目部副经理骆明红说。
标准观、艺术观为每一个参战人员崩紧了弦。一次,一根柱子拆模后有一点瑕疵,业主表示,一点点问题不算什么,队长戚肇刚二话不说,红着眼睛,带头拿起铁锤砸向柱体……那一刻,很多人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要知道,一根柱子的造价高达一百万元!每根柱子里,都浇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啊!
超大面积、超长距离屋盖滑移,劲性清水混凝土梁柱施工,高强厚钢板室外低温焊接,大直径钢筋连接,超长劲性混凝土结构综合施工……
中国建筑,是思想者,也是创造者。在南京南站这个大舞台上,坚持技术进步,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在世界高铁市场上,中国建筑拥有了非凡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履约是船,创先争优是帆,
中国建筑,建设最好的现代化客站
 
“正因为南京南站充满了挑战,也势必充满了机遇,这里必将成为创先争优、立功竞赛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主战场!”在南京南站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上,易军慷慨激昂地发出动员令。
工程履约是船,创先争优是帆。南京南站项目部把创先争优视为加快南站建设的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与项目工期、质量、安全、环境、成本和技术创新等“六位一体”目标有机融合,统筹兼顾,并与项目劳动竞赛活动紧密联动,同规划、同部署、同启动。
这场气势如虹的创先争优活动具体为“三大战役”:
百日大会战——以主体结构工程基本完工为节点;
立功竞赛——以屋盖网架滑移就位、实现屋面断水为标志;
决战决胜——以工程竣工、铸造精品为目标。
在这“三大战役”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讲责任比业务,讲责任比贡献,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把南京南站建成百年不朽的精品工程,我责无旁贷!”这是中建八局副总经理、八局工作组副组长裴正强的铮铮誓言。工程施工过程中,面对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他代表八局,总协调指挥参加施工的各个单位:中建安装、八局三公司、八局装饰、中建土木、中建装饰、中建电子,为彻底扭转前期工期被动的局面,他殚精竭智,每天奔波在工地上,将“平推”由每周一次变为每天一次,种种问题现场决策和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坚持日“平推”,是这个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相当重要的一个管理创新。项目部架子队及以上的管理人员,包括裴正强副局长,以及甲方代表,每天上午一上班,用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马上商讨决策,确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如此,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
“平推”的同时,项目部坚持计划管理为龙头,日保周,周保月,月保节点。2010年春节,钢结构施工由于构件生产滞后影响了工期,唐建华心急如焚,举国欢庆春节时,他却奔波于工地与厂家之间,90多岁的老母亲想看儿子一眼,只能自己从广西老家来到南京。屋盖滑移前几夜,他身披军大衣,在40多米的高空平台上呆了三天……
中建八局装饰公司南京南站第五架子队安全副经理苏培国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病了无法陪在床边,也不是个好丈夫,结婚的日子被一推再推,但决不放过一处安全隐患的他,是优秀的安全负责人。
中建安装南京南站第三架子队技术负责人冯国军,女儿生病,他没时间照顾,却用15天时间完成了8000吨的屋盖滑移拼装平台安装任务。
2010年国庆期间,中建电子南京南站第四架子队队长孔祥建的妻女来看他,中午刚到,晚上就被他送上了回程的火车。
中建装饰南京南站第六架子队区段工长陈隆,带领工人日夜奋战,5天内打好了7600平方米、540立方米的混凝土防水保护层。
2009年7月,一场几小时的雨让整个基坑变为了水塘,南京南站安全管理员林舜茂组织了9台大型水泵不停抽水,3天3夜没有合眼。
2011年春节,适逢项目施工关键,项目部紧急动员,各架子队积极响应,广大参建人员纷纷与项目部签订《春节施工自愿留守协议》,保证春节期间的正常施工。大年三十,工地现场机器轰鸣,现场施工人员人声鼎沸,5000多人现场施工热火朝天,让前来慰问的上海铁路局副局长李迎九及南京市市委书记朱善璐(时任)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们说,你们是多么可爱的南站人,多么无私的南站团队啊!
南京南站创先争优活动一路走来,发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也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荣誉:
项目部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文明号、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建筑创先争优十百千工程“四强党委”等称号;
中建安装南京南站项目部、中建八局三公司南京南站项目部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唐建华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
项兴元获“情满金陵——感动南京的城建人”金奖;
骆明红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中国高铁引领世界,中国建筑勇争第一——这是南站人的精神。
中国建筑建设中国最好的现代化客站——这是南站团队的目标。
如今,他们可以自豪地报告:我们胜利完成了任务!
南京南站,这座有着中国传统建筑壮美神韵、又具现代恢弘气势的宏伟建筑已经作为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投入它作为高速铁路枢纽的使命当中了。“中国建筑”四个字,亦随之永远镌刻在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长卷中……
 
 
作者简介:
张薇,女,32岁,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新闻》报社资深编辑,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七年,期间对汶川抗震救灾及后续援建、上海棚户区改造、玉树援建、上海环球中心超高层建设、央视新台址建设、水立方、哈大铁路、京沪高铁、建筑业节能减排、利比亚大撤离等重大活动和工程进行过策划和深入报道。
 
宋言行,女,42岁。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新闻》报社主编。长篇通讯《雪域阳光》全方位深入报道了中建援建西藏日喀则工程的艰辛和业绩,在多家媒体和网站转发;最近撰写的通讯稿《中国建筑,竞争中实现大跨越》在经济日报刊载。
(责任编辑:余牧)
头条推荐
本月热点更多>>
征文作品更多>>
精彩图片
新闻学院更多>>
中新智库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2787号
Copyright © 1996 - 2013 CHINA 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