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征文作品 > 新文推荐 > 正文
不畏千辛万苦 只为国车荣光发布时间:2014-11-10 16:45:31     发布人:特约记者 宗 石/撰文 记者 王 雷/摄影
不畏千辛万苦 只为国车荣光
——记三代红旗国庆检阅车的参与者杨占良和他的战友们

  2009年10月1日清早,床头闹钟的指针还没有指到5点半,早已辗转反侧了半宿的杨占良披衣而起。尽管在前一天已得知红旗检阅车项目组在京服务保障团队将彻夜在中央警卫局进行阅兵前的准备工作,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但杨占良还是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电视机,想从6点钟就开始播出的阅兵前奏里看到哪怕一丁点儿筹备情况。作为红旗检阅车项目组顾问、三代检阅车的缔造者,杨占良干了一辈子的“红旗”。这次的0910工程已经是他第三次为祖国生日献礼。

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红旗检阅车检阅三军仪仗队(资料图片)
  时间在期待中飞逝着。草草地吃过早餐,杨占良便准备动身前往一汽五号门深处那曾经无比神秘的红色小楼,那个在500多个日子里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在那里,他将和制造检阅车的200多位“红旗”人在曾经挥汗如雨的生产线旁观看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红旗检阅车检阅三军仪仗队,共同见证“红旗”的又一次荣光。临行前,杨占良特意从衣柜中取出崭新的工作服,郑重地穿在身上。今天是祖国母亲60岁生日,杨占良衷心地期待着我们的红旗车带着尊严和骄傲再次载入历史史册。
(在收看实况现场,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着红旗检阅车进入视野,掌声雷动、欢呼阵阵,国旗挥舞、全场雀跃)
  海蓝色的奔腾B70行驶在宽阔的大街上,车子仿佛也因受到主人的感染而飞驰起来。四联大街,锦程大街,东风大街——道路两旁那熟稔的红墙绿瓦迅速地向后退去,正如此时此刻在杨占良脑海中掠过的记忆……

观看检阅盛况的“红旗”人
  恍如昨日的1971年,17岁的杨占良在长春重型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汽轿车厂车装车间,成为一名红旗轿车车身制造的钣金工。那时那地,他便与“红旗”结下了不解之缘。和每一位工友一样,杨占良的心中除了自豪之外,更多了一份重任在肩的神圣。为了使自己的技术更加纯熟,他白天虚心向老师傅求教,晚上再赶到夜校补习知识,终于用只争朝夕和孜孜不倦换来了日臻精益的技能。1976年7月,杨占良被选送到当时的吉林工业大学开始了为期1年的进修,专业就是车身设计。次年12月,学成归来的他来到轿车厂技术科做了一名车身工艺员。
  当时光的车轮行至1984年的国庆35周年阅兵前期,持之以恒的努力早已使杨占良脱颖而出,有幸成为当年红旗检阅车的生产者之一。这时,杨占良的人生与检阅车的神话有了第一个交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另外十几名同事一起,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完成了中警局所提出的包括加装自动调节高度脚踏板在内的几项全新课题。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阅兵仪式上,红旗检阅车完美绽放,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起让世界聚焦。历经了生命中第一次关乎阅兵的辉煌,杨占良更加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于是他一头扎进了夜大,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中厚积薄发的蓄势。
  1998年,祖国50华诞在即,总装备部将制造红旗阅兵车的大任降于一汽,作为轿车厂副厂长的杨占良担任这款检阅车的负责人,整个项目团队仅有18人。按照总装备部的批复,项目团队需要在完成全新第二代大红旗检阅车的同时,完成老一代大红旗检阅车的研制。这时的“红旗”从1984年开始停产已沉寂了十多年时间,留给他们的惟一出路就是在老“红旗”的基础上进行改装。整车安全检测、发动机大修、底盘检修……这个改装过程几乎等同把整辆车全部拆散,然后重新组装一遍。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杨占良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时,CA772TJ特种检阅车精彩亮相于国庆大典,再次征服世界,成为国人的骄傲。
  时光荏苒,转眼间当年的年轻小伙儿如今已届花甲。幸运的是,历史再次选择了杨占良。2009年,拥有两代红旗检阅车生产经验的杨占良又在集团公司吴绍明副总经理的推荐与郭世君组长“三顾茅庐”般的盛邀下被请到检阅车项目组,做起了顾问,而这也正是杨占良难以释怀的夙愿。对于0910红旗检阅车的顾问,杨占良绝对是不二人选,用项目组组长郭世君的话说就是“杨占良是红旗检阅车的‘活化石’,年轻人从他身上能感受到老一代“红旗”人的精神和干劲儿,即便他什么都不做,我们心里也有底气。”这样,杨占良第三次走进了红旗检阅车的缔造团队,又一次续写了他与红旗检阅车感人至深的故事。
  思绪还在历史的记忆中游走,车子已驶近了红色的小楼。看了看腕上的手表,刚刚8点半。还没走下车,杨占良便发现这个昔日里带着神秘的小楼在今天第一次热闹起来。红色的楼体在10面国旗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引人瞩目,而楼内那早已被传为佳话的“牛年牛事牛人五百日夜干‘红旗’ 同仁同心同德六十甲子贺国庆”的对联也愈发动人心弦。杨占良缓步走向观礼活动的现场——昔日的总装车间。虽然距离10点还有1个半小时,但是现场已是一派节日的欢庆。车间里,8面国旗和8面厂旗交错高悬于车间的上空,和“自主一汽、实力一汽、和谐一汽”、“争第一、创新业、担责任”、“自主点燃激情、团队成就梦想”等条幅及气势磅礴的LED屏幕相映成辉,自主的豪情激荡在每一个角落。但是现场里最引人驻足的还要数观众席旁的新老两款红旗车和生产线上待装的检阅车,那是“红旗”人智慧的结晶。今天,它们在大家的精心呵护下,英姿勃发,光可鉴人,尽情地展示着“红旗”的豪迈与大气。项目组的同志们也早早地来到了现场,穿梭忙碌着。见到杨占良,大家纷纷鼓起掌,并激动地打着招呼——“杨司令!”从最初的车装车间钣金工,到一轿厂的副厂长,再到今天的检阅车项目组顾问,杨占良一直和工人师傅打成一片。“司令”——这是多年来一起奋战的“战友”们对杨占良最亲切最敬爱的称呼。杨占良与身边的同志们一一握手,没有只言片语,只有心照不宣的感动与振奋人心的激动。多么可敬的同志们啊,杨占良心想。自从2007年10月26日项目的号角响起,分别来自于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公司、一汽轿车红旗制造部的超过211人的团队便悄然“集结”。在551个日日夜夜中,这个无坚不摧的强项目组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猛进,只为肩负重托,只为不辱使命。这其中有太多个不眠之夜,这其中有太多次感人肺腑。在这里,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轿车公司的各级领导可以一次次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来到现场,为项目组带来殷殷的希望与无穷的动力;在这里,年届花甲的老人可以为了保证检阅车尾部钢板可靠性,把身子一点点挪到后备箱中,仰着头焊接,任凭电焊红光的炙烤;在这里,执着的项目成员可以在彻夜苦干之后把车间冰冷的纸箱当作温暖的床,带着对“红旗”的憧憬酣然入睡;在这里,年轻的父亲可以将脚踝骨折的儿子悄悄托付给年迈的父母,将牵挂埋藏在不为人知的心底;在这里,经常不定时加班的工人们可以将方便面和凉水当作盛宴,却最终患上糖尿病……这一切不为别的,只为自己是一名“红旗”人,只为无愧于国人的重托!正想着,集团公司与轿车公司的领导已陆续来到现场,而媒体记者们也展开了采访的攻势。作为红旗检阅车的“活化石”,杨占良被团团簇拥,用经历、用情感回答起记者们的每一个问题。面对着摄像机的镜头,杨占良几次热泪盈眶,早已做好接受采访心理准备的他此刻竟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与此同时,项目组的同事们也对着镜头,释放出心中对于检阅车的挚爱。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钣金工杨德福老人向记者表示能够在现场观看仪式感觉特别高兴,这是60年来最光荣的时刻,因为在总书记乘坐的红旗检阅车里有自己的一份心。我们要让世界人民看到过去的东亚病夫已经有实力来证明自己。26岁的IT管理员时洪伟说,作为新一代的“红旗”人,我们在检阅车的打造过程中感受并传承了老一辈的“红旗”精神。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在我们看到了彩虹的出现,这是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焊装组的田野说,自己不到7点就赶到了现场进行前期布置,马上就能看到自己亲手打造的检阅车了,心情格外激动。技术中心年轻的设计师常冰说,能够参与红旗检阅车的设计,是每一名设计师梦寐以求、终生难忘的事情。在项目过程中,自己对“红旗”的情感有了又一次的升华。技术中心试制部的殷淑洁说,作为项目团队中的女同志,为了全身心完成这个项目,大家对自己的家庭都有许许多多的歉意,但是能够通过团队的努力给国家献礼,大家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无怨无悔。在陆续的采访过后,距离10点这个独具历史意义的时刻越来越近了,杨占良来到自己的座位,准备迎接那神圣一刻的到来。终于,胡锦涛总书记乘坐着红旗检阅车在天安门城楼前进入视野。那一刻,整个会场沸腾了。只听掌声雷动、欢呼阵阵,只见国旗挥舞、全场雀跃——这是“红旗”人如火山岩浆般炽热情感的迸发啊!大屏幕上的红旗检阅车经过了金水桥,驶上长安街,修长的身姿画出了完美的轨迹。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胡锦涛总书记乘车沿着宽阔的长安街,依次检阅三军仪仗队。此刻,这些为了检阅车而殚精竭虑的“红旗”人已是眼含热泪,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画面。当检阅车驶回城楼,大家纷纷踮起脚尖,目送“红旗”的背影消失在城门深处,就像远眺不舍的至亲。在那一刻,杨占良的心紧紧地纠结在了一起,带着微微的疼,那是幸福感充盈的悸动。他不敢眨眼,生怕噙在眼里的泪珠会奔涌而下。他知道,此时此刻,大家终于听到了汗水落地的回响;他知道,此时此刻,红旗检阅车已不辱使命,震惊寰宇!
  正像红旗检阅车项目组负责人郭世君曾经说过的那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红旗”将是一汽人心中永远不变的情结,“中国制造”所验证的“中国力量”将是心中永远的期待……

特约记者 宗 石/撰文   记者 王 雷/摄影
头条推荐
本月热点更多>>
征文作品更多>>
精彩图片
新闻学院更多>>
中新智库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2787号
Copyright © 1996 - 2013 CHINA 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