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学院 > 智库要闻 > 正文
舆情回应要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发布时间:2018-05-24 10:13:00     发布人:

有人将舆情处置比作“救火”,这一比喻虽然有失偏颇,却也形象地道出了一个事实——舆情处置不当,极易引火烧身。尤其是在当下,微信用户达到8.46亿,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82亿,人人都是麦克风绝非夸大其辞。在此背景之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政务舆情,正在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智慧。

 

通过对去年600余起政务舆情案例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在舆情回应方面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舆情回应率突破了八成,首次响应在24小时内的事件比例也达到了57%。

 

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对舆情管理仍然缺乏足够认识,在舆情爆发之时,往往如临大敌,不知所措,应对方式也常常偏于简单粗暴,不仅不能帮助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使舆情升级。

 

诚然,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网络信息,民众的注意力很难长久地停留在某个单一事件上。因此,有人就耍起了小聪明,当爆发舆情事件时,不去深挖问题根源,而是一味寄希望于新的舆论热点出现,从而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为其解围。

 

这一做法看似高明,实际上却是在自欺欺人,须知,问题或许可以拖延一时,但终究会有爆发的一天,到那个时候,造成的危害恐怕只会更大。

 

如此做法本质上是一种鸵鸟思维,更是一种懒政思维,它透支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甚至有可能使政府陷入诡异的塔西佗陷阱,导致政府无论说什么,民众一律不再相信,造成政府与民众的割裂,为政府正常的履职施政带来障碍。

 

由此可见,舆情回应不能光追求速度,还应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将落脚点切实放到解决问题上来,而不是为了回应而回应。

 

事实上,舆情事件处理得好,坏事是可以变为好事的。同理,一些好事如果处理不好,也能变成坏事,例如,去年南方洪灾,官方为了突出官兵抢险时艰苦感人的场面,不适当地强调官兵徒手救灾、干啃馒头等细节,结果反而招来民众对部队后勤保障是否到位的追问。

 

凡此种种,皆说明政务舆情应对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工作,面对政务舆情,假如政府反应迟钝,或是粗暴蛮横,都可能诱发次生舆情,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一系列危机。

 

而一些政府部门之所以会进退失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对舆情的监测不到位,对舆情走势的预判出了偏差。

国办去年印发的《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也进一步表明,舆情回应的前提是监测,政府部门只有更多地借助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监测,广泛了解社情民意,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舆情回应机制,才能最终将舆情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原标题:《政务舆情回应请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文章来源:舆财经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推荐
本月热点更多>>
征文作品更多>>
精彩图片
新闻学院更多>>
中新智库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02787号
Copyright © 1996 - 2013 CHINA 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