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舞龙江众山小

胡亮/文 张志成/摄


他们是一群因企业关停而分离出来的员工。
  它的前身是一个拥有40年辉煌历史的“小三线”火电企业。
  他们擦干眼泪,转身以一种巨大的激情,在新能源经济的大潮中奋力拼搏、超常规前行。  它历经1000多个日日夜夜风霜雪雨的洗礼,浴火中嬗变新生。
  它提携着他们,向一座又一座山峰挺进,向一个又一个困难征服,改写了自己,创造了自己,塑造了一种新的风电人精神。
  大唐新能源黑龙江开发公司,你获得的,不仅仅是新生!
  聚焦一:300天8万公里行程,7座风电场可以作证——崔树权,你的脚步和你的风电新能源机遇论,我们不会忘记。
  2009年10月31日上午,寒风扑人。刚刚投产发电的大唐依兰富强风电场调度室里却春意盎然,一位着装普通、黑红脸颊、两眼有神的中年男子,走近了我们。
  他,就是大唐新能源黑龙江开发公司总经理崔树权。
  今年48岁的崔树权,属虎,具有虎一般勇猛、敢打敢拼的气质,是一个包裹着坚韧、执着和力量的铁铮铮男子汉。1981年从哈尔滨电力学校热能动力专业毕业后,崔树权即被分配至佳木斯第二发电厂,先后担任生产厂长、厂长,后又参与双鸭山热电公司建设,以18个月零11天的时间创造了黑龙江高寒地区建设工期纪录。还是他,带领着187名原佳二厂分离出来的兄弟姐妹,转身亮剑于风电这一新能源战场,一路走来,依然虎虎生风。

正在工作中的崔树权
  2007年5月19日,佳二厂毅然实施了“东北第一爆”。面对相守多年的机组,崔树权和上千名佳二人一样两眼湿润、依依不舍。但面对国家实施科学发展、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号召,他们仍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顾全大局。
  2006年3月3日,大唐黑龙江发电公司决定由佳二厂发展部负责开发风电项目;同年8月28日,黑龙江发电公司成立了以佳二厂为主体的风电项目筹建处,实现黑龙江风电发展“零”的突破;2007年初,筹建处全面启动桦南大架子山一、二期风电场项目;2007年9月29日,大唐黑龙江发电公司、黑龙江澳洲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鹤岗鹤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汇丰电气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大唐桦南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召开了第一届董事会;2008年4月23日,大唐黑龙江发电公司总经理张春雷顶着绵绵细雨,到桦南大架子山风电现场视察,揭开风电工程序幕;同年8月25日,黑龙江发改委核准了依兰晨光、依兰富强和桦川苏家店风电场工程项目,使风电场核准风电容量达到30万千瓦;同年11月24日,大唐桦南大架子山风电场升压站受电成功,风机开始动态调试,首批机组并网发电,静如处子的38米巨大桨叶,将风能转为电能……其间,无论是身在异地挂帅远征,还是身在其中执令前行,崔树权都和从佳二厂走出来的187个兄弟姐妹一样,激动兴奋、欣喜若狂、全身心投入。
  从相对熟悉的火电领域里走出来,步入比较陌生的风电新能源领域;从深山里如世外桃源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走出来,步入一个又一个遍布强风、山林、蚊蜢、冰雪,荒凉、偏僻、几近与世隔绝的艰苦环境中创业打拼,遭遇的困难可以想像。经常是1个月、2个月、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可能有机会回家一趟,看望熟悉而陌生的家人。曾经一段时间,大家倍感孤独、寂寞和困惑,但面对全新的风电事业,崔树权和每个兄弟姐妹一样,心中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正是这份热情,融化了所有的痛苦。
  在工作上,崔树权是严格的。天天小结、月月分析,数不清的现场推进会。会开在施工现场,会开在行进途中,没有99%的标准,只有100%的达产达效。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理由,“你不全身心投入工作,事业就要淘汰你”。



冲破“天网”
  正因为对风电乃至新能源发展的理解和热爱,在面对公司员工甚至是外来人员时,崔树权从不放过机会,大力宣传他的“新能源机遇论”。
   “油价持续走高,并且不可再生;以煤炭为发电原料,其排放的二氧化碳严重地污染着环境;保护全球气候的呼声日益增高,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等等这一切,都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用前些年不被看好的绿色能源发电,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2008年,世界用煤炭、石油发电投资110亿美元,用绿色能源发电投资已经达到1400亿美元。我们中国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也加大了对能源领域支持,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到2009年,已有25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具有风电装机。”
  “中国陆地可开发的风能储量2.53亿千瓦。按照国家规划,未来15年,全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至3000万千瓦。黑龙江是风电资源的富裕区,因此,我们必须最先抢占到优势资源。到目前我们已经找到了200万千瓦资源,大唐已经投资35亿元,有6个共35万千瓦风电场在建在役之中。”
  “碳排放有价格,中国也要掏钱为减排付成本,中国绝对值不小。对此,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我们,责任重、机遇多。今天,我们是新能源产业的辛苦开拓者;明天,我们也是最大受益者。”
  聚焦二:70米高的风机,37.5米长的桨叶,370方混凝土一个风机基础,威虎山、大架子山、大脑袋山在诉说——张玺君、李拥新、常青、杨晓青、马金龙、张金勇……你们都是大山的脊梁。
  渴望被日子点燃。

  希望在奋进中升腾。
  把所有的梦和希冀都交给了日见粗糙、结了厚茧的双手和日渐坚实的脚步,交给高高的风机,交给长长的桨叶,交给日益昌盛的祖国。一切困难、一切险阻,在悄悄地后退,唯有心中的理想,仍如列车般风驰电掣。
  大山抛出的诸多“难题”,一一被破解。
  大唐风电人的胆识气魄,吃苦耐劳、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征服了大山,融化了发展路上的冰霜雨雪。

建设大军
  2009年底,一个异常寒冷的日子,记者爬上了坐落于黑龙江省海林市张广才岭主干段茫茫林海中、迎风傲雪耸立于威虎山上的风电场。在这个海拔平均1000米以上、山险林密、每年积雪时间都在7个月左右、雪大雨频、年平均气温1.3度、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风电场,面对着一个个可敬、可爱的风电建设者,记者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深深地被撼动、被洗礼。

  访谈第一人:张玺君,风电场项目经理。

  印象:原佳木斯第二发电厂值长,44岁,身着破旧红色羽绒服、迷彩军裤,黑黝黝的脸庞,话语中透着憨厚和朴实。

  同期声:“威虎山风电场2008年元旦微观选址时我就来了,最早来的还有常青、李拥新、潘勇和司机二哥,以及牡丹江电力设计院的设计人员,目的是确定机位、变电所和送出线路的位置。那时雪大,只有20几年没修的一条集材路,人家是走山林拖拉机的,我们的吉普哪能干过人家,到了一个叫十八里沟的地方,车就拱不上去了,只得以步代车。雪太厚,轻易就溜腰深了,我们连滚带爬,GPS也冻得不好使了,兜里装的矿泉水,想喝的时候已冻成棍了。后来就有经验了,给每个人都买了保温壶,吃的就带火腿肠、面包,一人一份。雪大不要紧,山陡林密没事,我们都特别发了颜色鲜艳的红色羽绒服,打老远就能看到目标,相互有个照应,谁都走不丢。有一次上山,路滑,树根子一拌,一个跟头摔下去,还好,人没丢,可兜里的面包、火腿肠都没影了。吃饭时,只好以方便为借口溜边,一人就带一份呀!饿着吧。”
  “2008年4月20日,我们进行场地道路设计勘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威虎山4月没有桃花开,和冬天差不多,我们又多了一个‘敌人’——大雾。早上从山下小镇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到了山腰就是春雨绵绵,到了山顶又是冰雹又是浓雾,沼泽随处都是。大吉普不行了,我们就租了一辆老式的苏联拉大炮用的十轮卡车,早上4点出发,晚上7点下山。走进一个叫南望沟的集材路,还是得靠步蹦,一身水不说,只能靠GPS导航,几米看不见人,一个牵着一个,就这样。有一次,林学院首桥所长杨传辉在两条山脉的交口处走丢了,干喊不顶事儿,幸亏杨传辉是老森林,丢了知道怎么走安全,10几个小时,这家伙干到100公里以外的柴河镇了。”
  “在这里,真就跟《林海雪原》里说的一样,穿林海、过雪原,有砍刀手在密林里开路、测量、定位,然后做标记,当然不用保密整桦树皮什么的,就用醒目的红布条。就这样,一气干了39天,一期16.33公里,二期24.358公里。有了勘察基础,2008年6月,就开始设计道路了。”

已冻成冰块的矿泉水
  同事眼中的张玺君——“为了风电事业,他简直玩命了。为了做好与地方政府、林业、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工作,他夜以继日,身体不好也不顾医生的劝阻,超负荷工作,透支身体。”

  访谈第二人:李拥新,海林项目部工作人员。

  印象:项目部成立两年来,人员几进几出,李拥新却始终坚守,参与了除微观选址以外所有的项目前期工作。在建设现场,他被大家称作“蓄须明志第一人”。

  同期声:“常期野外踏勘、测绘,我的两个膝盖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经常疼得满头大汗。我和妻子都是常年在外,孩子很小就跟爷爷奶奶在一起过留守生活,因此,孩子对我非常陌生,经常是我想给孩子打电话,孩子就是不接。项目部的同志开玩笑,说我是‘两岸三地’之人,两岸,指的是牡丹江、松花江两岸;三地是指佳木斯、哈尔滨和牡丹江三地。在进驻风机浇筑施工单位时,我特意留了胡须,当然,主是工作太过繁忙没时间剃,一方面我也想借此明志,待施工圆满结束再剪掉。与施工方摸爬滚打了20多个日夜,等到最后一级基础浇筑完成,我从工地赶回项目部,拿起了剃须刀,‘你的使命完成了,再见了!’在那天晚上的庆功宴上,因为高兴,我喝多了。”

  访谈第三人:常青,海林项目部工作人员。

  印象:早就办好了结婚证书,为了工程几次推迟婚期;一不小心,成了思想工作专家。

  同期声:“我们就像帮野人,不回家、不洗澡,没功夫会朋友,不是不想,主要是因为忙,没有条件。刚才,我们的头只跟你们说了冬季的林区,没有说夏季,其实夏季更麻烦,林区的蚊子大又狠,闷热的天,你也得把自己裹个溜严。那儿有一种叫草爬子虫子,学名叫硬蜱,就喜欢往人的肉里钻,钻时不痛,很容易造成森林脑炎,那是要命的。因此,我们每天都要脱光,看有没有虫子才敢睡觉。当时我负责征地,这事可挺劳神费力。一次,涉及一件事,几乎所有村民工作都做通了,但有一个老太太,仍然心里有疙瘩。你说我能冲一个老太太发火吗?当然不能。于是,我就和她唠,讲政策,和她儿子唠,和儿媳妇唠,从中午唠到天黑。后来又把老太太请到施工现场,向她介绍怎么施工,讲风电对国家、对村民有哪些好处。后来,老太太终于想明白了,我自己也特有成就感。”



冰雪里的焊接
  访谈第四人:杨晓青,海林项目部工作人员。

  印象:海林项目部唯一的女性,负责内业工作,是盛开在威虎山上的一朵雪莲花。

  同期声:“内业工作是一个项目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验收。初到项目部时,简直一头雾水。我就向同事请教,碰到难题一啃就是深夜。领导既然把后勤工作交给了我,我就得把项目部每个同事的衣食住行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我每天都提醒同事下一天需要做的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帮其他同事收拾衣物整理房间,想方设法安排好每天伙食,在项目部租的林场院最破的旧房子里一呆就是大半年。那时,儿子正读高一,多么需要我这个妈妈在身边陪伴呀,可工作不能不顾啊,所以,只好委屈一下孩子,将他寄宿在老师家里。”

  访谈第五人:马金龙,富强风电场场长。

  印象:已经41岁的马金龙,看上去平静随和,为了风电事业,能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

  同期声:“我是2008年3月9日来这儿的,到处都是冰天雪地,满眼都是荒山野岭。我们在山下租一个屋子,没水,头10天连脸都不能洗。吃饭时,得用体温用大衣捂着饭菜,好了、有点热乎气了,得先可设计院和地方的同志吃啊!那时的道路,白雪中隐隐地只能见到一条小毛道,车上来困难,就用步量上来,棉鞋棉裤棉袄都湿了,让风一吹,真是透心凉。吊装、基础、土建,每样工作都要克服很多困难,而其中最头疼的是占地补偿问题。为了推进建设、取得当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我经常待在村里做沟通工作,有时一讲就是一上午。3个月才回家一趟,怕我分心,媳妇做阑尾炎手术都没告诉我一声。有时还真觉得委屈,可是,想着既然是来做事情的,就得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能忍受委屈。面对还没想得通的村民,得笑脸面对,得耐心,得会慢慢用小事讲道理。打通了隔心墙后,就立刻快马加鞭,记得头一个钢丝笼子绑完了,已经晚上11点半了。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我在这里过的,10岁儿子打来电话时,我说‘爸忙,干工作呢’,说这话时心里有点酸。也想老娘,她老人家有病,我只是急匆匆地回家看了一眼,就安排兄弟姐妹接到哈尔滨。现在一看到天天旋转发电的风机,一切一切的烦恼就都没了,挺值的!”



围“炉”取暖
  访谈第六人:张金勇,大架子山风电场值班长。

  印象:34岁的张金勇在接受采访时常会感叹,我们这好事太多!太多了好事儿,就成平常事儿了。

  同期声:“我是2008年7月上这来的。我们这里每个人脸上都有两道印儿,那是夏季吊风机时1个月在太阳底下曝晒留下的记号。为了事业,我们的王永林原定2008年10结婚,最后一直拖到2009年“五一”才结婚。当时又正赶上第一场春检,谁也没去上,新婚就休3天。从火电到风电,遇到的新东西多,要学的东西多,要全能,大伙都往前奔,求知欲旺盛。静调动调时,20多人抢着上风机。有个女同志,叫王淑香,37岁,60多米高的风机从底部爬到顶部,原来要用20分钟,现在3、5分钟就上去了。她说,干工作,别把我当女人。刚刚调走的刘文清、李俊华,对于集电线路,30公里长,天天巡查一遍,每个线杆在什么位置、什么状况,简直就是了如指掌。我们的场长田洪林带队巡查,事事都给带出个好样!”

  聚焦三:一位风电人的日记,一行行风电人跋涉的足迹,没有华丽的辞藻,篇篇日记都如山泉般清澈。风电人,最可爱的人。

  金阳辉映白雪,太阳山冰清玉洁,分外妖娆。
  每秒7.24米的风速,经久不衰,33台风机基础浇筑接近尾声,即将揽风入怀,履行1.2897亿千瓦年发电量的神圣使命。
  沸腾的大唐太阳山风电场。
  一个个紧忙的风电人。
  “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可被我们“逮住”了的一脸黑红的李金波说。
  无论是在佳木斯第二发电厂当锅炉运行车间主任、手下有几百号兵马,还是转身投到大唐风电事业,先后转战桦川苏家店、勃利罗泉风电场,还是如今进入太阳山风电场,协助场长搞项目前期基础建设,李金波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全身心投入,做一流的大唐人。
  全身心工作的他,还有一个写日记的好习惯。

严冬组塔
  日记一:2008年6月21日,星期六,晴,桦川苏家店风电场。

  风场入场道路施工时,不小心一台机械伤了农户几棵青苗,农户不让了,非要我们把这几棵青苗给弄活。见此情景,我赶紧上前协调,笑着对农户说:“老兄,您这可是有点难为人了。您拿他当孙悟空呢,说整活就整活呀?他哪有那么大神通。他要有那么大的神通,就不在这干活了,就按照您的要求,像孙悟空那样,唰地一下,全给您整活了,不就完了吗?”那农户一听,也笑了。我借机向他再一次道歉,捎带着把国家征地补偿的政策再讲一遍,又找来村支书帮助协调,最终做通了工作。
  我想,我们的责任就是既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也要保护企业的利益,同时国家利益也不能受损害。

  日记二:2009年7月5日,星期日,晴。

  早上5点钟起床,5:30从佳木斯市出发,7:30到勃利罗泉风场。我、李洪亮、曹广彬三人及设计人员,背着斧子、木桩、红布(定风机点用)、水和面包(午饭)开始爬山,在山顶上用GPS卫星定位系统进行风机微观选址工作,每天的任务是完成12个风机点的定位工作,共要完成36个。今天是第一天,要完成1—12号风机位定点。天气非常炎热,爬完这个山坡到山顶,下山,接着爬那个山坡到山顶,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不知多少遍,最后挂了一层盐晶的汗渍。确定最后一个风机位,即1号风机位时,山坡比较陡,坡度能有60度,个别路段能有70度,海拔在280米,树木繁密,杂草丛生,一人多高,密密麻麻。我们就两手做游泳状,分开树枝和杂草艰难地前行,此时的蚊虫,对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我们走到哪里就“护送”到哪里,准备随时“吻你”或扔“炸弹”,每次我们都免不了“受伤”。当爬到山顶时,我们都感到快虚脱了,大口喘着粗气,有一种“冒顶”的感觉,真是难受死了。赶紧靠在树干上,歇息一会,将矿泉水瓶中剩余的水一口喝掉。歇过来以后,赶紧定位,用斧子定桩,用红布做好记号。下山了。唉!上山容易下山难啊!磕磕绊绊、一跐一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到山脚下,穿过田地,淌过小河,上车返航。返程途中,心想,干事业的确不容易,要吃得了辛苦,要持之以恒,不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自己既然选择了风电,就要为之付出努力,为国家支持的清洁能源这个朝阳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晚上7点钟,到达驻地勃利县招待所,吃晚饭,洗漱后,一头倒在床上呼呼入睡了。

  日记三:2009年7月6日,星期一,小雨。

  早晨5:30,手机铃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赶忙起床、洗漱,吃完早饭,穿上汗渍浸染过的工作服,出发到风场,继续进行13—24号风机位的选址定点工作。经过昨日一天10多公里的穿山越林跋涉,已是腰酸腿疼,今天开始爬山时,一登上山坡,后脚跟的韧带就疼。由于下小雨,天气不那么热了,但爬山的难度增加了。山坡的树木、杂草和脚下的树叶、泥土都非常湿滑,刚爬3、4米远,全身就都湿透了,双脚在鞋里抓起了“蛤蟆”,给微观选址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我们只好你拽我、我搀你地艰难前行。午饭,就在山顶就着雨水吃着凉面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今天的任务。晚上回去后,发现脚后跟磨起了血泡。

挺进林海雪原深处
  日记四:2009年7月7日,星期二,中雨。

  今天,是“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坐在车里,想着历史、看着今天,想着国家日渐强盛、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豪气顿生,忘却了两天来的疲惫和脚后跟的阵痛。下车,开始爬山,进行今天的25—36号风机位的选址定点工作。今天的选址工作比前两天更为艰巨,平均海拔都比前两天的高、陡,最高的海拔540.5米,最大的落差,200米的山坡100米的落差,中间还有石头砬子。攀爬过程中,不小心,滑倒了,手指划破了,爬起来,甩甩手,继续前进。通过一天的奋战,终于在下午5点钟全部完成了微观选址工作。
  穿越密林开始下山,走过一片草地,脚踩在草地上,软绵绵的,草下去,水上来,没到脚面,再抬起脚,鞋面上布满像芝麻一样的黄色草籽,再踩下去,“芝麻”伏在水面上,好一幅美丽的动态画面。我们沿着哗哗的山间溪水(由于下雨,水流较急)顺着缓坡走着,经过40多分钟的路程,走到山脚下,再趟过小河走上山间小路。虽然我们衣冠不整,个个跟落汤鸡似的,但心里非常高兴,感觉轻松了很多,我们可是完成了风电场建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啊!憧憬着不远的将来,投产发电,万家灯火,霓虹闪烁,有我们大唐风电的清洁能源,既利国又利民,那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又想到“7•7”特殊的纪念日,如今国富了,民强了,看谁还敢再来欺负咱!

  聚焦四:从火电到风电,从单一型到复合型,从量变到质变,从传统到创新,大唐黑龙江风电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拥有了新观念、新知识、新科技、新的发展方式,就拥有了奇迹。

  风能通过桨叶转化为电能,给社会带来清洁的新能源。只要能够将地球1%风能利用好,就能满足全球能源的需要。
  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素质结构、更新发展方式,一个火电厂厂长带领着一支火电团队,在较短的时间内,奇迹般地实现了又好又快转型,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风电劲旅。



投产发电
  大爱无痕但却生路。
  因为爱,崔树权每天往返奔波于各风电场之间,平均日行程200公里,从不言累。
  因为爱,崔树权绝不让一个员工掉队落伍,总会不断强调新知识的作用,不更新就将被淘汰的忧患意识课常讲,构筑和谐的经济发展环境至关重要道理老说。
  因为爱,“精通风电知识,当风电科技明白人”成为每一位员工自觉锁定的目标。员工们一有空闲时间,都在学习;一有外出学习培训机会,个个争先恐后;一参加业务分析会,都会积极提出新建议、新办法。
  在风电事业征程中,大唐黑龙江风电人的身影频繁而忙碌地出现:在良好沟通中,有了知心的朋友、帮忙的伯乐;在谈笑风生中,宣传了风电政策;在风霜雨雪中,不断坚韧前行;在真诚付出中,取得理解、支持,获得共赢和发展;在迅速成长、信心满怀中,诠释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内涵。这,就是大唐龙江风电人!
  他们被崇高而常新的理想鼓舞着,不断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今天,有每个人的责任。
  明天,有每个人的希望。

  大唐新能源龙江风电人,让我们在下一个新能源鏖战巅峰集结! 彩虹”的真正内涵。这,就是大唐新能源龙江风电人!
  他们被崇高而常新的理想鼓舞着,不断迸发出耀眼的光彩。
  今天,有每个人的责任。
  明天,有每个人的希望。
  大唐新能源龙江风电人,让我们在下一个新能源鏖战巅峰集结!
 
(责任编辑: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