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通知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政府的施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舆情事件频发多发,加强政务公开、做好政务舆情回应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通知》将使政府舆情回应彻底告别“倒逼”模式,积极主动的舆情回应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常态。今后发生舆情,相关政府部门如果还是不敢说、不愿说、不屑说、不及时说,制度会逼着你必须去说!

 

具体来说,《通知》的给力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 在回应时间上给各级政府设底线


过去,虽然也有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的要求,但规定笼统、抽象,比如要求第一时间回应公众“第一时间”如何界定?是一天,两天,还是三天?
 


 

此次《通知》就作了明确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2、从回应内容上逼涉事部门把问题讲“透”


回应舆情,老百姓期待的是个“透”字。政府部门只有针对核心关切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才能让老百姓放心!

《通知》对此有了要求:对政府及其部门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误解误读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且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民生领域严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上级政府要求下级政府主动回应的政务舆情等,各地区各部门需重点回应。并且“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
 

3、纳入考核,看谁还敢“不当回事”

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各级政府部门似乎总“不当回事”。很简单,过去惩处的力度不够!

 
这次《通知》给出了硬性指标:“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政务舆情回应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体系。”纳入考核,也就牵扯到奖惩。

 

《通知》还规定,“对工作落实好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对工作消极、不作为且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对不按照规定公开政务,侵犯群众知情权且情节较重的,会同监察机关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舆情回应很多时候都是靠舆论“倒逼”,像挤牙膏一点点的逼出来,既让政府失去了主动性,又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通知》如能落到实处,“舆论倒逼”将成为历史,在舆情面前,将有一种强大的制度力量逼着责任部门站到舆论面前。

 

原标题:《给力!国务院发文,应对舆情看谁还敢“躲猫猫”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