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体时代,政务新媒体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2015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新媒体初步呈现‘全产业’发展趋势,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三低人群’依然是微博主力军,微信已形成‘超媒体’生态系统,微信辟谣难度大,周二是一周微信‘谣言’传播的高峰,政务新媒体存在大量‘僵尸账号’”。

造成政务新媒体大量“僵尸账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缺乏对政务新媒体所掌握“信源”重要性的认识。当第一时间掌握大量信息时,却无发布意识,或不敢发、不懂发、不会发,甚至不愿发

 

而是采用传统的传播套路:提供“信源”→组织通稿→提供给媒体→媒体组稿→实施发布→转发媒体报道。尤其是在公共危机事件来临时,一次次错失最佳舆论引导时机,甚至处于“谣言倒逼”的被动窘境。
 



政务新媒体,如“两微”(微博、微信)这些新兴媒介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加之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公众可以通过“两微”,第一时间动动指尖,信息就会立即发出。

 

面对良莠不齐的“两微”发布者,在一些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极大地吸引网民关注,网民就会降低对该信息的识别,就会自动地转发,这就是为什么“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的主要原因。
 


而我们有些事发地的政务新媒体,对信息的发布则采取“堵、捂、拖”的办法,导致网络谣言四起。相关部门配合的网络谣言应对机制,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适时发布真实情况,最大限度地缩小网络谣言的影响力,仍然是政务新媒体需要补的“短板”。
政务新媒体背后拥有丰厚的信息、权力、服务和传播“四大资源”,这是任何组织或个体无可比拟的。如何真正实现媒介融合、资源整合,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进法治化进程的“良性交互”,是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的核心命题

唯有如此,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才会通畅,“纽带”方可更加牢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政务新媒体“僵尸账号”的产生。

 

 

原标题:《政务新媒体要杜绝“僵尸账号”

文章来源:人民网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