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前报道指出,虽然整体的舆情回应方面有提速,但在内容质量、发布技巧、聚合效应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致出现更新太慢、敷衍了事等“有平台无运营”“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这说明,政务新媒体不能“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是要突出效果。
 

政务新媒体突出效果导向,首先要平衡的是量与质的关系。对绝大多数网络新媒体来说,“量”都是非常重要的,网站新闻看点击量和浏览量、微信推送文章看阅读量和评论量、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看粉丝数量……“量”不仅意味着人气,还意味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大趋势”之下,一些政务新媒体也开始盲目追求粉丝量和阅读量,用鸡汤、段子、标题党等拼命“卖萌”。这其实是一种失焦的表现。

 

应该明确的是,政务文章原本就具有地域性、领域性的特点,特定范围的受众决定了粉丝量、阅读量不仅有上限,而且无法跟商业化的网络新媒体相提并论。当然,强调效果导向并不是说政务新媒体就可以“扮僵尸”或不需要个性化,而是说在其制作和发布信息时必须考虑对应受众的需求,在考核时关注对目标受众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强调“质”的前提下,政务新媒体的效果导向要突出聚合和协同效应。时下的政务新媒体发展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政绩”是过分看重“两微一端”的开通数量,动辄强调“全平台”“全部门”。但实践中人们发现,由于忽视了政府部门的业务属性、层级和人力物力财力,一些部门一窝蜂地注册了一堆账号后,最终却出现无人维护、更新不及时等“僵尸网站”“僵尸号”现象,反遭公众质疑。

 

政务新媒体要突出聚合和协同效应,意思是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特别是在基层和不发达地区,应该突出一级政府门户账号和重要办事机构的服务号,进而能够集中有限的运营维护力量,强化信息传播、便民服务和舆情应对的综合效果。

 

政务新媒体的效果导向,还要从手段、技术上更加专业化,增强传播效果。很重要的一条是,在角色上要符合平台和账号定位要求,那种不得体、不走心的“神回复”应该绝对避免,意在跟受众拉近距离的“卖萌”也应该注意评估效果,少一些情绪化的争论多一些事实性的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