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这句顺口溜是历史上贵州的真实写照。纳雍县位于贵州西北的一个更加偏僻的角落,只要提到她,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另一句顺口溜:“纳(雍)威(宁)赫(章)、去不得”。为何去不得?山穷水恶、道路艰险、与世隔绝故也。
  当历史翻到二十一世纪初,和整个贵州一样,纳雍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全新的画面:在绿水青山中,一条条高等级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位于阳长镇的两个现代化大型火电厂高大的烟窗直指云霄,近百个从15万吨到450万吨不等、拥有先进采煤技术的煤矿井口遍布崇山峻岭之中,操着南腔北调的成千上万客商和打工族们来自祖国大江南北,各家移动通信网络遍及村村寨寨……
  这一切,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政策带来的变迁,是民革中央和深圳宝安大力帮扶的结果,也是纳雍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科学发展观所带来的变化。
一、依托资源优势,煤电拉动发展
  1941年7月1日,民国贵州省政府划出大方一部、织金、郎岱、水城小部边远难管之地组建纳雍县,纳雍始有县治。这块2448平方公里的土地,蕴藏着丰富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近68亿吨,远景储量120多亿吨)。然而,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制约,纳雍老百姓守着金银山,过着穷日子,1984年9月30日,国务院将纳雍划为国家级贫困县(那时的纳雍,人均收入仅有108元,人均粮食只有153公斤,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81%)。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带领老百姓冲出贫困的泥淖?这成了纳雍历届县委、县政府苦苦思索的问题。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把毕节地区设立为“开发持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确立了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这是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多次深入到纳雍等地调研后提出并组织实施的闪烁着科学发展观思想光辉的战略性决策。在试验区内的纳雍人民遵循胡锦涛“三大主题”的战略思想,结合实际,在民革中央领导、专家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提出了煤电托起纳雍的宏伟构想: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争取建立大型火电站,用电煤开发拉动纳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正在这时,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来了,西电东送的战役打响了,纳雍争取到了两个大型火电厂在境内建设,全县上下投入了以“电煤托起纳雍”为主题的攻坚战。
  2000年4月25日,纳雍4×300MW发电厂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估大纲。同年10月1日,主厂区破土动工,2001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建设。
  2002年9月28日,6×300MW纳雍发电二厂场平工程破土动工。
  2003年4月14日零时,纳雍发电一厂首台机组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已有三台机组发电,两个电厂总投入已实现40多亿元。
  两个电厂的建设,极大地拉动了纳雍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沉睡地下的煤炭资源有了出路,煤炭开发在大规模的进行中:由山东兖矿集团控股的五轮山450万吨煤矿场平工程已完成70%;由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投资的中岭300万吨煤矿100万吨首采工作面已于2003年12月   日投入生产;由六枝工矿集团投资的120万吨比德煤矿正在加紧建设;全县42处15万吨以上地方骨干矿井已经立项建设,88处乡镇保留矿井基本通过验收;到2007年,纳雍煤炭生产能力可达1400万吨。
  二是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城到丰家丫口二级路和阳长到百兴二级路这两条电厂运煤大通道已建成通车,毕节至纳雍三级油路已全线贯通,纳雍至织金、纳雍至大方、纳雍至六枝、纳雍至赫章几条县际公路改造基本完成,一大批高等级的矿山公路也陆续建成投入使用。信息化建设和交通建设一样迅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网络已遍布乡村。
  三是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每天有上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电厂、煤矿、公路建设工地务工,年务工收入可达6000多万元。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歌舞娱乐业、商业零售业、建筑建材业等迅猛发展,每年可带来20多亿元的纯利润。
  四是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大幅上升:2001年财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2年实现1.45亿元,2003年达到了1.8228亿元,2007年预计可超过5亿元。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62元,到2003年达到1465元,贫困人口下降到     万人。
二、修复自然生态,培育绿色经济
  纳雍过去曾是一个草深林茂的森林王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华南虎还在县城周围现身过。然而,“大跃进”时大炼钢铁的过度采伐,以及之后二十余年的大面积毁林开荒,广种薄收,使纳雍有林面积从1955年的1244808亩滑落到1985年的132320亩,森林覆盖率从1955年的33.9%降至1985年的8.23%,有的乡镇的森林覆盖率低到1%以下,水土流失面积从原来的不明显一下子扩大到近1.6万平方公里,土地浸蚀模数达到7121吨/平方公里.年,年均流失量1089.8吨,相当于每年剥失土层厚度6.6毫米。水土流失了,山石裸露了,许多山地石漠化了,珍禽异兽绝迹了,清清的小溪变成了干沙坝。而人民则陷入了“贫穷—生态破坏—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中。用满目荒凉一词来形容当时的纳雍,一点也不过份。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纳雍人开始认识到生态破坏是使生存环境日益恶劣、人民日益穷困的根本原因之一,最早确立了“人口—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思路,为改善纳雍生态环境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在国家支持下,先后实施了《中国3356》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工代赈工程和国家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不断加大村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力度,大力治理石漠化、加强草地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使纳雍自然生态进入了一个新的修复发展时期。
十多年来,到2003年止,《中国3356》工程造林22600公顷;长防林造林12333公顷;生态工程造林4368.3公顷,封育4218公顷,种草653.7公顷,坡改梯506公顷,修排洪沟16条17.8公里,谷坊21座,引水渠14条17公里,宏观世安装引水管19.8公里;以工代赈坡改梯1.5万公顷;退耕还林9300公顷;全县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近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恢复到28.5%。
  在进行大规模生态建设和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纳雍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资源开发和农民增收问题放在一起来综合安排,努力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子,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核心。
  一是依托电煤开发带来的需求和贵阳、六盘水等周边大中城市,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大棚蔬菜、夏秋反季节蔬菜、早熟蔬菜等过去对纳雍农民来说非常陌生的东西,在民革中央专家李国瑞教授等的精心指导下,如今大多数农户都成了种植能手。大量劳动力的涌入、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激活了当地过去一直低迷不振的农产品市场。2003年,阳长、百兴、鬃岭等8个乡镇的连片蔬菜种植超过了1万亩,产值超过千万元。以阳长堰塘村为例,仅蔬菜种植一项,该村一年就增收150万元以上。目前,县里相关部门正计划利用地形切割深、相对高差大、立体小区气候明显的优势条件,逐步建立一定规模市场在外的蔬菜基地(现在从纳雍到广州只要一天的行程)。
  二是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牛为主的畜牧业。
过去,纳雍人“种地为吃粮,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赚盐巴钱”。
如今,商品经济意识已扎根在纳雍老百姓的心中。为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几年来,纳雍县委、县政府实施了“百户千头牛”和“百(村)千(户)万(牛)工程”。为解决农户养牛启动资金问题,县委、县政府从信用部门协调贷资金1千多万元,由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为农户修圈舍、种牧草、抓品改、扶持专业村(户)等,畜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老凹坝乡街上村大寨组,是一个贫穷的苗族村寨。现在,这个组成了全县闻名的养牛专业组。他们的土地不种粮食只种草,他们的牛儿膘肥体壮品种优。全组35户人家,有32户养牛,采取集中管理分户饲养方式,共养牛136头,户均4.2头,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
  作为过去的烤烟大乡老凹坝,以畜牧业作为富民项目大力发展,把品改、牧草、防疫、饲养、销售、加工统一起来,创造了“集中管理,分户饲养”和“专业户饲养”两种模式,如今正在成为一个畜牧大乡,养殖大户比比皆是。
龙场镇的颜昌义是养牛大户中的代表人物。2002年,颜昌义放弃了从事多年运输业,自筹资金10万元,修建圈舍1000多平方米,租土地150亩种植牧草,饲养牛200多头。
  200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89152头(匹)(其中牛162866头),出栏42429头(匹)(其中,牛出栏35676头)。肥猪存栏386678头,出栏276799头;羊存栏79282只,出栏49927只;家禽存栏1521150只,出栏1273380只。肉类产量达33832吨。这一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超过3亿元,占整个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强。
三是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纳雍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长,全县目前共有茶场3万多亩。茶叶的生产加工,已创出了品牌:在全国知名茶叶专家许允文教授的具体指导下,抽入120万元财政支持科技扶贫资金进行改造的姑开乡云雾山茶场,所生产的“贵茗翠剑”2002年送韩国参展,茶获“第四届国际名茶金奖”。在云雾山茶场务工的附近村民,每户每年可获得1000元以上的收入。而以姑开茶场为依托建立起来的“贵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加农户、龙头连基地、市场带流通、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另外,蚕箐茶场的“云雾毛峰”和化作茶场的“康苠银针”等茶叶也创出了自己的知名品牌,分别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有机茶认证及有关大奖。
四是结合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
  发展经果林和中药材,结合煤炭开发需求大量种植坑木林,利用总溪河等发育完整的喀斯特地貌和当地民族风情文化发展旅游业,在中岭、阳长、曙光、百兴围绕火电厂和大型煤矿建立工业生态观光园片……
  纳雍农民从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票子。
  他们得到的是一个青山绿水的家园。
  他们得到的是一块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和传统耕作观念的转变。
  这是一块生机蓬勃的土地。
  这是一块热气腾腾的土地。
  这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