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社会、媒介化社会,使传媒危机成为政府机构运转的常态。人人都是媒体的特性,让掌控一切或者隐瞒一切越来越没有可能。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封口思维正在迅速过时,学会对公众“发言”、做好对公众“发言”工作是当务之急。

面对这一形势,当下很多政府机构已经建立了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制度,但由于一些发言人在新闻发布过程中,不敢说话不会说话,造成“发言”效果欠佳!

虽然对新闻发布来说,比说话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信息公开的程度、对关键问题的回应以及实际的政府作为。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笔者总结了十条攻略,以便提高新闻发言人的意识和发言水平:

1.职业语言

发言人发言时的他和平时的他不是一个人。一个人平时说话可能很犀利,但发言人的职业语言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要求是准确得体,所以发言人的职业语言会更严谨,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往往更委婉、更含蓄甚至更模糊(当然也不要模糊到要人去费尽心思琢磨)。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 ,这时就要善于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领悟又不容易被恶意炒作。

2.发言人不要当演说家

有人期待发言人说话总是很直白,铿锵有力,有时候是可以的,但有时候在特别敏感的问题上又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发言人过于生猛,也许是一个好的演说家,但不是一个好的发言人。

3.把“官话”说好

对发言人来说,用什么样的语言说话,并非简单的个人“文风”问题,实质上它反映的是一个机构的理念、价值观和形象。有位传媒专家说,发言人要多说“正确的真话”,少说“正确的废话”。尽管发言人的职业语言有其自身特点和局限,但要注意,一定要尽量避免空话、大话和套话。发言人的确要说“官话”,但这个官话是官方立场、官方权威的话,不能把官话说成空话大话套话,降低自己的可传播性。

用比较有限制的语言能不能把“官话”说好?当然可以。美国不少总统发言时也充满了外交辞令,但听起来很漂亮,有新意。历届外交部发言人在留下了很多遗憾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语录。不过,作为发言人,在一开始阶段,不要追求话说得多漂亮,而是仍然首先要确保准确得体,这是职业的最低要求。

4.警惕易被引申的措辞

在发言中,应该戒用过于夸张的比喻或成语。比如,新中国建国60周年时,某大报有篇报道说:“我们走过的六十年光辉征程,只是民族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且不说60年笼统用光辉来形容会对很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造成刺激,仅就后面的那个比喻,山西一教授在博客里就分析说,六十年的光阴才算一步,等走完这“万里长征”一共需要多少年?一步算成两米,万里长征算成五千公里,走完需要一亿五千万年。“民族复兴还要一亿五千万年?”,一句话,成了网上的一个笑话。

5.告知力与解读力

发言人要避免提供“白开水”,离开了针对性和可传播性,一个信息尽管很重要,但是缺乏关注度,就是“白开水”。发言人的功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告知力,即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告知有知晓价值的信息,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澄清那些莫衷一是的传闻;二是解读力,能否在第一时间提供高价值的解释和判断,释疑解惑。

6.不要咄咄逼人

发言人不是靠咄咄逼人获胜,一时口快只能赢得表面的上风。在发布一些揭露性或批驳性内容时,要揭露对方,更要发现对方的道理,先赞扬对方的道理,然后讲出更高的道理,才能更加服人。有的揭露流于谩骂,这是发言人要注意的。过分的谩骂,让人觉得好像不是人类之间的批评,而是人对畜生的痛心疾首,实际上这也许符合部分事实,但符合客观实际吗?能有好的效果吗?

7.关于个性语言

发言人语言既不像文件那样死板,也不像口语那么随意,而是偏于稳重严谨,但在一些细节方面如果善用比喻轻松一下,也有好的效果。胡锦涛在做大会报告时(这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发言人)就用过“不折腾”、“让我们继续一起来打拼 ”。毛泽东在1945年4月24日延安7大报告中,就使用了现在看来传播力依然强劲的语言:“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注意毛的语言风格,完全是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字眼,简直就像在网上论坛里锻炼出来的。

8.语气比内容更重要

说话的语气有时候比说话的内容更加重要。很多时候不是你的话惹恼了对方,而是你的语气让对方不舒服。比如,说“你不要怎么怎么”,就不如直接说“你要怎么怎么”好。“你不要迟到”让人听起来不舒服,换成“你要准时”就好得多。同样,“你不能在在这里停车”,也没有“请把车停在那里”好。

9.避免抵触的言辞技巧

在人际交流中,一些产生负面效果的言辞,往往以“你”开头。所以,发言人最好只表达自己的的实际情况,不要指责和埋怨。把“你没明白”变成“我觉得没让你听明白”。“你没说清楚”变成“我不明白”。同时,要说事实,而不是判断,这样别人不容易抵触。比如,“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就是判断,不是事实,而“你没有让我觉得这是对的”,就是一个事实。

10.引用名言警句要慎重

引用名言警句,或将德高望重者和自己从事的事业和要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也是有效提升发言质量的好办法。但同样要适可而止,不能让人感觉到你在卖弄学问。名言警句就像味精,有了味道不错,但太多了人根本咽不下去。同时,说话要注意场合。同样的话,不同场合说出来效果很不一样。

注:此文摘编自聂晓阳著《态度比事实更重要——领导干部网络素养与舆论危机应对》,新华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