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熟视无睹

不容置疑,时间要素在新闻中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否则作品就不成其为新闻。然而,正是在这个第一位的要素上报纸却经常打马虎眼,比如不少消息中的“最近”和“近日”。我们不能排除有些新闻就是三四天之前发生的,如果事情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用上个“最近”“近日”也未尝不可。

但多数情况并非如此,有时它是记者或作者的有意为之,也有不少时候是编辑的妙笔生花,因此“最近”“近日”就经常演变成了旧闻的避风港。就笔者所知,这两个词“近”的时间段之“长”有时是惊人的。其危害,首先是降低了新闻或报纸的品质,再者也是对受众的一种欺骗。与这两个词同样让人熟视无睹的还有“日前”“不日”等,这些词应该成为我们的眼中钉、肉中刺,编辑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

二忌:轻重不分

灾难新闻的报道中到底谁是新闻的主体?在不短的时间里,这个命题也一直在敏感的地带徘徊不前。值得欣慰的是,自汶川地震之后,政府和新闻界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开始了向本质的回归。实践也证明:把握住以发布灾难、灾情为主体的新闻报道,在凝聚人心、聚拢财力、抗震救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灾难发生后各级政府及官员下达的相关指令、组织的系列救助也是灾难新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此,新闻媒介不仅要及时地给予报道,而且这类报道还必须做到有力,不如此,灾区的群众便可能会丧失与灾难作斗争和恢复重建的勇气。而作为新闻的发布和传播者需要注意的则是,灾难信息与政府行动等之间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顺序安排和轻重掂量的问题。切不可不论青红皂白地为“官”是从,切不可置受众最关心的信息于不顾而一味地围绕在领导指示、领导行动上大做文章。新闻并非官腔的代名词,作为社会公器的它应该客观地反映各个方面的最新动态。

三忌:一扫而过

在实际工作中,编辑们一般不敢怠慢对文字的加工整理,而对图片的审查和把关则容易忽视。拿到图片,文字编辑多注意的是清晰度如何、构图好不好,对图片的剪裁也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因此,由图片新闻引发的重大差错便屡屡发生。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前提条件,即图片早已抛弃了点缀版面、从属文字的次要地位,在报纸上以主角身份报道新闻的案例举不胜举,在都市报的版面上更是随处可见。如此一来,编辑对图片的把关绝不能一扫而过,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审查图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这里的阅读图片,除了对画面上人和物的审查、把握外,还要仔细鉴别画面上的文字里是否暗存着“杀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画面的主体没问题,但在画面背景电线杆上的一行字却有着不小的政治问题。

其次,裁剪图片一定要慎之又慎。所供图片的长短肥瘦很多时候是不能够满足版面实际需要的,因此对图片进行剪裁是编辑常干的事。在这个时候,除了把握人物的完整和构图的匀称,还不能抛弃对文字的再次通读。假设,对背景“阅读香港”条幅的剪裁,如若这一刀正切在了“读”字中间的话,那么问题的严重性是可想而知的。

再次,图片不要放在版心中央。因为,图片缺少不了人物的主题,而报纸又以对折起来放置为多见,由此产生的问题多是将人被腰斩为两截。这样既影响了美观,也不利于读者收藏,更体现不出对人的尊敬。

四忌:哗众取宠

首先是穷寇猛追。这么广大的国家、这么众多的人口,诸如跳楼、自杀这样的事当然会有。我们先置能否报道和咋报道才好的问题于一旁而不论,即便是类似的负面新闻都能报,那么这里同样也有个对度的把握问题。在对跳楼事件的报道中,尽力揭示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以及更深层次的普遍性原因,从而促使类似问题的解决,这才是编辑应该把握的正确导向。而那些报完跳楼者再报相关亲属、报完事件再报无聊细节以及心理感受的跟踪内容,都理应化作编辑刀笔下的删节物才是。

其二是雪上加霜。这里所指的应为灾难中的当事人。作为记者,极尽跟踪和挖掘之能事把可以采访到的内容一揽子拎回来,这本无可指摘。但对编辑而言,切不可不加取舍地全盘刊用,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不应该再于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尽管受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极具可读性,但回忆这些不堪回首的内容对当事人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此处我们特别强调的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人文关怀意识。(作者:范树立;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