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地一家亲不只是在电视广播中看到听到的,我们自身也能感受到,石油人帮我们建管道送油气,我这出租车油改气后,每月能多挣2000元。”7月6日,在和田洛浦县金泉加油站,出租车司机努尔买买提·买买提说起油地关系,自然就想起油改气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从2004年到2008年,油田先后投巨资援建和田、洛浦、墨玉县天然气主管线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不仅让这些地区居民做饭、取暖用上了清洁价廉的天然气,还让公车、出租车实现了油改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关注民生改善的同时,油田更注重对地方教育的支持。
 
   早在2001年,油田捐资60万元对已成危房的山普鲁乡中心小学进行改扩建。如今,面貌一新的小学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土,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走向初中、高中、大学。
 
    油田2011年投入扶贫资金430万元,用于墨玉县阔其乡巴合西拉村地毯厂、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商铺等一批对口扶贫开发建设项目,促进了就业,增进了民族团结,营造了和谐的油地关系。同时,向南疆五地州捐赠500万元,用于支持当地基础教育发展。
 
    油地一家亲,不仅体现在油田对地方的帮扶上,也体现在地方群众对油田发展的支持上。
“石油人为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他们需要帮助时,我们决不袖手旁观。”在哈拉哈塘一处产能建设现场,正在帮助协调征地的库车县哈尼喀塔乡油地协调办公室工作人员买买提·加马力接受采访时说。
 
    哈拉哈塘产能建设征地协调工作量较大,油田需要与地方政府及相关农户及时协调与沟通。
“只要需要我们,我们就会随时赶到,帮助油田协调土地征用。”买买提·加马力说。他一次次同塔北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相关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帮助办理土地征用,确保了产能建设如期进行。
 
    会战20多年来,油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的奉献,被当地群众记在心里,并使他们萌发出更强烈的团结互助意识。
 
    在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现场,经常跑路由的樊立站对这一点感受颇深。一次,他和同事冒着高温进入和田河附近的一片沙漠踏勘,口渴时,想到灌溉的水渠旁喝上几口水。恰巧被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看到,他快步跑回家中抱出来两个大西瓜。“吃瓜!吃瓜!”老人用生硬的汉语招呼樊立站等人。
 
    “老人家,瓜我们不用了,喝点水就行了。”樊立站连忙推辞。“这瓜必须吃,你们为我们送油气,我们都是一家人嘛!”在老人热情的劝说下,樊立站和同事切开了瓜。那是樊立站记忆中最甜的西瓜。

作者简介

赵炳春,1993年3月参加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从事记者工作,先后在新疆呼图壁电视台、巴州日报社、新疆法制报社任记者。2008年6月来塔里木石油报社工作。
   在塔里木石油报社任记者期间,经常和同事们将采访足迹放在勘探一线,奔走于天山深处和昆仑山前,行走在大漠戈壁,与物探人员一起,与钻井队伍一起,同产能建设大军一道,经历过酷暑寒冬,写下一篇篇颇有影响的稿件,多次获得自治区、中石油和国家级新闻奖。2010年7月,摄影作品《一人一年走的路》获2009年度中国石油新闻三等奖;2011年7月,摄影作品《深入宣传管道法》获2010年度中国石油新闻三等奖;2012年7月,消息《迪西1井获重大发现》和通讯《破阵山前何以为矛》获得中石油新闻一等奖,通讯《喜气门变化多》获新疆新闻三等奖,《带动资源地经济走进新时代》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评为“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2013年, 《种田的天空越来越蓝》、《一棵苗木也不能少》获得中国企业报协会一等奖、三等奖;《为将福气送万家》、《一切为了保护胡杨林》,获得新疆新闻三等奖,《雅瓦乡人的致富路》获中国石油新闻工作者协会二等奖,同时被中国石油报社评为优秀特约记者。2014年,《南疆人民好福气》获得中国石油报社图片类二等奖。《火种传来新变化》获新疆新闻工作协会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