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大东方学院毕业晚会上用小人物的事迹教会学生:无私 关爱 用心 执着
    
    “请大家把毕业前最后十分钟的掌声献给他们!”6月20日晚主持人话音刚落,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2013届毕业晚会上几百个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而此时此刻站在台上捧着鲜花的四位,既不是讲台上学富五斗的教授,也不是活跃校园的明星学生,而是年复一日在平凡岗位上尽忠职守的工作人员。也许学生们并不记得他们的全名,但是却对他们有亲切的称呼。“徐阿姨”“谢大伯”“老王”“来师傅”。
 
     一个月前在浙财大东方学院团委的人人网主页上发布了一则消息:毕业晚会上你们最想见到谁?这则人人网上发布的消息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除了老师和同学。有一批人也多次被提到。“1号楼下管考研教室的大伯”“14幢男生楼下的宿管阿姨”“把学校当自己家一样守着的保安队长”“经常被老师挂在口中的校车司机”。
 
     学生还自发为他们制作了一段名为“毕业了,你们还会记得他(她)们吗?”的十分钟视频,在毕业晚会最后播放,使晚会现场达到了高潮。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今年毕业典礼上该院院长黄董良就在给毕业生的致辞中提到,“教育本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身边的这些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在课堂上教学,但他们教给了大家如何做人的人生无字之书。这些平凡的人,在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做好分内事,竭尽全力地助人,他们同样应该赢得你们今天的掌声和尊重。”
在晚会现场,主持人把这些原本默默无闻的人请到聚光灯前,他们显得略有不安。被太阳晒得黝黑的保安老王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打工的,做的也都是分内事,能够帮到老师、学生我都尽量帮,其实工作的地方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就在于他对这个地方怎么看的,如果只是一个挣钱的地方,哪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呀,就是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就这么守着。我也没什么文化,只能帮忙干点粗活,也实在不值得一提。”
 
语言虽然质朴,但字字打动人心。晚会现场由学生代表给他们献花和颁奖。
     金融专业毕业生边江说:“不管是大伯、阿姨,司机还是保安,都让我深深的感动,我会把这一课永远记在我生命中。这些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之前也许并没有在意,但今天我发现他们特别的美。同时我也告诉自己,走上工作之后,不管在什么岗位,我都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给自己创造价值。”
     工程专业毕业生秦宁说:“我觉得他们给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平凡人的正能量。我想,这会是我在毕业典礼上的最难忘的一刻。他们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执着坚持、无私付出、用心奉献这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东方学院党委书记沃健表示,这次毕业晚会上学校把这些平凡的人都请到台上,是希望这能成为毕业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最后一课,同时也是他们走上社会的第一课。在这个课堂上学校没有教他们专业知识,没有教求职技巧,而教会他们尊重平凡,懂得感恩。
 
 
关键词:无私付出
                           谢炳洋:为追梦者把心定
    他每天只睡6个小时,只为了能让学生多在自习教室多学习两个小时;他想尽办法帮学生腾地方,只为了多让几个学生有机会在自习教室里安心、安静地自习;他会经常到自习教室给学生们鼓励,并叮嘱他们劳逸结合。他就是东方学院1号教学楼的管理员,谢炳洋大伯,一个被很多考研学生深深铭记并感谢的普通人。
 
   不管再早,大伯也不埋怨;即使再晚,大伯也不催促。大伯作为教学楼的管理员,主要负责教学楼各个教室早晚的开、关门等工作。而1教又恰逢有一个学校公用的考研自习教室。自考研自习教室使用以来,大伯每天都准时在早上6点为学生们开门,晚上23点才关门,这么多年来,从不间断。为此,大伯每天的休息时间也只有短短6个小时,但是,大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看着一个个认真学习的孩子们,大伯心理总是感到很满足,为了能让孩子们多学两道题,大伯说,少睡1,2个小时没关系的。
 
  大伯的关怀方式很幽默。对于一些用功到废寝忘食的学生,大伯也有奇招。有时,大伯会变一个苹果出来递给他们;有时,临近晚上寝室的闭门时间,还有学生不肯离去,大伯也总会笑着说:“大家帮帮忙,晚上早点回去休息。我很欢迎大家早点来,我早上6点就开门了;有时,大伯路过教室,对里面的学生微微一笑,做一个吃饭的动作,提醒他们该休息休息去吃饭了。
 
  大伯也会“开小灶”。有个大三的男生,从去年大二就准备考研究生,并向导师保证一定要考到复旦大学。他经常是第一个到自习教室的人,然后最后一个离开。有时候太晚了,寝室楼的门都已经关了,大伯就会专门给他留一个小房间或者小教室让他休息一下。看到这么用功追求梦想的孩子,大伯心里也很心疼,能帮的就尽量帮忙。
 
  那些追梦成功了的学生,都忘不了大伯以往的支持。不知不觉大伯已经送走了7届学生,很多考研成功在离开学校前,都会特意找到大伯,告诉大伯自己考到哪所理想的大学了,并对大伯说一声“谢谢”。这都让大伯觉得很感动,也觉得自己的一点点付出,能帮助孩子们换来更美好的未来,都是值得的。
 
追梦路上注定不会平静,当学生们成功的时候,但有大伯安定的支持,相信追梦者会走得更远。
   
关键词:关爱他人
                    来师傅:坐他的车是老师们的“福利”
    在东方学院校园里有一个人比教务部还清楚地记得每周几晚上是哪些老师有课,在他的手机里存了很多老师的电话号码,如果在每周下课准点发车的时候,还有哪个老师没上车,他会贴心地打个电话询问。他就是东方学院的校车司机—来宝俊。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来师傅”。所以在这些老师们心里东方学院里缺了谁也不能缺了来师傅。
 
    在东方学院上课的很多老师手机里必须存的一个号码就是“来师傅”,叶老师有一次错过两分钟,班车发车开走了,打电话给来师傅,来师傅征求了全车老师的意见回程来接。戴老师有一次脚扭了,打电话给来师傅,来师傅专程开到教学楼下来接,校车到站了还贴心地送到家门口。开学初很多老师带东西来学校,来师傅都会很贴心地把校车最后一站停在教师宿舍楼下。
 
  平凡的日子里,他亦平凡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来师傅工作两年来,即使自己发烧或是身体过敏,都未曾请过一次病假。500多天来,他每天都要带着十几个老师来回奔波3趟,每趟100公里,每个星期16趟,至今共1280余趟,12800余公里。这条用时间和信任堆砌的路上,已经越来越平稳。每次碰到来师傅,他总是笑嘻嘻地说:“服务好老师,老师才能更好地站在讲台上上课,我们的学生才更能成才嘛。”
 
    几乎所有坐过来师傅车的老师,都会对“来师傅的福利”赞不绝口。有时候这个福利是车上的几份今天的报纸,有时候大热天会是提前开起来的冷气,有时候下雨天在班车点,尽管师傅去吃饭了,但是为了避免老师在雨中等,班车很贴心地开着门。
 
  虽然来师傅的校车每次带得老师不多,但老师们每次都能够稳稳地上班,稳稳地回家,何尝不是来师傅赋予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呢。两年来的稳稳前行,都是一种难得的幸福。这条通往老师们生命中家庭与事业,两个最重要点的班车,平凡却也最为珍贵。
   
关键词:用心服务
徐琴娣: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徐妈妈”
     有一个人,她记得460余个男生的名字和寝室号,她像妈妈一样关照生病的男生,她无偿地为男生们缝补衣物数千回,她对待男生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她就是东方学院14号男生公寓楼的公寓管理员徐琴娣阿姨,男生们的“徐妈妈”。
 
     徐妈妈对她的740余个孩子们可谓是如数家珍、赞不绝口。说起14号楼的男生们,徐妈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对她们公寓管理员和公寓清洁员都很是尊敬,不仅进进出出都会主动和阿姨们打招呼,有时还会给阿姨带些家乡的特产。
 
     两年下来,徐妈妈已经能够清楚地记得整栋楼近七成男生的名字。今天有谁在楼下的洗衣房洗了衣服,谁在传达室放了物品,徐妈妈都会细心地记录下来,以便提醒那些粗心的孩子们。有时候,徐妈妈偶尔叫错名字还会引来男生们的“小嫉妒”。
 
  、男生们平时活泼好动,衣服上难免会有破洞,军训服就更不用说了,每一年军训在徐妈妈手中补过的衣服都不下100条。。男生们向徐妈妈借针线,徐妈妈都会主动提出帮他们缝补,日子久了,找徐妈妈补衣服的男生就越来越多了,但徐妈妈从不推脱。有时为了力求完美,徐妈妈甚至会把衣服带回家用缝纫机缝补。就连徐妈妈的女儿都有些嫉妒徐妈妈对男生们的爱。
 
     孩子生病了,徐妈妈比谁都急。2011年的10月中旬,一个刚入校一个多月的天津男生因为水土不服而患了肠炎,连路都走不稳。徐妈妈知道后,连着半个月每天变着花样的用红枣、小米、红豆等食材给他煮粥喝。男生觉得不好意思麻烦徐妈妈,便回绝了徐妈妈的好意。但徐妈妈心疼,特意打电话给他,催他来喝粥,不然就冷了。
 
    对于徐妈妈的默默付出,孩子们回报的不仅仅是一句谢谢,更是一份份的信任。很多男生会在闲暇的时候和徐妈妈聊聊天,甚至愿意吧钱包、手机登贵重物品寄放在徐妈妈地方。孩子们的这些行动无疑是对徐妈妈深深地信任,这让徐妈妈心里总是暖暖的。
 
    对徐妈妈说谢,徐妈妈总是谦虚:“你们都是我的孩子,关心孩子哪有说谢的。”
  
关键词:执着守护  
王克忠:把学校当自己的家一样守着
   在东方学院的校园里,或许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学校里的角角落落,因为他每天都要在校园内外巡视6圈,十年来不曾间断。同一条路走了多少遍,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他在学校的时间比任何老师和学生都长,一年365天,他有350天都在学校。他就是东方学院安全保卫部队长王克忠,一个皮肤黝黑黝黑、笑容憨厚、却不善言语的安徽汉子。
 
   他是老师学生口中的“老王”。十年来,只要是老师同学向他寻求帮助,或者老王在巡视过程中看到学校里的问题,他都抱着使命必达的信念认真完成。他替老师代收过重要的信件、救过在教学楼昏倒的学生、修过电线、排过污水,只要是老王知道了,他都是义不容辞地去帮助别人,但他从来都不会邀功。久而久之,老师和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一声“老王”。
 
   他守着学校,日日夜夜数十年。身为保安队里资历最老的成员,老王已经有7个年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不论天气、不论假期,老王都默默地守在学校里。每天早上6点起床,先自己到学校里巡视一圈,吃完早饭后领着队友进行第二圈,下午又会巡视一圈,晚饭后,老王会再仔仔细细地巡视两圈,直到晚上23点才回去休息。有时节假日,老王不放心,凌晨2点又会起来到学校里去巡视一圈。学校搬迁那一年,老王主动请缨带着队友提前住在黄土满天飞的新校区,因为路没有铺好,他半个月穿破了两双鞋。宿舍没有装好,他和队友挤在地上睡了一个月。
 
     周而复始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3600多天,老王就这样默默地守着学校,就当守着自己的家一样。  

作者简介

      黄晓燕,汉族,浙江安吉人,2005年8月参加工作,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新闻宣传中心工作至今。
      在大学宣传部工作期间,经常深入一线采访教师和学生,该校作为浙江省首家外迁的独立学院,其采写的【一所独立学院的外迁发展之路】和【六千学子下海宁】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并为浙江省首家外迁独立学院赢得较好的舆论支持。2010年采写完成的【7:1大学生竞选楼长】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收录播放。2010年采写的【不走寻常路,大学生回乡创业种植中草药】新闻主人公于当年作为全省唯一大学生入选浙江省年度新闻人物。2013年采写的新闻作品【相互交流工商发展大计 探索改革推进人才培养】获2013年度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三等奖。2014年采写的新闻【女大学生回乡经营农场去年营业额达到上千万】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发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