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13年度“伊泰之星”颁奖盛典,这是集团公司对优秀员工的一次隆重表彰,能站在领奖台上的都是我们身边的佼佼者,尤其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标兵,更是千里挑一,备受瞩目。颁奖盛典上评选委员会对先进工作者标兵的颁奖词是:他们是履行公司制度的先锋者,以身作则,恪尽职守;他们是践行伊泰文化的生力军,身体力行,堪称楷模;他们是弘扬伊泰精神的先遣队,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了实现百年伊泰的宏伟蓝图,他们夜以继日,勤于思考,精于劳作,勇于奉献,甘当铺路石、排头兵。安全质量管理部驻西营子安监站站长张中和就是这其中的一位标兵。


不老的“和哥”
        在西营子发运站,上至站主任张吉,下至刚参加工作的小年轻,见了张中和都叫他“和哥”。其实站上的好多人应该喊张中和“叔”,57岁的张中和甚至比他们父母的年龄都要长几岁,而且面相也不是那么显年轻,个头不高的他,一条褪了色的牛仔裤半吊在脚腕上,裤腿边儿上还沾着煤渣子,一双皮鞋也像是穿了许久,黑红的脸是饱经风霜后特有的肤色,质朴的装束给人的感觉这就是邻村的大叔,很难让你把他和伊泰的“标兵”联系在一起。大伙儿见了张中和张口“和哥”闭口“和哥”的叫着,他也总是乐呵呵笑眯眯的应着,大概是看出了我眼中的不解,“和哥”讲起了这个称呼的由来。
       1998年就从事安监工作的张中和称得上是一名安监战线上的“老兵”。2007年从副部长岗位到龄的张中和从机关到了基层,来到了西营子发运站,从一名副部级管理人员变成了一名普通员工,承担的却是西营子安监站站长的职责。那年他50岁,是站里年纪最长的一个,大家征求他的的意见,是叫叔还是叫他张站长,张中和想了想,让大家叫他哥,他说叫哥好开展工作。从那以后,“和哥”就这样被叫开了,很快,“和哥”和站里上上下下打成了一片,相处的十分融洽。 货装科科长海鹰说,““和哥”不仅是我们生活上的哥,更是我们工作上的“和哥”,我们年轻人做到的他都做到了,我们年轻人做不到的,他也做到了。在我们这儿工作就穿不成好衣裳,煤场这五道凹绕上一圈,连脚趾头缝儿里都是煤渣渣,“和哥”每天能绕着煤场转五圈。”


讲原则的“和哥”
        安全无小事,作为西营子安监站第一安全监管责任人,安全这根弦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和哥”的头脑里紧绷着。“和哥”和他的“站友们”管辖着西营子发运站、准东西营子车站和虎石车站三个站点。每天早上六点钟,在站上的工作人员还熟睡的时候,“和哥”就早早的起床来到煤场,开始了他一天的安全检查工作。“查安全不一定要查到多少事儿,只要你在查,不间断没有规律的查,他们就不会违章。”“和哥”深有感触地说。每天早上的六七点钟正是煤车卸煤的高峰期,往往隐患也多,比如有装卸工要跳凹,跳道,不按规定倒车,“和哥”神出鬼没的出现,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摸不着他的巡查规律,久而久之他们都彻底断了念头,煤场的隐患也就被遏制住了。从2007年“和哥”到了西营子安监站之后,即使是发运量最大达到2700万吨的时候,这里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
现在,“和哥”他们对安全工作的管理也转变了方式,由过去的查事故变成了现在的查隐患,隐患消除了肯定不会有事故,但是如果隐患没消除,发生事故就是迟早的事儿。对这个理念的认识,“和哥”说这都是血的教训。2003年,“和哥”他们到发运站检查安全工作,遇上了一个拉煤车司机在高压线下扯苫布,幸运的是那天没有火车通过,高压线正好断电,如果那天电是通着的,后果将不堪设想。通过这件事儿,发运站规定,所有拉煤车都统一在一块儿没有高压线的位置把苫布扯下来再进入煤场。“和哥”说,从事安监工作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细心,只有你心里时刻装着安全,一些隐患才不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在发运站煤车进煤场,都要经过煤样采集塔。工作人员站在四米五和煤车马槽一样高的塔上对经过的每一辆煤车采集煤样,“和哥”发现,这个塔的搭建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塔上工作人员的安全没有保障。原来,“和哥”发现煤车在停靠的时候,如果司机稍不注意,车轮就有把塔撞倒的可能,塔上工作人员的安全也就可想而知。经过仔细测量,计算好距离,“和哥”在塔座的底部加装了一块儿砧木,这样煤车的车轮正好无法碰到工作塔,还不影响工作人员采集煤样。如果没有平时的细致观察,类似这样的安全隐患往往很容易被忽略过去。
       除了查找隐患消除隐患之外,“和哥”手里还有比较厉害的武器,那就是向违章单位或者个人下整改通知书。谁都知道,安监工作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儿,弄不好还会搞僵大家平常的关系。西营子安监站的杨永清说,别看“和哥”平时和大家一团和气,但是只要说到工作,牵涉到安全问题,“和哥”是一个很讲原则很有原则的人,不会徇私情。“和哥”说,“安全工作关乎生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公司把你派来搞安全工作,是对你的信任,你必须高度的负起责任来,你认真地去管,大家不会对你有意见。相反,如果你讲人情、护短,你虽然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但实质上人家从心里会看不起你,认为你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会轻视你。而你真正的严格执行,人家一定不会怠慢你。”

知恩图报的“和哥
       1991年,“和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放弃了国家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来到了当时的国企,又跟随着企业的变迁,成了一名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这是我做的一次最正确的选择。”“和哥”幸福的说。
       在伊泰工作的22年里,“和哥”有十五年的时间是从事的安监工作。对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他心怀感激。“从来伊泰以前什么也没有,到现在什么都有,我教育我的儿子,要把伊泰真正当成我们良心上的家,一心一意为伊泰做好工作。”“和哥”这样教育他的儿子,也是这样的要求自己。集团公司的领导来到西营子发运站,看到“和哥”这么大岁数还像年轻人一样奔波在基层一线,很想调他回机关找个相对轻闲的工作,“和哥”拒绝了,“回机关工作不是我的强项,我不会用电脑,现在这个工作尽管脏、苦、累,但是能体现我对伊泰回报的价值,我很开心,也很快乐。在没有退休之前,我要多做些工作,若干年之后,我坐在那儿或者躺在那儿,没有对不起伊泰。尽管我没有多大的能力和本事,但是我还能把工作做好,这就够了。”

后记:“和哥”就是这样的质朴,让你找不到华丽的辞藻形容他,没有轰轰烈烈的惊天壮举,却能让人在他的平凡普通中被震撼感动。作为一名安监老兵,十五年来,他把对隐患不消除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贯穿在他每一天的安监工作中,他把对伊泰深深的爱分解在了每一天的工作中,他年近花甲,却仍老骥伏枥孜孜以求。“和哥”身上体现的不正是勇担当思进取的伊泰精神吗?! 
 

作者简介

袁子晨,新闻编辑中级职称。本人就职于内蒙古伊泰集团新闻中心,主要负责集团电视栏目《看伊泰》的编审,同时为公司多部专题片撰写解说词。曾有十年专业媒体记者工作经历,在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法制专线》先后担任记者、编导、执行制片人。有多部作品先后获得自治区、国家级奖项。其中,《新“墙头记”》获内蒙古自治区广电新闻短片类一等奖,获2003纪录片金剑奖三等奖、国家广电政府奖三等奖;《准东铁路探伤工:行走在钢轨上的“流动医生”》获“第二届全国企事业媒体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