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恩惠。因为有了他人的帮助,我们跨过了荆棘、度过了难关、收获了幸福;因为有了他人的给予,我们获得了动力,感受了温暖,学会了感恩。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爱是一种思想,内化于心;爱是一种价值,外化于行。归结于实践,爱便有了永恒的生命力,从我们的理想到现实的演化过程中,生命力焕发出了光彩……

    帮——玉树儿童有了管道妈妈
   “简单的付出就会有爱的回报。有尕桑和拉臧的春节里充满笑声和歌声,充满了爱与欢乐。”管道文文说。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亲人团聚。2014年春节,对于尕桑和拉藏来说,有着更特别的意义,尕桑和拉藏虽然没能回到远在玉树的老家与她们的阿妈团聚,但在廊坊,因为有了管道人的关爱和帮助,她们过了一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春节……
     尕桑卓玛和昂文拉萨是玉树灾后的贫困失学儿童,受河北佛教慈善基金会资助,现在廊坊弘德家园居住,读小学已有两三年。今年,因为有了管道文文,她们与管道人家结缘。其实,几年前,管道文文一家人就萌生了帮助一个贫困儿童、并与这个孩子共度快乐寒假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今年,管道文文早早地就来到弘德家园,办好了接孩子的手续。管道文文一家人不仅领回了小尕桑,还应她的请求,一并带回了尕桑的好朋友拉藏一起过年。在这个管道大家庭里,两个小姑娘无拘无束,感受着管道大家庭的温馨和暖意。管道文文说,自己的父母也从外地来到廊坊过节,老老少少一家人,因为尕桑和拉藏的到来,这个春节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爱和欢乐。春节后,尕桑的姐姐、14岁的索那曲措几次拨通管道文文的电话,表示自己很想上学,也很想学习汉语,知道妹妹在廊坊生活学习都很好,非常羡慕,也希望和妹妹一样重返课堂。得知索那曲措有这么强烈的求学欲望,管道文文一家人立即为她四处咨询、联系,帮她找到了廊坊大学城的一所学校。如今,尕桑姐妹俩都圆了继续上学的梦,也因为有了管道文文家和更多好心人的不间断资助,她们生活得很好。
     为管道文文一家点赞:管道文文一家的爱心是雪中送炭的资助,是抚慰受伤心灵的微笑,也是鼓起生命风帆的一种激励。以大爱汇聚正能量,体现了管道人的社会责任感,与我们所倡导的“友善”核心价值观一致。
     养——孤残孩子落户管道人家
     “看着他们一个个长大成才,甚至漂洋过海,我的心也踏实了。”金泽民说。
     11年前,金泽民从经常去福利院作义工的小儿子那里了解到福利院的一些情况后,萌生了要收养几名孤儿的想法。2003年,他收养的孤儿全部落户金家。虽然收养的孤儿中有几名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但是金泽民老两口一点也不嫌弃,总是尽心尽力、省吃俭用地把他们抚养成人。家里其他成员则各有方向地负责孩子们的教育问题。2005年,在全国推新人大赛中,辽宁赛区评选十佳少年,金家的孩子就占了6个。2006年,孩子们还走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
     如今,金老已经86岁高寿了。当年的孩子们或是已经被送出国抚养,过上优越的学习生活,或是学习了一技之长,走上工作岗位……对于抚养孤儿的这份事业,金泽民老人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他的小儿子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个重任,并且还在源源不断地收养需要帮助的孩子,将这份无私的爱传承下去。据介绍,每逢过年,以前在金家生活的孤儿们都会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看看金泽民老两口,陪他们一起过节……
     为金泽民一家点赞:人活在世上,总要有所追求、有所担当,体现活着的价值。金老一家人的价值就在于给予,并在给予中获得了快乐和幸福。我们在赞美这样的行为这样的人生中,是否也应该有所思考,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寻——被拐孩子踏上回家路
     “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列兵小夏信心满满。
     家是心灵的港湾。因为有了家的存在,才有了生命的意义。家给了我们依靠,给了我们安全感。走进家,心里的疲惫,烟消云散;外面的烦恼,画上句点。生活中,有太多不幸的孩子由于被拐卖,从小远离家,离开爸妈,过上漂泊不定的生活。
     看到这一切,2011年,列兵小夏(夏立伟)加入了寻亲志愿者的行列,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帮助被贩卖、走失的孩子寻找亲人,重回自己的家庭。从2011年6月底到2011年底的半年时间里,小夏帮助10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父母,这些孩子与父母失散的时间至少在10年以上。
     截至今年3月,夏立伟一共帮助16名孩子回到他们自己的家。小夏也在一直坚持这份公益事业,他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已经帮助众多孩子与家人团聚。
       为夏立伟点赞: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帮助被拐卖的孩子或走失的孩子找到亲人终究是一件说易行难的事。但小夏的行为告诉我们,行动大于言语,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帮助别人,也快乐自己。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才是人生价值所在。
     捐——白血病患者看到了希望
    “偌大个中国,13亿人,只有我一个人能救他,我肯定不会不管。如果由于自己的犹豫,使这名患者失去生命延续的机会,那我的良心会永远不安。”这就是夏静红。
     夏静红,这个柔弱的女子在2004年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手术很成功,那位患者的生命也得以延续。
     2004年5月,夏静红与北京一名3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完全相合。这意味着夏静红是全国13万余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唯一一名与那位患者的HLA完全相合的非血缘关系配型者。从接到通知到捐助成功短短的3个月时间,她经历了亲人的误解、母亲病逝的巨痛、父亲肝硬化晚期的牵挂,这些刻苦铭心的痛苦都没有动摇她挽救生命的信念。
     至今,夏静红还在一直坚持无偿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爱心活动,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
     为夏静红点赞:健康是人存在的基础,但是,比健康更永久的是精神。健康会随着时间慢慢逝去,但精神会永存。希望有更多的人如夏静红般,把存在焕化为永恒的精神,让生命在延续中体现存在的价值。
     扶——救助伤者“扶”正风
     “见人有难,尽力帮忙,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王大力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小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见人有难要出手相救,这也是常识。现如今,一个人倒地在路中央,人们却要犹豫要不要扶?扶了他,会不会讹上我?他会不会给我带来很多麻烦?王大力没有想这么多……
     2012年4月,王大力驾车行驶在大广高速公路上,突然看到前方有几个人在招手求救,玻璃碴混着鲜血散在地上一大片。王大力毫不犹豫地停车救助,并带着车祸伤者行驶到最近的医院,但是限于医院条件,王大力又再次马不停蹄地把伤者送往大医院,为挽救伤者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看到伤者被妥善安置后,大力悄悄地离开了。过后,王大力婉拒了家属一而再再而三递给他的“心意”,他坚决地说:“这有什么,还不都是我应该做的!”
     为王大力点赞:扶不扶?扶,扶正风气需要行动,声讨之时不如伸出双手。扶不扶?扶,好人自然有好报,公道自在人心。扶不扶?扶,眼见不一定为实,真相必须要清楚。如此,我们是不是就再也不会纠结“扶与不扶”?!
     这是五则充满爱的故事。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重要发展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思想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培养昂扬向上的品格,激发思想深处巨大的活力。
     让小爱汇聚成大爱,让大爱不止于此,每个人多感受一份责任,多尽一份心力,多一份担当,就会汇聚起推动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一起加油,我的美丽中国!

作者简介

史红,199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干过杂志,办过报纸,目前从事企业报纸的编采工作,是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现任《石油管道报》正刊编辑部主任。
二十几年的编采生涯,让她在编与采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她采写的大量优秀稿件和编排的版面多次在河北省、中国石油和管道系统获奖,是中石油“十佳百优”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