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泰准东铁路探伤工:行走在钢轨上的“流动医生”

伊泰准东铁路探伤工:行走在钢轨上的“流动医生”
作者:
 袁子晨

“铛、铛、铛、铛”
伊泰准东铁路都会传出这种金属撞击的声音,初次听,这声音有些刺耳,不过,如果你能先听听这声音背后,19条汉子守望两条铁轨的故事,你就会听出,这声音其实是那么深沉、那么悦耳。
“查房”:猛张飞穿绣花针
3月10日早上八点,记者赶到了伊泰准东铁路工务段暖水探伤班在沙圪堵的宿舍,他们的班前会刚刚结束,班长张博微笑着迎了上来:“走,跟我们去“查房””!
“查房”?一头雾水的记者跟着几名携带设备的工人走上了铁轨。春寒料峭的三月,强劲的西北风裹挟着沙土迎面袭来,坚硬的道石硌的脚底生疼,延伸向远方的铁轨,在清晨的阳光下,散发着清冷的光芒。
“铛、铛、铛、铛”
敲击声打断了记者的思绪,在铁轨的另一端,几名身穿黄色反光防护服的探伤工已经热火朝天的忙活上了。他们有的用小铁锤敲击着铁轨,侧耳细听,有的抬着几十斤重的机器,仔细端详着仪表。他们或站或蹲,或独行或交流,但是大家的神情都非常专注。
张博指着铁轨告诉记者:““查房”是开玩笑的说法,其实就是给铁轨探伤,别看只是敲敲打打,走走看看,对一个大男人来说,就是猛张飞穿绣花针。”
张博随手把探伤的小铁锤递了过来,让记者试试。记者朝着张博指向的位置,轻轻敲击了几下,张博面带微笑的摇摇头,记者脸上有点挂不住了:我又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我也有劲?拿起锤子使劲敲了起来,猛烈的反作用力震得手臂生疼,嗡嗡的回响,惹得周围的人都纷纷笑出声来。
一个又黑又高的汉子笑的最大声:“你打铁呢?”
“小王,还好意思说别人,你刚开始不也恨不得把铁轨凿个窟窿吗?”
一阵哄笑声中,黑汉子不好意思了。他把记者拉到一边,说起了他的故事。膀壮腰圆的小王,最大的缺点是性子急,刚开始接受探伤培训时,小王每回都是探的最快的,可准确率却是最差的,有一次,一个明显的孔裂都被他放过了。带他的师傅看出了端倪,严厉的批评了小王:“探伤这活急不得,手劲不能大也不能小,位置不能偏也不能斜,就是要像猛张飞穿绣花针儿,否则就可能车毁人亡,出大事儿的!”
小王如梦初醒,从此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每天走的最早、回来的最晚,拿不准的铁轨往往要反复听几次,现在,小王成了班里的技术骨干,前年还成功排除了一起事故隐患。
“这事儿考验的不仅是耐心,更考验良心,要是不认真做,良心都过不去”。小王憨憨一笑,转过身朝着工友走远的方向追去,回头还不忘提醒记者一句:“踩着枕石走,不然会划破脚。”呵呵,这“猛张飞”还真是心细如丝啊。
功夫:铁脚板和一听准
探伤工是铁路系统最基层的工种,如果把钢轨比作火车的两条腿,探伤工就是行走在钢轨上的“流动医生”。钢轨受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经常会产生病害,甚至发生断轨。探伤工要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和手工检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给钢轨进行“体检”,及时准确发现各种钢轨病害,并根据钢轨的伤损情况及时采取整治措施,以确保铁路运输安全。
伊泰准东铁路成立探伤班组是在2001年,现有周家湾和暖水两个探伤班,19名探伤工负责对准东铁路全长129.108公里、酸周线26.127公里、虎石到西营子专用线6.350公里的线路“体检”。从建立探伤班组一个季度检查一遍到现在一个月检查一遍半,探伤工每天行走6—7公里。累计到2011年底,每个人徒步探伤1万多公里,19个人加起来相当于绕地球走了四圈多。可以说,19位探伤工就是靠着“铁脚板”一步步丈量着准东铁路的安全。
张博班组当天的任务,是巡查完沙圪堵57KM+500M至虎石站区间的七公里半线路。除了边走边拿边探伤的小铁锤不断敲击钢轨听声音,还要有人专门抬着每台重达六十多斤的探伤仪沿线行走。
只走了三公里,记者就感觉到了一丝疲惫,在铁道上走三公里,比公路上要困难的多,硌脚的道石,横亘的枕木,每一步都会比平时更费劲。而准东铁路线,张博和工友一走就是十多年。漫长的铁道线旁常常是人烟稀少的荒山秃岭,夏天再热也无处遮阴,冬天再冷也无处避寒,无论风霜雨雪,他们都只能沿着铁路,聚精会神的完成“一看二听三敲四卸”的技术要领。
上午九点半,随着张博巡查到虎石大桥61KM+30M处,张博警觉的停了下来,他说回声有问题。工友把探伤仪推了过来,显示的反射波的确有异常,大家当即诊断是一处核伤。钢轨伤损包括核伤、折断、孔裂、掉块、鱼鳞裂纹、擦伤、压伤等,核伤是最严重的,一旦确认,钢轨必须更换(一根钢轨25米价值约一万元)。同样是边走边听,记者听不出任何异常,可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张博,工作看似闲庭信步,随手敲敲、俯身听听,稍有异常就能马上发现,“一听准”的背后绝对是日积月累的真功夫。
责任:在路上更在心上
张博告诉记者,铁路上的钢轨用不用更换,是立即更换还是缓期更换,“钢轨医生”开出的诊断书就是最终依据,他们根据“不同病症”“对症下药”。所以探伤工既要保证铁路的行车安全,还不能滥下诊断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不仅需要探伤工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为企业负责的责任心。
事实上,比为企业用好每一分钱更重要的是,探伤工们肩负的安全重任。用张博的话说,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因为一旦误判或漏检就会造成铁路行车安全的重大事故。
十一点二十分,在走到大火赖沟中桥63公里处,张博和工友们又停了下来,好像是遇到了疑难杂症,他们跪在冰冷的钢轨上,一会儿用手电照,一会儿抹了矿泉水看,一会儿又卸下了夹板几个人反复“会诊”。
张博说,干了十来年的探伤工了,还没遇上这么难诊断的病伤。探伤仪显示的反射波很微弱,几乎可以忽略过去,但是反射异常就说明有问题,如果置之不理,埋下的就是一处安全隐患。这时对讲机里不时传过将有火车将要通过的讯息,张博和工友们抬着笨重的探伤仪赶紧下道,等火车过去再上道抓紧查看,这样反复几个回合,伤损终于现形,最后查出的是一处竟然只有两三毫米细如发丝的细微伤。如此,大家终于如释重负,做好伤损标记,拍拍身上的尘土,搓搓满手的油污,继续向前走。
张博告诉记者,从2001年成立探伤班组到现在,准东铁路的运量从开通时的100多万吨到2011年的3500多万吨,运量激增,企业飞速发展他们打心眼儿里高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钢轨疲劳度增加,伤损钢轨每年不断增加,伤损类型不断变化,这些都给探伤工作带来了更艰巨的考验。
2008年11月22日在准东线海子塔至福新城区间,桂畔隧道内在26KM+550M处,钢轨右股两侧接头夹板折断,这是一处探伤仪器无法探测到的部位。当时的探伤负责人许继强凭着扎实的探伤功夫发现了这一非常危险的伤损,并迅速果断的采取了拦车防护的措施,避免了一起列车在隧道内的危险事故。2009年2月9日在准东线海子塔至福新城区间,24KM+600M处钢轨右股发生折断;2012年1月10日在准东线海子塔至福新城区间25KM+175M处钢轨折断。这些安全隐患都被“钢轨医生”及时发现妥善处置,为公司避免了重大损失。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山。从2008年至2011年,探伤工区共发现重伤钢轨1046根,轻伤钢轨1391根,重伤辙叉 50组,轻伤辙叉24组,尖轨重伤6根,夹板重伤40块。这些走在铁路运输最前沿的探伤工们,事业在路上,责任在心上。
短短一天的采访,记者体验了探伤工们不为人知的工作,也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憨憨的笑脸、单调的工作、喝着冰冷的矿泉水吃馒头的辛劳,不过张博他们好像乐在其中。
“铁路就像是五线谱,我们边走边敲,一次次回声就好像是一个个音符,每天都不重样,听着听着好像自己每天都在踏歌而行,工作也就不那么苦了”,张博说。
“你喜欢唱歌吗?”记者问
“喜欢啊,就是不好意思唱!”“没关系,一线工人的歌声,伊泰人最懂得,唱一个吧!”
张博点点头......
“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

(责任编辑: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