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质量无差错的飞机制造技师

 

原题:三十年质量无差错的飞机制造技师

——中国商飞上飞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高级技师胡双钱

  十月的上海,秋意正浓。中国商飞上飞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里,一位身材中等、体型偏瘦、头发花白的老师傅,正低着头在钳工桌旁忙碌着。一双深陷的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股认真、一份执着,一双满是老茧的双手诠释着他的不平凡。他,就是连续12年荣获“质量信得过岗位”,2002年“上海市质量金奖”、2009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飞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

“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在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胡双钱始终牢记“一次做好、缺陷为零”的质量理念,把“用产品质量践行对生命的尊重”放在第一位。他经手的零件超过上千万,却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这一点让看多了各行各业质量标兵突出事迹的2002年“上海市质量金奖”评委都深感敬佩。
  胡双钱说:“我一直这样干活,都习惯了。”其实,支撑这种习惯的背后是做人的态度。
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胡双钱影响颇深。
  那时,他仿佛有用不完的劲,放假也不愿回家,巴不得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练手上。几年下来,当同窗们进行入职培训时,胡双钱早已因过硬的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人。
  一次,在修理一架大型军机螺旋桨时,胡双钱按流程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回想那天的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不太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记忆实在无法给胡双钱一个踏实的答案。凌晨三点,他骑着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虽然照例上了保险,但这件事给胡双钱留下深刻印象。以后,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一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产品质量最重要。”
  数控机加中,特殊情况下的零件仍需通过手工机加夹完成修复工作。这类补救零件质量的工作,无疑对技师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都提出了最高最苛刻的要求。一次,一批整体肋零件,面上铣有台阶,不符合质量要求,而台阶的尺寸已到了图纸要求的下公差,修正极易造成超差。胡双钱闻讯后,主动请缨来解决这一难题。他耐心仔细地审核图纸尺寸及零件目前尺寸情况,然后动手一点点地进行打磨。一连好几个夜晚,胡双钱的双眼熬红了,手上的老茧磨平了。经过努力,零件修复工作最终保质完成。
  质量是个天平,加工的零部件符合标准即可,缺斤短两、过度装饰都会让天平失衡,只有产品符合图纸要求,天平才会平衡。“当然,让质量天平平衡的前提是有一颗始终平和的责任心。”这便是他对质量的理解。

“让新支线飞机安全飞行在蓝天”
   自2003年接手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修军机是熟练工,但两大型号是民用飞机,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钳工是手工操作,打孔、划线都容易出差错。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无论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才会精一点、准一点。”
  近年来,胡双钱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创新。一次,车间将ARJ21新支线项目钛合金支架、后梁连接支架、大小壁板等复杂、关键零件的制造任务交给他,胡双钱一方面详细了解产品的工艺标准和技术状态,另一方面改进工装和夹具。在加工新支线飞机支架零件时,由于零件的外形复杂,而且孔位与基准面都有角度要求,很难保证产品加工质量。为此,他首先根据图纸对零件的尺寸精度要求,分析了公差分配,接着又和技术人员一起讨论,对比几种加工方案。
  经过反复计算、测量,最后他创新采用了两面先钻初孔,再从一个方向扩孔、铰孔的加工方式,保证了零件的孔位与基准面的角度要求和孔精度要求,获得一次性加工成功,首件检验优质通过,为后面批量生产保证了质量和进度。
  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记得有一次,临近下班的时候,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零件上存在一个三面角,最薄处只有2mm,而且三个导孔的孔径公差只有0.016mm。零件的公差这么小还是第一次碰到,而且零件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生产任务迫在眉睫。不一会儿,胡双钱就接到了车间主任的电话。他立刻赶到车间主任办公室,着急地问:“有什么紧急任务?”车间主任用手拍着胡双钱的肩膀,信任地说:“这个难啃的特制件任务只有交给你来做,我才放心!”胡双钱二话没说,揽下了这一艰巨的攻关任务。他只是照例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妻子今晚他加班,不能回家吃饭。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紧急的任务等待着他,临时向家人请假不回去吃饭。说到这,他的双眸中流露出些许黯然的神色,可是旋即,他又闪现出骄傲的神情:“这是车间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义不容辞。”胡双钱没有让大家失望,忙到次日凌晨3点钟,终于完成了这批急件任务,并一次提交合格。
 
“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爱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长大后,胡双钱从5703厂技校钣铆工专业毕业并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是很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毕业生傲气地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没有一句怨言,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单纯与挚情,开始了他的钳工生涯。这一干,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里,无数艰难时刻胡双钱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有一段时间,他的心里十分压抑。现在看到祖国又重新拾起中国人自己制造大飞机的梦想,他满怀激动,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他再干30年的豪情——把钳工的技艺传给更多心怀大飞机梦的人。
  近年来,他专注于对年轻人的培养,在工作中为青年职工创造各种锻炼的机会,并给予他们指导,帮助他们成才。他把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怎样保持产品优质交付的经验和“诀窍”悉心传授给他们——“除了技能和细心外,平时工作一定要多动脑筋。在画零件角度时一般用万能角尺去画。怎样验证是否画得正确,可用另一种三角函数方法算出线的长度去验证。这样就容易找出差错。”他循循善诱,让年轻员工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碰到的情况都一一记录在案,并要求他们工作之余,多翻书,多实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胡双钱的“传帮带”下,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的年轻人很快成长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9年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的前三名。
“能早日看到自己参与制造的真正属于我们国人自己的大飞机安全地翱翔在蓝天上是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我最大的荣誉。”胡双钱说。

作者简介

王哲,女,硕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媒体、文化与传播学系,现就职于上海《大飞机》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擅长人物采访、新闻、通讯等形式写作。作品多次刊登在《大飞机》杂志和《中国大飞机》报上。




 

作者简介

刘维历,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现就职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企业文化部),从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
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C919大型客机项目承载着国家意志和人民重托,也是公司上下齐心,求索奋战,力求成功的重点工作。作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一员,记录型号研制进程、歌颂先进模范作用、弘扬优秀企业作风是我的职责。
“型号之路感动多,无限风光在基层”,这既是我的座右铭,更是我的工作理念,带着这份心,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去发现、采集、撰写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