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忠诚

 

50年代,他同周恩来握过手;60年代,他出征大庆石油会战;70年代,他转战东北“八三工程”;80年代,他在人民大会堂与江泽民、李鹏合过影;90年代,他被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他叫邢德海,曾是管道三公司一名老电焊工,名副其实的“老会战”。重拾“八三”记忆,拼凑起来的片段令笔者深深感受到,邢老这代“老八三”,为解决大庆原油外运的难题选择了坚守,选择了拼命,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心血,他们的骨子里都透着一种对企业、对事业 ——

“倔强”的忠诚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邢德海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追忆起“八三”会战期间的往事时,十分健谈。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大庆到抚顺,那可是咱们国家第一条大口径、长距离输油管道。”回眸“八三”,邢老没说几句话就会强调一次“真是太不容易了!”一切在摸索中前进,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挖沟靠手,运管靠牛。生活物资匮乏,住帐篷、干打垒,啃窝头、吃咸菜,条件极其艰苦。
  人拉肩扛,万众一心。管子运到工地了,喊着口号就开干,跳冰水里就能焊。邢老回忆,“普通的焊机设备很简陋;对口就搭铁架子用倒链一点点拽;开沟的土挎着竹筐往沟外背……”他放慢了语速说,“早上四五点我们就出工了,晚上十一二点才收工。到了冬天,工地窝头都冻成冰疙瘩了。那也没办法,明天还需要体力干活呢。”冰窝头嘴里含着化着,软变成温窝头,“吃下去就是一顿饭。”

“只干电焊,不提干”
  邢老脾气耿直、有一说一。留人印象,三年的军旅生涯既给予了他“八三”会战那年的强壮和勇敢,同时也因养成的刚毅性格,认定走向基层的第一天起就要“光荣完成祖国和共产党交给的任务”,苦干、实干一辈子。
  “不管干啥活,要吃苦在先,要求别人干的,自己要先干了、干好了。平时焊管线的时候剩下的管子和焊条头我都留着,做实验用。”邢德海苦心钻研业务,自己下任务、定目标来提升焊接水平。“那时候,其他电焊工有什么问题都会来找我,能解决的立马就解决了。解决不了的,想办法也要帮大家把问题攻克掉。”他自说自笑,“队领导有一次找我谈话,说是我焊接水平好,不让再干电焊了改干指挥,提半格。”“我就和我们队领导说,工地一天焊接六、七道口,最多的时候十道口。兄弟们为缓解大庆油田原油紧缺的事儿,在现场卯着劲、咬着牙焊管道,这么关键的时刻和辛苦的时期,让我不干活干指挥,我不同意。只干电焊,不提干。”
  一条条油龙记载着邢老奉献的业绩。从事电焊工作30年,在参加的大小工程建设中,他亲手焊接了68000多道焊口,焊缝总长度几乎可以把廊坊和北京连结起来。

“就这样往前奔”
  周致玲是邢老的妻子,小他3岁,如今也已是满头白发,倍感慈祥。“从61年到75年间我们基本都是分开的。75年,队领导知道了我身体不好,还带着五个孩子,就让老邢把我们接到八三会战的帐篷里住。”周致玲是地道的南方人,习惯了有米的日子,“北方那时候也没米,就吃苞米面,打糊涂吃。”她曾尝试过为老邢、为五个孩子蒸一锅白面馒头,但面没发好,被孩子们称为“铁馒头”,偷拿到外面去换苞米面馒头吃。由于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质量不高,周致玲胃溃疡病发为胃出血。
  “就是这样,老邢也坚决不去找组织要救济。我就在家里接点补衣服、做衣服的活。别人说,你能挣到几个钱啊。我说不管挣多少钱,我每天就买一个鸡蛋冲水喝养着它,救的活就救,救不活就算了,反正我也对的起它了。”周大娘说她不怪老伴也不怨老伴,“跟老邢这一辈子是不容易,可没后过悔,就这样往前奔。我当时就想,不管怎么样也比在农村呆着强吧。他忙,他回来不了,还怎么把他圈住啊,他说电焊工那么忙,我不能在家带着你们啊。”她了解他,更了解他那颗对待事业滚烫的心。
  在即将离开邢老家时,周大娘把精心收藏的一张张、一本本写着邢德海姓名的泛黄色证书、奖章拿出来让笔者看。邢老摩挲着奖状说,管道年轻人还是要艰苦奋斗,发扬过去老八三光荣传统,向铁人王进喜学习,不怕吃苦、不怕累,想到人民、想到国家的利益;要有上进心,好好学习,做个文化人,明白、记住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国家、相信党、相信企业,社会会好好发展的,我们的日子也会一天比一天更幸福的……

作者简介

孙亚珂,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三工程分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文化宣传干事。
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该名同志先后参加了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中缅(国内段)等国家重点工程。孙亚珂同志始终围绕石油工人生活、工作的点滴进行摄影、文学创作,作品多以鲜明的主题、深刻的内涵,勾勒石油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诠释石油人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不怕艰险、埋头苦干的铁人作风。
孙亚珂同志的摄影作品,曾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香港文汇报以及集团内部媒体刊发,文学作品也曾在系统内组织的评选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