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转型中重生
——管道局大港油建安装分公司推进产业转型纪实
2010年初,管道局大港油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扩张主营业务,先后对5个基层单位进行重组整合和业务调整,其中安装分公司就是此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单位。
转型是必然
安装分公司是大港油建下属的一个基层单位。自上世纪70年代成立以来,一直围绕大港油区的建安市场,从事小型土建工程、管线、电力安装等施工,保障油区的生产建设。近年来,随着油区建安市场的日益萎缩,工作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公司划转管道局后,油区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国家长输管道正加快建设,工作量的增加、工期的缩短,都要求大港油建必须适度壮大施工队伍,充实管道施工力量。市场形势的变化,又考虑到安装分公司有着多年管线施工的经验,产业转型成为必然和必须的选择。在保留当前油区建安施工的基础上,安装分公司要组建管道施工队伍,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万事开头难
谈起年初刚刚转型的时候,安装分公司经理张家勇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心里真是一点儿底儿都没有,但是有公司大力支持,我们也就豁出去了。什么都得有个开始。”
话是这么说,真正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难度主要就是2个,一方面焊工全是新手,另一方面新设备没人会用。
安装分公司在油田施工30多年来,都是干一些修修补补的小工程,哪里接触过下向焊?即便个别焊工以前参加过培训,但没有真正干过活。整个分公司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会。公司招收了20多名焊工,经过2个月的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补充到安装分公司。人是有了,但也都是初次接触,没有实际干活经验,最主要的是分公司没有一个能带着焊活的“老师傅”。
公司先后投资几百万元,为安装分公司购置了10台电站,2台吊管机,2辆工程车,并且对原有的两台履带吊进行了维修。可对于全新的设备,分公司没有一个人会操作,盯着那些大大小小的按钮干瞪眼。
分公司经理张家勇说:“新人新设备,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一边培训一边取经,我就不信这下向焊能难到哪儿去。”
他们从培训站请来老师,从二分公司、四分公司等兄弟单位请来老焊工师傅,从设备生产厂家请来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教,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直到掌握了设备的“三懂”、“四会”,能够运用自如了,才算松了口气。
公司领导在安装分公司调研时一再强调,“安装分公司作为主要转型单位,公司要给予大力支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转型期。”
公司的支持增强了分公司转型的信心,“再苦再难,咱们也要打响产业转型第一炮。”
破冰前行
为了掌握管道施工经验,2010年春节前后,分公司经理张家勇带队先后多次到西二线13A标段、十堰支干线、秦沈线取经,几条线看下来,基本了解了管道施工工艺流程、技术要点等,心里多少有点儿底了。
2010年3月,安装分公司迎来了产业转型的第一个工程——大港油区热网改造管道施工项目,主要承担5公里Φ630*9和1.6公里直径325*7两种管线的施工任务。就这样,由“15人,5台电站,1台吊管机,1台履带吊”组成的第一个焊接机组,迈出了安装分公司下向焊施工的第一步。
虽然他们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也树立了干好管道的信心,但真正干起活来又怎么样呢?在采访过程中,当笔者问起刚开工时的状况,分公司书记殷长福苦笑了一下,列了一组数字。“3月22日开工第一天,焊接2道口,1道合格,焊接率只有50%;第二次焊接10道口,8道不合格,合格率只有20%。”
针对这种情况,分公司请来老焊工师傅帮着一起分析,找原因,并再次从培训站请来老师;现场监理也给予理解和帮助,一边当监理,一边当老师。这次不再单纯搞培训,而是把老师直接请到施工现场,让小焊工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遇到问题老师傅及时教怎么处理。宁可一天少焊几道口,也要先把合格率上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焊接合格率的确有了大幅提高,从60%,到80%,最后到90%以上,仅用了一周时间,而且一天能焊接四五道口。随着熟练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后续的热网施工中,机组每天焊接基本都保持在10道口左右,合格率一直都在90%以上,受到甲方和监理的好评。
昂首奋进
如果说热网工程开启了安装分公司下向焊施工的大门,那么十堰支干线就让他们领略到了社会市场的天高地阔。
安装人生活在油区,工作也是围着油区转,从来没有干过油区以外的活。但是此次产业转型,却让他们不得不走出油田那“一亩三分地”,到社会市场上去长长见识。2010年5月,安装分公司组建了第二个焊接机组,挺进湖北十堰支干线。武当山下,成为他们社会市场历练的第一站。
作业队长李红军说,“我在油田干了这么多年的修修补补,哪见过这么标准化和专业化的施工。没想到从油田走出来第一个就能参与西二线这种大工程。刚来的时候,我们真是都傻眼了,从施工组织、焊接质量到文明施工都跟不上。好在有兄弟单位的帮助,加上自己的摸索,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现在基本都步入正轨。”
分公司经理张家勇说,“我们从小工程干到大工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需要改变的东西很多,包括技术、观念、管理等,一切都是全新的,从职工到机组再到分公司,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但我们还是有信心的。”从热网改造到十堰支干线,从走出油区到走向社会,安装分公司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迈出了产业转型的一大步。
(作者:齐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