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在牛角村建立电工组,苏明法和李明国就一直坚守在这片海拔884米的大山里。这里有9个村庄,1036个用电客户,是淄博博山区最西面的山区。现在他们归淄博博山高新区供电所领导。14年里,两个人风雨无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村民们服务,山村里流行一句话“有困难找电工”。
天热,浑身是汗。背着抢修用的电工工具包挺沉,往下坠。每次村民打报修电话,都要背着它。
顾不上这些,抓紧时间赶路。
老远,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站在门口迎接他。
还没到跟前老汉喊,俺儿来了!苏明法听着很亲切,心里暖暖的。
赶紧走到老汉跟前,问,怎么没电的?
老汉手里拿着一根电灯开关的拉灯绳,不是没电,是开关的拉灯绳从开关里断了,我不知道怎么接上,才找电工的!
跑七八里山路,就为了接一根拉灯绳!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开玩笑,举手之劳的事,用得着找电工吗?人家要跑七八里的山路啊!
在这个地方有些老人就得找电工,他不会接。村里50多的人就算是年轻人了,再年轻的都到城里打工了,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有时为了换一个灯泡,也要打电话找电工。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当电工,真不容易!
不容易也得坚持干!
苏明法和李明国异口同声说。不然的话,一千多客户用电的事谁管啊?
山路陡,弯多,还不是令人头疼的事。最害怕的是冬天下大雪,尤其害怕连续下雪。中午太阳一照,雪化了,再下雪覆在上面,像一层冰铠甲,别说行车了,人都走不了。山上的人就困在上面了。
苏明法家在山上,下不来;李明国家住山下的博山城区,上不去。
可工作还要继续做。
每月都要收电费,遇到大雪天变得非常麻烦。
苏明法挨家挨户抄表,算出每个客户的电费。然后打电话给山下的李明国,告诉他每个客户的用电数和电费。李明国一个一个地记录,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钟头。
然后,李明国把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核实,再报到供电所,打出正式的发票。
李明国拿着发票犯愁,怎么才能送到山上去啊!
碰巧,移动公司有车要到山上的通讯基站去,汽车挂着特殊的防滑链子。李明国托付人家把发票送到牛角电工组……
苏明法按时把发票送到客户手中。村民拿着发票纳闷,这发票是怎么送上来的呢?
他俩本来可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但他俩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做,即使就是两个人,执行规章制度从来不走样。认真、自觉,这是他俩对自己的要求。
还是有一些电费发票没有送到客户手中,怎么回事呢?
有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偶尔会回来看看老家,小住几天,然后下山去了。住几天就要用电,等到收电费的时候,家里没人了。可是,电费不能因为几户人家就耽搁了啊!
遇到这种情况他俩就自己掏腰包先垫上,以后看到户主时再让补交。
不是所有户主都能补交的,有的就成了“死账”。苏明法手里现在还有100多张这样的“死账”发票。
李明国有一次把一些垫付客户的电费发票揣在上衣口袋里,下班回家的时候遇到了大雨。回到家里从口袋里摸出发票一看,全被雨水淋湿了,字迹模糊一片,他只能自己做贡献了……
为了方便村民有事迅速找到自己,他俩把电工组电话和自己手机号码用油漆喷在电表箱上。村民要找他们很容易,很方便。
有一个村民打电话找到苏明法,我家没电了,你过来看看吧!
苏明法和李明国是两个很用心的人,平时就把村民家停电的故障总结出来十多条,以便“对症下药”。用这种方法帮助村民自己寻找停电原因,事半功倍。
苏明法让这位村民自己先查查是不是保险丝断了?
村民自己检查,说,确实是保险丝断了。苏明法告诉他,找一段保险丝接上就通电了。
村民按照做了,告诉苏明法,还是没电。
肯定是出故障了,苏明法必须自己去处理。从电工组到那位村民家得走六七里山路,外面还下着雨……
他一身泥水赶到村民家。看到村民自己换的保险丝竟然是一段漆包线,村民不知道漆包线是绝缘的,他以为是一段铜丝,接上了就应该通电啊!
换好保险丝,电灯亮了。
给这样的村民提供用电服务,他俩要比别的电工花更多的力气和代价。不走近他们,不了解他们,外人想不出来,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少辛苦。
一个村民给电工组打电话,说家里停电了,请电工过来看看怎么回事。
苏明法先去了检查了一遍,没有问题啊,可电灯就是不亮。于是,叫李明国也过去,俩人在屋子“诊断”了半天,没问题,到屋子外又“诊断”了半天,也没问题。
怪了?哪里出了问题呢?
从集抄表箱到村民家有四五十米的线路,表箱里通电,屋子屋外没问题,那问题就应该出在这段线路上了。仔细地查,线路外表好好的,看不出有问题来,可就是没电!
俩人挠头了,这种事第一次见。
再仔细查找,发现这段线路中间有垂弧,鼓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包”,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难道是这个“包”有问题吗?
俩人用刀把鼓“包”的地方剥开,发现了“症结”:垂弧的地方位置低,线路绝缘套时间长了有的地方会有裂隙渗雨,水往低处流,汇集到垂弧的地方沉积下来,与铝线进行反应,形成了氧化铝,线路就不通了。俩人把垂弧处的绝缘套割开,让积水流出去,把氧化的导线换成新的导线,村民家有电了!
通过实践,俩人总结出了经验,再遇到这种情况,先看线路垂弧的地方有没有“蛤蟆肚子”,如果有,肯定是这种缺陷,百分之百准确。
村民很感激,摘下自己家的樱桃请他俩吃,被他俩婉言谢绝了。咱供电员工是有纪律的,哪能随便吃客户的东西。
村民在山路上追了很远,眼望着他俩翻过山梁不见了……
这天,苏明法在电工组值班,忽然一个村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嘴里喊着,快救命啊!
苏明法忙问,怎么了?
回答,刚才路过一个坟地,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晕倒在那里,嘴里直吐白沫。
苏明法撒腿就往坟地跑。
果然看到一个老头倒在地上,嘴里塞满自己吐的脏东西,妨碍了呼吸。当过兵的苏明法懂得一些急救知识,赶紧把手伸进老人的嘴里往外掏那些脏东西。掏完了又做人工呼吸……
终于坚持到120急救车来了。
医生说,老人是突发急病,如果不是苏明法急救及时,老人就保不住性命了。
老人的儿子带着礼物来感谢苏明法,千恩万谢,感动的眼泪直流……
记得一年春天,他俩值班。
忽然有人打电话来,连喊带叫,不好了!我放火烧荒跑火了!快救火啊!
火情就是命令,他俩拎起铁锹,扫帚就往山上跑。
山坡的荒地上的枯草燃烧着,不远处是茂密的树林,如果荒火燃进了树林,后果不堪设想!
他俩一个用扫帚扑火,一个用粗树枝做成打火工具扑火。死死守住一条线:必须在荒火燃进树林前把它扑灭!
拼了!
豆大的汗珠子顺着脸淌。
拼命地扑火,绝对不能让荒火燃进树林,即使自己出了意外,也要阻止荒火蔓延!
一个多小时以后,终于在离开树林三米多远的地方把荒火扑灭了。
他俩像摊泥,瘫软在在地上,张着大嘴喘粗气……
旁边,烧荒的村民一边哭一边说,没有你们,我今天就完了!
这是大事,小事村民们也来找他俩。
村里老人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为了和老人联系方便,会给老人买个手机。可是有的老人不会使,有的老人闲着没事自己鼓捣手机,改变了手机的语音系统,普通话变成了英语……这些老人就来找他俩看看怎么回事。他俩不厌其烦,把手机调整好,再耐心地告诉老人怎么使用……
前些年,这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撤消了,孩子上学成了问题。李明国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只好搬家到博山城区去住。
苏明法还坚持住在山上。大孩子上初中,住在学校,遇到下雪天,大礼拜就回不了家,只能寄住在亲戚家里。最小的孩子明年又到上小学的年龄,不能让孩子无学可上啊!
怎么办呢?
亲戚朋友都劝他,搬到博山城区住吧,为了孩子,有什么不可牺牲的?
可他下不了决心,两个农电工都搬到山下了,山上的村民遇到用电的问题找谁呢?总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了,打一个电话,自己就过去了。
如果不下山,孩子怎么上学呢?
妻子对他举棋不定很有意见,几乎是天天做他的思想工作。
他内心还是要坚持在山上,为了村民家里的那一盏盏的灯……
他俩守着闪闪的星星,觉得很幸福。
他俩觉得,自己也像星星一样,发着自己的光,发着自己的热……
作者简介:姜铁军,笔名木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长春话剧院任编剧多年,现从事新闻工作。发表中短篇小说,微型小说400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多篇。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等选载,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血搏》。
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梁斌小说奖、曹植文学奖、台湾新月文学奖、全国电力职工文学大赛著作奖、山东省新闻奖(副刊作品)等国家、省、市各类文学奖项30多次。
——作者手记
1
翻过一道岗,抬头看,前面还是山。过了这座山下去,才到下虎村。天热,浑身是汗。背着抢修用的电工工具包挺沉,往下坠。每次村民打报修电话,都要背着它。
顾不上这些,抓紧时间赶路。
老远,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站在门口迎接他。
还没到跟前老汉喊,俺儿来了!苏明法听着很亲切,心里暖暖的。
赶紧走到老汉跟前,问,怎么没电的?
老汉手里拿着一根电灯开关的拉灯绳,不是没电,是开关的拉灯绳从开关里断了,我不知道怎么接上,才找电工的!
跑七八里山路,就为了接一根拉灯绳!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开玩笑,举手之劳的事,用得着找电工吗?人家要跑七八里的山路啊!
在这个地方有些老人就得找电工,他不会接。村里50多的人就算是年轻人了,再年轻的都到城里打工了,留下的全是老弱病残,有时为了换一个灯泡,也要打电话找电工。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当电工,真不容易!
不容易也得坚持干!
苏明法和李明国异口同声说。不然的话,一千多客户用电的事谁管啊?
2
禹王山区海拔高,冬天雪大。从山下到牛角村电工组有14公里的山路,有首歌唱的是“山路十八弯”,这里不止十八弯,到底多少弯没有人数过,因为数不过来。山路陡,弯多,还不是令人头疼的事。最害怕的是冬天下大雪,尤其害怕连续下雪。中午太阳一照,雪化了,再下雪覆在上面,像一层冰铠甲,别说行车了,人都走不了。山上的人就困在上面了。
苏明法家在山上,下不来;李明国家住山下的博山城区,上不去。
可工作还要继续做。
每月都要收电费,遇到大雪天变得非常麻烦。
苏明法挨家挨户抄表,算出每个客户的电费。然后打电话给山下的李明国,告诉他每个客户的用电数和电费。李明国一个一个地记录,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钟头。
然后,李明国把数据输入电脑,进行核实,再报到供电所,打出正式的发票。
李明国拿着发票犯愁,怎么才能送到山上去啊!
碰巧,移动公司有车要到山上的通讯基站去,汽车挂着特殊的防滑链子。李明国托付人家把发票送到牛角电工组……
苏明法按时把发票送到客户手中。村民拿着发票纳闷,这发票是怎么送上来的呢?
他俩本来可以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但他俩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做,即使就是两个人,执行规章制度从来不走样。认真、自觉,这是他俩对自己的要求。
还是有一些电费发票没有送到客户手中,怎么回事呢?
有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偶尔会回来看看老家,小住几天,然后下山去了。住几天就要用电,等到收电费的时候,家里没人了。可是,电费不能因为几户人家就耽搁了啊!
遇到这种情况他俩就自己掏腰包先垫上,以后看到户主时再让补交。
不是所有户主都能补交的,有的就成了“死账”。苏明法手里现在还有100多张这样的“死账”发票。
李明国有一次把一些垫付客户的电费发票揣在上衣口袋里,下班回家的时候遇到了大雨。回到家里从口袋里摸出发票一看,全被雨水淋湿了,字迹模糊一片,他只能自己做贡献了……
3
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不是嘴上说说而已,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为了方便村民有事迅速找到自己,他俩把电工组电话和自己手机号码用油漆喷在电表箱上。村民要找他们很容易,很方便。
有一个村民打电话找到苏明法,我家没电了,你过来看看吧!
苏明法和李明国是两个很用心的人,平时就把村民家停电的故障总结出来十多条,以便“对症下药”。用这种方法帮助村民自己寻找停电原因,事半功倍。
苏明法让这位村民自己先查查是不是保险丝断了?
村民自己检查,说,确实是保险丝断了。苏明法告诉他,找一段保险丝接上就通电了。
村民按照做了,告诉苏明法,还是没电。
肯定是出故障了,苏明法必须自己去处理。从电工组到那位村民家得走六七里山路,外面还下着雨……
他一身泥水赶到村民家。看到村民自己换的保险丝竟然是一段漆包线,村民不知道漆包线是绝缘的,他以为是一段铜丝,接上了就应该通电啊!
换好保险丝,电灯亮了。
给这样的村民提供用电服务,他俩要比别的电工花更多的力气和代价。不走近他们,不了解他们,外人想不出来,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少辛苦。
4
初夏,村民家房前屋后的樱桃红了,红艳欲滴,看着就叫人流口水。一个村民给电工组打电话,说家里停电了,请电工过来看看怎么回事。
苏明法先去了检查了一遍,没有问题啊,可电灯就是不亮。于是,叫李明国也过去,俩人在屋子“诊断”了半天,没问题,到屋子外又“诊断”了半天,也没问题。
怪了?哪里出了问题呢?
从集抄表箱到村民家有四五十米的线路,表箱里通电,屋子屋外没问题,那问题就应该出在这段线路上了。仔细地查,线路外表好好的,看不出有问题来,可就是没电!
俩人挠头了,这种事第一次见。
再仔细查找,发现这段线路中间有垂弧,鼓起了一个不起眼的“包”,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难道是这个“包”有问题吗?
俩人用刀把鼓“包”的地方剥开,发现了“症结”:垂弧的地方位置低,线路绝缘套时间长了有的地方会有裂隙渗雨,水往低处流,汇集到垂弧的地方沉积下来,与铝线进行反应,形成了氧化铝,线路就不通了。俩人把垂弧处的绝缘套割开,让积水流出去,把氧化的导线换成新的导线,村民家有电了!
通过实践,俩人总结出了经验,再遇到这种情况,先看线路垂弧的地方有没有“蛤蟆肚子”,如果有,肯定是这种缺陷,百分之百准确。
村民很感激,摘下自己家的樱桃请他俩吃,被他俩婉言谢绝了。咱供电员工是有纪律的,哪能随便吃客户的东西。
村民在山路上追了很远,眼望着他俩翻过山梁不见了……
5
用电有困难找他俩,理所当然,那是他俩的本职工作。村民们有别的事也找他俩,在村民眼里,他俩和自己的亲人一样。这天,苏明法在电工组值班,忽然一个村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嘴里喊着,快救命啊!
苏明法忙问,怎么了?
回答,刚才路过一个坟地,看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晕倒在那里,嘴里直吐白沫。
苏明法撒腿就往坟地跑。
果然看到一个老头倒在地上,嘴里塞满自己吐的脏东西,妨碍了呼吸。当过兵的苏明法懂得一些急救知识,赶紧把手伸进老人的嘴里往外掏那些脏东西。掏完了又做人工呼吸……
终于坚持到120急救车来了。
医生说,老人是突发急病,如果不是苏明法急救及时,老人就保不住性命了。
老人的儿子带着礼物来感谢苏明法,千恩万谢,感动的眼泪直流……
记得一年春天,他俩值班。
忽然有人打电话来,连喊带叫,不好了!我放火烧荒跑火了!快救火啊!
火情就是命令,他俩拎起铁锹,扫帚就往山上跑。
山坡的荒地上的枯草燃烧着,不远处是茂密的树林,如果荒火燃进了树林,后果不堪设想!
他俩一个用扫帚扑火,一个用粗树枝做成打火工具扑火。死死守住一条线:必须在荒火燃进树林前把它扑灭!
拼了!
豆大的汗珠子顺着脸淌。
拼命地扑火,绝对不能让荒火燃进树林,即使自己出了意外,也要阻止荒火蔓延!
一个多小时以后,终于在离开树林三米多远的地方把荒火扑灭了。
他俩像摊泥,瘫软在在地上,张着大嘴喘粗气……
旁边,烧荒的村民一边哭一边说,没有你们,我今天就完了!
这是大事,小事村民们也来找他俩。
村里老人多,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为了和老人联系方便,会给老人买个手机。可是有的老人不会使,有的老人闲着没事自己鼓捣手机,改变了手机的语音系统,普通话变成了英语……这些老人就来找他俩看看怎么回事。他俩不厌其烦,把手机调整好,再耐心地告诉老人怎么使用……
6
他俩不光无私奉献,有时也要想想自己。前些年,这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撤消了,孩子上学成了问题。李明国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只好搬家到博山城区去住。
苏明法还坚持住在山上。大孩子上初中,住在学校,遇到下雪天,大礼拜就回不了家,只能寄住在亲戚家里。最小的孩子明年又到上小学的年龄,不能让孩子无学可上啊!
怎么办呢?
亲戚朋友都劝他,搬到博山城区住吧,为了孩子,有什么不可牺牲的?
可他下不了决心,两个农电工都搬到山下了,山上的村民遇到用电的问题找谁呢?总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了,打一个电话,自己就过去了。
如果不下山,孩子怎么上学呢?
妻子对他举棋不定很有意见,几乎是天天做他的思想工作。
他内心还是要坚持在山上,为了村民家里的那一盏盏的灯……
7
夜晚,山村里亮起了一盏一盏电灯,像天上的星星。他俩守着闪闪的星星,觉得很幸福。
他俩觉得,自己也像星星一样,发着自己的光,发着自己的热……
作者简介:姜铁军,笔名木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在长春话剧院任编剧多年,现从事新闻工作。发表中短篇小说,微型小说400多篇。散文、报告文学多篇。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等选载,出版长篇报告文学《血搏》。
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梁斌小说奖、曹植文学奖、台湾新月文学奖、全国电力职工文学大赛著作奖、山东省新闻奖(副刊作品)等国家、省、市各类文学奖项3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