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年

 

  《十年》,是一首歌;十年,是一段故事。

  2001年王清江穿上了红色的石油工作服,成为了管道三公司第五工程处的一名测量工。2011年,王清江依然穿着红色的石油工作服,现在的他已经从测量工成为管道三公司第五工程处的一名副处长兼主任工程师。十年的时间,他用汗水、拼搏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飞跃。
  参加工作的十年里,他除了每年春节在家和家人团聚几天以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工程一线度过。从国内的兰成渝管道工程到西气东输工程,从陕京工程到涩宁兰工程,再从国外的利比亚管道工程到俄罗斯远东管道工程,都留下了他拼搏的足迹。
  2002年12月,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王清江,随单位漂洋过海,来到了遥远的北非国家利比亚,参加利比亚管道工程的建设。他所在的三公司第五工程处承担了那鲁特陡崖、那鲁特峡谷同沟敷设这两个全线最难点,累计76公里石方段的施工任务。按照安排,他担任了安全员一职,为了使单位尽早开始施工,他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在项目部缺少测量工的情况下,他还担任了施工前的测量放线和竣工测量等资料整理工作。2003年10月是利比亚工程的攻坚时刻,在全线竣工资料滞后的局面下,工作表现突出的他被抽调到局项目部协助整理竣工资料。他加班加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众多资料的整理工作,这一个月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人也整整瘦了十斤。
  总结他的十年,王清江这样说,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感觉自己没有闲下来过,总是一直在忙。
  2008年,他被任命为俄罗斯远东管道项目总工程师,在出色地完成了工程后期试压、清管、测径及工程资料整理工作后,紧接着又被单位安排到西气东输二线东段河南开工演示会筹备项目组,负责现场技术工作。2010年,刚刚从茫茫林海中走出来的他,又马上投身到了秦岭腹地,为兰成中贵管道工程的建设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众多的工程磨炼了他的身心,回忆那些艰难困苦的环境,他至今记忆犹新。
  在参加俄罗斯远东管道项目的那段日子里,寒冷的气候使他至今难以忘怀。俄罗斯远东管道项目地处北纬58度以上的寒带地区,部分管道线路的走向跨过了北纬60度。1—4月份,工程沿线地区积雪还近1米厚,白天最高温度零下25摄氏度,夜间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5摄氏度至零下47摄氏度。在严寒低温下,后期连头工作举步维艰,机械设备故障频繁,严重影响了连头施工作业。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焊接的顺利进行,身为总工程师的他,二话不说,在严寒的气候里,带着技术人员来到施工现场,参加设备的保温工作,确保连头焊接顺利进行。晚上回到项目部,他还要加班加点,把白天落下的工作完成。
  从业的十年里,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业务带头人。
  2007年,远东管道工程由于管线安装地处高寒气候和灾害性的高地震烈度区域,按照业主的要求,管道焊接必须采用自动焊及手工焊焊接工艺,而不是员工所擅长的半自动焊接工艺。而且验收标准是俄方自成一派的体系,不同于以往的国内标准。在工程初期的模拟考试中,50名焊工没有一个通过考核,面对严峻的形势,王清江临危受命,由他负责对全体电焊工紧急强化培训。为了能够让电焊工尽快掌握此种工艺,他晚上查资料、作记录;白天跑现场,和老电焊师傅们讨论方案,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编制出了详细的计划,并组织大家学习工程体系文件。他在培训中采用两名焊工两天焊接一道口,焊接完成后,马上对焊口进行X光检测,对存在的缺陷召集全部人员进行分析……经过1个多月的强化练兵,在俄方专家组织的上岗考试中有47名焊工一次通过鉴定考试,为工程按期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是那么的巧合。十年前,他工作的起点是兰成渝管道工程;十年后,他带领CPP316机组重征秦岭腹地,投入兰成中贵管道工程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机组以高昂的士气,顽强的作风,克服险峻的地形,取得了三公司兰成中贵管道工程各焊接机组施工进度第一名的好成绩。
  十年磨一剑,王清江在他的人生十年里收获了累累硕果,也唱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十年》。

作者简介

李超,2010年参加工作,先后参加了陕京三线、兰成中贵、湘娄邵及中亚C线工程建设,通过自己的学习摸索,从机组的一名测量员成为项目文化宣传员。 
在个人的工作经历中,通过基层一线的真情实感,和员工们的亲密接触,了解掌握了管道施工一线的点点滴滴,通过用语言的描述,把施工前沿的工作、生活情况展现在读者面前。经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了兰成中贵工程优秀通讯员、管道三公司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管道局新闻中心好新闻奖等荣誉。
管道施工平凡而朴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学习提高,不断增长自己的业务水平,扎实工作,乐于奉献,继续用好的作品,记录下各个工程中平凡而伟大的管道人的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