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刊于《青年记者》2015年9月号(上)
在当今的全球传播领域,人口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第二大国印度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与美、英等“守成大国”和中国、俄罗斯等其他“新兴大国”相比,印度在地域、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使其呈现出多媒体同步增长、全业态百花齐放的态势,这在世界各国当中是相当罕见的。
在此仅举三个例子就可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目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日报不在英美,而是日均330万份的《印度时报》。中国只有央视、凤凰等少数几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但印度由于其语言的多样性,这样的频道多达45个!2014年,美国报业来自印刷版的广告收入处于1950年以来的最低点,而当年印度报业的广告收入则创下历史新高。本文将对印度传媒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前景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帮助国内同行更好地认识这块有待“深耕细作”的传媒“乐土”。
传统报业与新媒体同步增长
毕马威公司的报告显示,2014年印度拥有94000多家注册报纸,比十年前的55000家几乎翻了一番。这个数目足以让许多老牌传媒强国相形见绌。2014年美国注册报纸的数量已经跌至五千家左右。《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历史悠久、声名卓著的百年老报频频遭遇财政困境和人事地震,被迫缩减新闻采编部门等核心岗位,而印度报业却是全线飘红,各类报纸总营收的平均增幅达到8.7%。
在全球报业一片萧条的今天,印度报业逆势而上,得益于其人口和识字率的增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预测,到2015年底,印度的识字率将从1990年的不足50%升至71%。对于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而言,这意味着报纸读者数量的剧增。世界报业协会主席麦格杜姆·穆罕默德(Magdoom Mohamed)把印度的中小城镇视为世界报业发展的最后一块“应许之地”。他撰文指出,“一个人开始识字后,他想做的头一件事就是阅读报纸”。
在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新媒体的增长空间也是无限广阔。毕马威的报告显示,在印度2.14亿网民中,有1.3亿通过手机使用互联网。到2018年年底,印度手机用户将超过3.5亿,互联网用户将达到4.94亿,手机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比重大约为71%。虽然到2018年,印度人口将会达到14.64亿,有望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即便如此,网民数量仅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据《卫报》估计,2015年印度预计将售出2.25亿部智能手机,新用户购买的比例高居世界首位。虽然新媒体用户的增长会给报业带来一些冲击,不过印度大型媒体集团也在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因此,该国不大可能重演新老媒体之间的“战争”。
2014年5月莫迪总理上任后,高度重视新媒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印度的移动网络正大规模升级,3G网络已广泛覆盖,4G网络执照也将在2015年中开始发放。多年来,效率低下的官僚机构和贪污腐败阻碍了宽带建设的推进。作为“数字印度”项目的一部分,新政府高调推动新媒体技术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境内25万个村庄将高速光纤线连接起来。来自硅谷的谷歌、脸谱、微软、思科、IBM等公司的高管们则在莫迪总理访美时,与印度政府签订了相关合作项目,在技术层面上为新媒体在印度的蓬勃发展“铺路架桥”。
国际媒体进军印度
以美英为首的西方主流新闻机构已看到印度传媒业崛起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加之印度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熟练使用英文的中产阶级群体,美英媒体进入印度市场几乎不会遭遇在其他新兴国家当中碰到的困难。以“脸谱网”为例,截止2014年底,在印度的月均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一亿,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15年底,印度的脸谱网用户数量将跃居全球首位。
传统媒体早就对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虎视眈眈。2011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便在其网站上建立了一个“聚焦印度”的页面,进行新闻节目、本土语言网页和数字新闻内容的研发。2014年春印度举行大选期间,BBC首次实施了基于WhatsApp(类似于微信)平台的“新闻创新”项目。BBC之所以选择在印度——而非在英国或美国——启动这项新业务,显然是因为该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WhatsApp用户群体,截止2015年6月已经破亿。
一些知名的新媒体机构也不甘落后,纷纷与本土媒体合作,千方百计提升自己在印度的曝光率和影响力。2014年春季,来自美国的财经新闻网站“石英网”(Quartz)和当地网站“印度滚动条”(scroll.in)联合打造了“石英网”的印度版。秋季,流量超过《纽约时报》的全球最大新闻博客聚合网站《赫芬顿邮报》宣布,与《印度时报》建立伙伴关系,打造该网站的印度版,其竞争对手主要是效仿全球最大社交新闻网站“嗡嗡喂”而建立的一些本土网站。
强化媒介治理
近年来,印度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为了吸引更多的订户,报纸竞相降价,还提供免费递送服务。为此,广告成了报业机构主要的——甚至于是唯一的——营收途径。美英等国的媒体通常把新闻采编与广告经营严格区分开来,规定两者必须遵循“政教分离”式的关系。但在印度,这种区分并不那么显著。
“社论式广告”(advertori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指的是形式上与社论如出一辙的广告软文,发表时附带小号字体印制的编者按,标明委托方或赞助方。尽管美国报纸也时常采用这种形式,但往往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但在印度,这种形式几乎达到了泛滥成灾、甚至喧宾夺主的地步,其字号和版面经常超过了报纸正常刊登的新闻或评论。
总部设在美国的调查机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发表报告指出,尽管印度传媒业高速发展,但记者和编辑的境遇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人因为发表新闻报道而遭到政府部门的起诉;还有的遭到极端势力、黑社会和警察的暴力袭击甚至于谋杀。总的来看,印度新闻机构的独立性并未得到有效保证,其股东或老板的政治经济利益往往决定了媒体的立场。
此外,政党和企业通过“有偿新闻”影响媒体的公正性也是印度新闻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但这项痼疾已经引起了业界和公众的重视。近来,在莫迪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于1966年的半官方机构——“印度新闻业理事会”——加大了对有偿新闻的调查力度,同时借助于互联网集结民间力量强化对媒体的监督。
传媒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媒介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8月,印度电信管理局(TRAI)发表传媒业现状的分析报告,被称之为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国“哈钦斯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印度版。报告指出,一些印度政商巨贾通过各种形式影响媒体报道,传媒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广告,“社论式广告”、“有偿新闻”甚至于“付费媒体”等现象泛滥成灾,这些都导致印度民众对新闻公信力的高度质疑和对媒体的强烈不满。有鉴于此,TRAI报告建议,政府应当联合行业机构,对媒体所有权进行全面清理,遏制媒体的过度私有化趋势,加强对违反新闻伦理行为的监管。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提升印度本土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在英美等西方媒体全面进入印度市场、中俄等新兴大国投入巨资打造新型“全球媒体”的背景下,印度政府也不应踯躅不前。例如,政府应当借鉴BBC模式和中俄等国的成功经验,放松对“全印电视台”(Doordarshan)的全面管控,并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把“全印电视台”打造为印度的BBC,为世界提供“印度视角的新闻”,与CNN、BBC、央视、“今日俄罗斯”等国际媒体展开竞争。
2015年6月21日,莫迪总理在新德里与数千民众一起练习瑜伽,并通过“全印电视台”进行直播,向全球推广印度的软实力。在传播领域,这位政治强人在新媒体技术建设、媒体机构治理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印度传媒业的全面崛起指日可待。作为其最大邻邦的中国如何从中借鉴经验,如何在印度传媒业的巨大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延续中印两国由来已久的文化交往,巩固两个新兴大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这应当是每一个中国新闻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张卓也协助查找和编译了部分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史安斌,达雅·屠苏,“全球传播的重构和中印一体的崛起”,《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2015》,68-86页。
(2)NickRobins-Early “The Rise of India’s Booming Media Business”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4/12/07/india-media-2014_n_6262080.html
(3)TrusharBarot, “The Rise of Digital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