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政务新媒体的运营方法?看完这些就明白了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型传媒。2015年腾讯发布的《“互联网+”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3月底,政务微信总数量已达5043个,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如此大费周章,但实际却是收效甚微、乏人问津。那么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政务新媒体的发展脚步呢?


笔者认为,相对于服务力不足、内容不够丰富 、更新频率低等原因,未能认清受众群体需求才是主要原因。以微博为例,与网络大V、网络红人们动辄几千万的关注度相比,政务微博的关注度相差甚远。这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剖析:

 

(一)目标人群定位不同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微博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6年微博用户人群中青年白领群体是主力群体
 

不难发现,新媒体的主要受众集中在18-30岁之间。“网红”正是抓住这一特点,在题材选取,表达形式,遣词用句等方面都更倾向于潮流化、年轻化。相比而言,政务新媒体就未对目标人群做出区分,只是笼统的发布信息,这是导致政务平台点击率不高,关注度不够的主要原因,直接制约了政务新媒体的影响力。

 

(二)受众需求认识不同

 

在信息极度丰富的今天,民众对资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才能第一时间抓住眼球呢?当然是直指重点。与政务平台动辄几千字的文件说明相比,“网红”的表达形式语言精练、简洁明了,直指问题本质,有效信息明确,一期节目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拖泥带水,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共鸣或思考。除此之外,新颖有趣、紧跟社会热点的题材方式也是“网红”的一大“法宝”。

 

(三)个性化程度不同

 

说起“网红”,可谓姹紫嫣红、眼花缭乱,与之相比,政务新媒体就显得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了。比如政务新媒体中的“网红”“江宁公安在线”,一则图文并茂的解释哈士奇与狼的区别的微博让它声名鹊起、迅速走红。网友们纷纷称赞“江宁公安在线”“可爱”“幽默”,评论其为“史上最爱卖萌的警察叔叔”。各种各样实用有趣的帖子让“江宁公安在线”收获了203万的粉丝。
 


这便是“内涵”的个性化。同为政务新媒体,“人民日报”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秉持“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的办博理念,走出了一条传统媒体利用微博平台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的新路子。这些成功的例子充分说明只要找准定位,严谨的政务平台一样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且这种个性化的推广方式更加有利于开展社会治理。

 

综上所述,“网红”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确有其独到之处,这很值得政务新媒体深思和借鉴。政务新媒体想要有所突破,必须积极地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网红”道路。

(一)专业走在前,打造优秀队伍

 

要改变现状,必须打造一支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出色写作水平、过人沟通艺术,敏锐新闻嗅觉的专业性队伍。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政务平台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职业技能,推进社会治理良性发展。

 

(二)创新不放松,讲话艺术保驾护航

 

说话是一门艺术,在新媒体上和群众“面对面”讲话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政务平台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和群众面对面讲家常话,还要在熟悉“网言网语”的基础上,讲入理又入情的话,说有力度也有温度的话
 


否则,再有互动诚意,再“理直气壮”,也可能会带来相反效果。还要看到,网络时代,尽管网友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群发式对话”,希望自己的帖子被“翻牌”、得到针对性答复,但针对性不是“任性”,要得体,否则,公共平台个人化、个人情绪平台化,很容易让有理的变为没理的,结果适得其反。

 

(三)找准定位,打造个性化政务平台

 

社会经济越是发达,人的个性化需求越强烈。要提高竞争力,还必须提高资讯的“含金量”,用最少的话讲最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资讯的洪流中站稳脚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无论什么政策和举措都必须与时俱进、与民共进。推进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共同努力的、光明而曲折的过程,我们要坚定信心、百折不挠,以改革创新为帆,以追赶超越为桨,迎着新时代中国梦的目标扬帆起航!

 

原标题:《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定位和运营方式

文章来源:陕西法制网大数据平台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