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鉴于此,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首先进一步明确了政务舆情回应的责任,强调政务舆情涉及的政府和部门是第一责任主体,政府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政务舆情回应承担领导责任,对舆情所涉重大政策、重要决策和相关事项承担具体责任的人员,对政务舆情回应要承担具体责任。

简而言之,政务舆情回应要切实体现“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说话”的原则,要由政府和部门中实际“管事”、说话“管用”、了解情况、能够负责的人出面,就政务舆情涉及的重点问题、关键问题或核心问题,针对公众高度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做出实事求是、全面充分的回应。


在这种错误观念的主导下,一些地方和部门平时对政务舆情回应工作不重视,一旦出现公共事件引发舆论沸腾,就把一些被认为专司“应对舆论”职能的部门推出来,把那些并未参与重要决策和实务操作的“发言人”推向前台,让他们接受舆论和媒体的考问。
其结果往往是,“发言人”由于没有参与重要决策和失误操作,他们的回答不能反映舆情涉及的实际情况,因此非但不能积极回应公众的关切,反而可能引发公众更大的疑惑和不满。
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着深刻的教训。政务公开工作中要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需要认真汲取这些教训,避免出现“负责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能负责”的错位,避免因“责任错位”使政务舆情回应陷入“不说是错、说了也错”的被动局面。
原标题:《观点政务舆情回应要严防“责任错位”》
文章来源:领导文萃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