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化建设十五周年论坛的发言全文



孟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国新办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组长,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家新闻传播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
 
我现在很庆幸,把我第一个发言调整了,我原来不知道今天仪式这么隆重,认为简短仪式之后开始探讨新闻发言人制度。主持人说他们下面发表感言,我说赶紧调整。但放在后面发言的压力,始终没有减弱。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我觉得也可以安慰自己。马克思说,何必让紫罗兰与玫瑰花发出同样的芳香呢?
首先还是向论坛致敬,向八位获得者致敬。沧海横流,方显著英雄本色,15年弹指一挥间,赵启正主任与八位代表,显示出新闻发言人风采。我记得启正在复旦演讲当中就说过,毫不愧色说中国新闻发布,走过了西方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新闻发布事业发展、中国发布制度建设,已经融入改革40年的洪流,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深深的历史记忆,并将继续发展。
原来我发言的题目与百精院长讲的题目一样,都是《筚路蓝缕,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出发》。新时代,新出发的基点是什么?要进一步确立为人民新闻发布的新理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我们的新闻发布,既可以发布两个一百年中国梦,也可以发布其他的信息。当北京暴雨酿成重大灾害时,(王惠)抓起一件黑色西装往外面冲。汶川地震发布时,我们第一时间向国务院新闻办提出来,所有的发布者都要向遇难者的志哀。这都是为人民发布的点点亮色。
我与在座的沧海横流的英雄不一样,我们是独特的角色加入新闻发布。也就是15年前,启正同志跟我说,要建立一个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他说在上海工作过多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应该为国家多做点事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参与到工作里面来。所以,我与在座的发言人,除了黄毅老师接触少一点,其他几位发言人都是非常非常熟,一同走过了这段历史。
我们的工作到现在,也是15个年头过来了,和我们一起携手的清华大学,已经换过三波领导,我也跟国新办说,人家换了三任,他们领导说换一个新说法叫“智库”,讲不管多大年龄,都可以搞下去。所以,就这样做下来了。但是参与这个工作之后,的确是感慨万千。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研究机构,怎么融入怎么对接好我国的重大战略?刚刚培养新闻发言人的时候,启正同志悄悄跟我说,你给每一个上课的讲课老师,能不能打一个招呼,什么招呼?千万不要吓唬新闻发言人,好不容易把他们“哄”出来,再缩回来就麻烦了。建议这个制度要勇敢、要设计,要有智慧,就是这么多年,新闻发布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从弱小走向强大,从中国走向世界,为之而自豪。
当下我作为国务院新闻发布评估研究团队,日常的工作都在进行,而且在层层加码。比如说最早进行的三个部委(教育、公安、卫生部)评估,后来不断发展7个、13个部委,后来又扩展到各个省,现在评估到什么程度呢?今年由于体制改革,很多部委合并了,评估结果没有公布,原本是要公布,今年是特殊情况没有公布,都已经评估完了。要对全国原来的81个部委与直属单位与32个省市自治区评估,光这个工作要四个月时间,日常的还不算,所以这都是日常工作,还有日常国务院新闻办交办的专门调研、分析报告,比如说十九大的全面评估等等。
但是我们现在又承担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工作,工作启动,我担任课题组,为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做一些专项研究。当15年走过的时候,自己感觉到压力很大。因为当下的新闻发布工作,除了新时代这样的一个趋势之外,我想有两点特别值得简单谈一谈的。正是由于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所以新闻发布越来越难。第二个难,当下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摄影头,人人都是记者,远不能覆盖当下复杂的情况。我们以前经常说,当真理还没穿上靴子的时候,谣言早就跑遍了世界。但在今天,从两个舆论场到三个舆论场,到2016年写入牛津词典的后真相,才是我们遇到新的挑战。
我们在做这个课题研究时,大概有一个思路,从哲学上看待当下媒体环境出现的问题。从哲学上看,它陷入一个巨大的悖论,就是人们坏的主观性与合乎现实逻辑之间的混乱与矛盾。所谓坏的主观性,直指人性的弱点,人们总是希望接受与自己相近的价值观或者是伦理道德,接受相近的信息,而从来不顾这些信息来源是否真实,这是很可怕的。而当下的坏的主观性,又演变为合乎现实的逻辑。怎么破解这样的难题?这些都给我们提出的严峻的挑战,更严重的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挑战,推而广之是对全世界的挑战,中国要有信心破解世界性难题。
15年风风雨雨,过去了。我们今天又在这里,吹响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出发的集结号,让我们随着新时代的步伐,随着中国新的改革开放步伐,把中国新闻发布事业向前推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