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人文精神 亘古不废——毕节试验区采访札记

(文章原载于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杂志)
本刊记者  万里
  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从深圳特区、浦东开发区到毕节试验区、西部大开发;从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里,我们似乎能看到一个国家和平崛起、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轨迹。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徘徊到坚定,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逐步深入、升华和执政理念的飞跃。
  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这个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经济基础薄弱,沿海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没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地方,另辟蹊径;在深入全面地考察了贵州省的各个地市县后,代表省委、省府邀请各民主党派,各方面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论证,第一次提出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建立了贵州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十七年来,毕节试验区遵循胡锦涛当年建立试验区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于解决自己的事情,使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在毕节试验区的生动实践中,随着试验进程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发展,试验区的丰富内涵和巨大价值也显山露水地展现出来:
  第一个在贫穷落后地区对贫困、生态、人口进行综合治理,寓开发于保护之中,以保护来促开发,以达到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自然与人和睦相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试验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早探索和实践;而多党合作,各民主党派直接、深入地参与区域经济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又是毕节试验区的又一亮点。毕节试验区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形式和内容,见证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鲜活性和强大生命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毕节试验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越来越展示出它的广阔性和深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