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丝绸之路”

 

原题:沙漠里的“丝绸之路”
——管道六公司修建尼日尔石油公路造福当地百姓纪实

       2014年6月,相距万里的西非沙漠上,尼日尔国家陆军总司令和国家广播电台的记者正忙着前往一条正在修建中的公路。这条建设中的公路受到了尼日尔各级政府、媒体和民众百姓的广泛关注,这次亲临现场,已是尼日尔国家级领导和媒体的第四次到访。
       对于身在撒哈拉沙漠的国家而言,修路是一件备受举国人民关注的大事。2014年,为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尼日尔在全国实施“复兴计划”,建设尼日尔石油公路项目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板块。在当地,由于从前的道路年久失修,给这里人们的出行和交通运输造成诸多不便,同时严重制约了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拥有一条高等级、高规格的国家公路成为举国人民的期盼。
      2013年11月,管道六公司正式吹响尼日尔石油公路项目的施工号角,工程一启动,很快成为尼日尔全国关注的焦点——这条贯穿东部南北两地的公路,寄托的不仅是整个国家复兴的希望,更是无数人民幸福的梦想。
以路为马  贯通三国盘活贸易
       尼日尔共和国位于非洲中西部,是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内陆国。在当地,农业是其最基本的经济生产部门,但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力低,当地从粮食、水果,到生活用水用电,几乎所有商品均依靠进口。
       尼日尔境内没有修建过任何一条铁路,空运基地也屈指可数,国内交通运输主要还是依靠公路。资料显示,尼全国公路总里程不到15000公里,但其中仅有不到25%的道路为沥青路面,且大部分路段年久失修,其余全部为土路。较差的路况严重制约着交通运输发展,也使尼日尔对外贸易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国内急需物资供不应求,本土产品也无法出口,这样的局面直接导致了本国经济数年来停滞不前,多数百姓仍生活在严重的饥饿和贫困中。
       公司承建的石油公路项目位于尼东部地区,全长约185km,其中小部分为老路改造段,剩余部分为新建段,工程计划于2015年实现贯通。这条起于迪法大区、终点设在乍得边境的高等级设计路面,建成后将使尼日尔东部与乍得、尼日利亚等国连通,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将极大地带动沿线地区商贸产业的快速增长,从而推进地区经济不断发展。
就地取材  百万碎石变废为宝
       碎石是道路项目主要的施工材料,碎石的生产、质量、运输等因素是制约道路项目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但尼国受经济条件制约,项目建设地附近没有具备满足施工要求的碎石站,如从周边其他地区进行采购,又因材料价格高、运距远,大大超出采购成本要求。为确保施工不受影响,项目部决定建造碎石站,依靠自主力量生产施工碎石。
       2013年11月,经过两个月的精心打造,碎石站投入使用。这座在沙漠上建成的碎石加工基地占地2万平方米,包括给料机、PE860颚式破碎机、PE1318反击式破碎机、YZ2460振动筛、除尘系统、500KW发电机、传送带以及各类配套机动车辆,平均每小时可生产碎石100-150吨。
碎石站运行后极大地改善了公路项目对碎石需求的格局,有效控制了材料采购和运输的成本。此外,沥青混凝土拌合站、制砖厂、稳拌站等基地的相继落成也使得材料加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在尼日尔,项目施工需要大量的属地化用工,配套设施的建立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为公路项目节约了资金成本。加工基地的运行将为尼日尔实施“复兴计划”开展的各项工程建设提供最可靠的“兵工厂”保障。
饮水开源  百里居民围井建村
      修路,水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尼日尔,项目部采用自行打井的方式满足施工用水。由于公路项目沿线较长,施工进展到哪,水井就会跟着打到哪,宝贵的资源不仅保障着道路施工的正常运营,也使沿线百姓获益得福。
       在当地,村民们没有资金与技术在沙漠里打井取水,长久以来,缺水成为这里始终无法解决的难题。项目第一口水井成功出水后,员工们欢呼庆贺,一旁围观的百姓们更是欣喜不已,他们拿着手里的碗盆相拥着跑去盛水、嬉闹——水——是生命的起源,更是沙漠里欢乐的源泉,这样的场景,让员工们深深地动容。    他们自发研究起水井改造来,项目部专门采购了一批改装配件,他们要对每口完成施工任务的水井进行改造,让水井继续造福百姓。
       朴实的村民开始与水井为伴,三五成群地汇聚到在施工现场周围,全家人带着行囊在附近安居下来,修建了草棚,盖起了瓦房。渐渐地,炊烟四起,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的甚至从百里之外的地方迁居而来,围井而建的村庄已经初具规模。
       员工们终于安下心了,村子里的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他们将有井可依、有水可用,每天在水边嬉笑打闹了。
迁址安居  携手共建城市家园
      在国内,提起修路,就不得不提起一件令人头疼的麻烦事——拆迁。公司在尼修建石油公路同样不可避免,石油公路起点迪法城区,路段将穿过繁华街道,这些路段人员密集、车流量大,涉及周边拆迁人员众多。
       拆迁能否顺利展开,项目部与当地政府、居民百姓的沟通协调成为关键。
       在项目前期,迪法市要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因资金短缺致使筹备工作遇到困难,组办方与项目部取得联系后,项目部果断捐款助办,使运动会如期举行,这给当地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此外,项目部还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看到许多老城区垃圾过多,街道、房屋前非常脏乱,他们合理调配设备、人员进行全面清理,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也让老乡们纷纷树立了大拇指。在施工沿线附近走访时,看到当地老人、孩子忍受饥饿,项目部多次组织员工到村庄里进行食品发放。
       项目部的善心善举,一步步地拉近着同当地政府、百姓的心,也让老乡们牢牢记住了他们的名字——CPP6。在尼日尔国内,由于民众不满外资企业的薪酬待遇,国内多次发生集体罢工运动,许多企业被迫停工,但管道六公司从未受过影响。与尼南部边境相连的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博科圣地”频繁在边境地区制造袭击事件,当地老乡一有风吹草动便及时给项目部提供消息,让整个项目及早做出防范。
      石油公路要挺进迪法城区了,拆迁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颇为烦恼的事——谁也不愿饱受折腾离开自己的房屋。但是当施工的队伍开进来的那天,员工们被深深地感动了,路边的房屋早已空空如也,老乡们热情地对我们说:“嗨,小伙子们,快忙乎吧,我们这早就安顿好了,等路修好了,我们就有好日子了,谢谢你们。”
      只简单的一句话,道出的是当地人对我们淳朴真挚的情谊。看着老乡们憨厚的笑容,员工们把油门开到了最大,他们知道,这条路,承载的不仅仅是尼日尔国家“复兴计划”的希望,不仅仅是百姓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更是自己用双手去铸就这条“丝绸之路”,用热情去点燃撒哈拉之灯、用爱心去造福尼日尔人民的美好愿景。

 

作者简介

谢蒙,管道局第六工程公司企业文化部宣传干事,主要从事文字宣传、影像拍摄。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在一线长期担任技术工作,后转入新闻宣传岗位,重点对长输管道施工一线进行跟踪报道,2013年全程跟踪了中石油最大铺管船——中油管道CPP601铺管船从建造、海试、启航到远赴东非进行海管铺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