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防止报纸差错要具备三个意识

  编者按:有人把办报称为“遗憾的艺术”,尽管如此,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匠心独运的报人们,都把精心采写每一篇报道,准确呈现每一篇报道,作为他们最高的“艺术追求”。今天,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甄结合办报实践,从学习、把关、底线三个角度分享了他们的经验。

  2015年,安徽日报社围绕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报道方法手段,顺利完成了各项报道任务。同时,新闻报道没有出现一起重大差错或政治政策导向偏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好评。究其原因,得益于安徽日报社从建章立制出发,强化把关意识,增强自觉防范意识的做法。

  培养学习意识

  通过采编例会、编前会、学习日、学习周、大讲堂等形式,通过强化新进采编人员培训和在职人员系统学习等方式,结合全国各地办报实践中的案例典型,时时提醒,不断反思,让全体采编人员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时,通过“每月之星”、年度月度“排名”、差错通报等考评奖惩机制,激励和鞭策所有采编人员,时时把防堵差错融入到采新闻、编新闻、发新闻等日常办报实践中。

  树立把关意识

  为了使每位采编人员守土有责、有方、有效,安徽日报社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既将关口前移,又将关口收缩。

  “关口前移”,就是从记者采访的第一流程开始,稿件每一流程的当事人,都是把关责任人;“关口收缩”,就是稿件流程的每一位责任人,都定位为最后一位把关人。报社还出台了新闻发布四级把关规定、新闻把关四十条、新闻把关责任考核追究制等,提高把关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底线意识

  安徽日报社要求每一位采编人员对稿件做到“三个确保”:导向确保正确,数据确保精准,事实确保准确。

  凡事实不清楚、逻辑有矛盾、表述不一致、新闻要素不齐全等稿件,报社一律不发或要求记者重写;对涉及到舆论监督、司法案件的稿件,要求记者既采访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还要按相关程序送审。由于这些“底线”原则性很强,使得采编人员从采编稿件一开始,就树立“高压线碰不得、雷区踩不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