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管道乌国段项目部:破难关六道 炼铁军一支

 

 

 中亚管道乌国段项目部:破难关六道 炼铁军一支 


    横跨四国的中亚管道,施工过程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乌国段项目部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六大难关,出色地完成A线任务之后,B线施工中正奋力冲刺。
  
   建设中亚管道,既是参与历史的荣耀,也是一项坚苦卓绝的任务。中亚管道乌国段项目全体参建将士以“保障能源通道,建功中亚管道”为己任,唱响了一曲攻坚克难的奋斗之歌。2009年,中亚管道乌国项目部不仅出色地完成A线乌国段任务,为中亚管道顺利投产提供了一臂之力,还高效完成了B线主体施工。回首2009年的施工历程,一幕幕齐心奋斗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第一道难关:市场环境新
  乌兹别克斯坦对于管道局和中国石油来说是一个新兴市场,该国的政治经济体制、财税制度、法律制度等对外企经营来说空间有限。中乌项目在商务、合同条款谈判、运作模式的选定及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费了不少周折。此外,管道局通过PE(外国公司常设机构)来运作大型非免税项目在乌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因此当地许多权威机构、政府部门都对运作流程不甚明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部遇到一系列的困难,甚至面临无法开展的困境。面对困难,项目部不断探索,综合分析各方利弊,逐渐摸索出“以PE为主,辅以子公司和代表处”的崭新项目运作模式。事实证明,这种运作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各单一机构运作模式带来的弊端与局限,成为将来在乌兹别克运作大型非免税项目的最佳选择。 

  第二道难关:工期时间短
  由于中乌合资公司内部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导致中乌管道合作框架因此无法明确,管道局EPC总承包合同一拖再拖,于2008年9月30日才签订,比原计划整整晚了4个月。合同签署晚直接导致大批设备滞留在国内不能动迁,施工设备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再加之乌国段处于中亚管线的上游,根据合同需要比哈国段提前1个月具备投产条件。上述原因使得乌国项目的有效工期比原计划整整缩短5个月,由原来的18个月缩水为13个月。时间紧迫,乌国项目部立即科学部署,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全线开展3次劳动竞赛,牢牢地把握住了项目建设的主动权,终于安全高效地完成协助A线竣工投产、B线主体施工竣工的任务。 

  第三道难关:运输距离远
  乌国项目施工所需各种设备要从廊坊和徐州动迁,从新疆霍尔果斯出关进入哈萨克斯坦境内后,需在哈国海关的监管下到达哈乌边境,运抵目的地所需行程总计近7000公里。整个行程要经过3个国家、穿越2次边境,还有无数的关卡和路障需要通过。设备到达乌国后,乌国海关处理这些大型设备清关的经验相对欠缺,烦琐的手续也使清关速度变得缓慢,曾一度很多设备积压在海关,不能及时运抵施工现场,使整体施工受到影响。乌国项目部为此与当地部门加强沟通,同时制订机动性更强的施工计划,将施工受到影响降至最小。

  第四道难关:施工变故多
  2009年3月底,由于乌国承包商无力完成其所承担的A线施工任务,项目部依照集团公司指示,临危受命接手额外的156公里管道建设任务。2009年4月,由于中亚管道的年输气量可能由300亿立方米/年增加到400亿立方米/年,项目部需要为可能的增输方案预留接口。在原来A线8座阀室的基础上增加10座阀室的建设任务,造成有些地段已回填钢管需要重新进行施工,打乱了项目部之前的整体施工部署。

  当然,这些变故都没有难倒项目部的员工们。面对新增任务,项目部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制定合理规划,大家一起加班加点,使施工进度不延误。

  第五道难关:协调批复难
  2008年3月27日,乌国政府为乌国段管道下发了824号总统令,其中规定乌国段管道施工图的设计单位是乌国家设计院UZILITI。由于乌国设计规范沿用前苏联SNIP标准,同时与我国管道设计的习惯存在不少差异,且UZILIT对国际惯例了解不深,使设计进度不断放缓。

  设计是“龙头”。由于“龙头”受阻,造成后续的采办、施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工期压力更加严峻。为了快速完成设计文件的报批工作,乌国项目部投入大量精力做了许多的协调工作,积极促进与乌方的沟通,多次邀请UZILITI专家组在国内和乌国轮流开展文件的审查和签字工作,使设计图纸批复工作顺利提速。 

  第六道难关:社会依托差
  管道局诸多国际项目都面临社会依托问题,中亚管道乌国项目部也不例外。当地物质缺乏,工程车辆、汽车配件、砂轮机、砂轮片、施工器具等在乌国无处可觅,甚至出现过因为一根钢丝绳没到位导致无法开展正常施工的情况,施工油料的短缺也一直严重制约着项目的正常进展。

  没有条件便创造条件。乌国项目部积极开展物资联系工作,同时提高物资使用效率,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出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年轻的乌国项目部通过奋勇拼搏,完成了集团公司交予的艰巨任务。项目部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一点点成熟起来,全体员工也在建设中获取了丰富的经验,得到充分锻炼,未来的乌国项目部将会交出更优的答卷。


 作者:李元滢 

作者简介

李元滢,1995年参加工作,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安平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
2000年调入管道局新闻中心蓝色周末任记者;2007年调入管道局新闻中心石油管道报记者部;2008年——2010年5月借调到中亚管道任一线记者;2010年5月至今在管道局新闻中心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