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的新办法

 

      在准格尔召发运站生产现场,你所能看到的每一处几乎都动过大大小小的“手术”:斗轮机轨道垫片、皮带落煤溜槽、煤泥水外排沉降池、移动网驱动装置、煤场灯塔照明、巷道照明、装车定量系统、车号识别器……在公司最为现代化的发运站,机械设备的使用体现了发运站的高效和快捷,这种高效和快捷的背后有一支业余的“专家队”,他们通过技术改造,让机械上不科学的设计更符合实际应用,让不顺手的工具更便捷耐用,让不必要的浪费发挥“剩余价值”,让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
 
    技术革新:不迷信权威符合实际才是硬道理
    准格尔召发运站分管货装副主任张玉林被站里的人称为“土专家”,从建站伊始参与设备的调试安装到现在对各种设备了如指掌,他的这个称号值得竖起大拇指。他和他的团队这几年对站内几乎所有的设备都进行过改造,在他的信条里,权威和专家也要质疑,符合实际、好用才是硬道理。在煤场实地采访中,随行人员告诉记者,这里你所能看到的设备几乎没有一件是没有经过改造的,但最让他们得意的还属“人字型翻版落煤溜槽”和“煤泥水外排”改造。
    “集装站在设计之初我们参与的较少,但在2008年8月份审核设计图纸的时候就发现输煤装置中落煤溜槽的设计在使用中有重大的缺陷。”张玉林说,他们因为工作中的种种原因没有在图纸上进行大的整改,但到了2009年实践安装的时候,结合现场和图纸再一次发现,方案设计得比较合理,但在具体操作中会有重大的缺陷,一是工艺比较复杂啰嗦,实用性不太强,二是效率比较低,“如果在1000万吨以下的发运量这个方案还不会阻碍生产,但随着发运量的加大,到2000万吨3000万吨,这套输煤装置就严重制约正常生产。”张玉林说。
    准格尔发运站是公司首个完全采用现代化机械设备运作的发运站,设计年发运煤炭初期为1250万吨,最终达到2500万吨。按照设计能力,输煤装置的缺陷会随着发运量的加大愈加显现,因此这项技术革新势在必行。
    在改造前,运煤皮带间的切换需要好几吨重的机头牵引落煤溜槽倒换位置,机头完成牵引需要将传动装置上24个拳头大小的螺杆松动,调换位置后,再拧紧,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5到6个熟练工耗时至少8小时才能完成,“这样装车的时间是非常紧的,如果同时装两列车,这个切换速度得非常快,否则就会影响正常的装车时间。”张玉林和他的团队决定对这项费力费时又效率不高的设计进行大胆革新。
    打破权威条框,推翻专家设计,这在张玉林看来是革新很重要的一步。结合实际情况和自己在唐公塔发运站多年的实践经验,针对落煤溜槽改造最初的想法是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开关,可以控制煤炭的落点,需要将煤炭输送到哪个皮带上就拨动开关控制落煤方向。因为缺少专业知识又没有其他可借鉴的先例,他们和设计院多次探讨研究,但设计院的专家认为他们改造后的方案不符合标准的落煤角度,这样的改造不会成功。“如果按照设计标准要求改,现在煤场的高度要调高,这样机头房的改造工程量太大造价又高。”张玉林说,他在唐公塔集装站工作的时候进行过一个类似的改造,当时落煤角度更低,但还是成功了,所以他有七成的把握,但不敢盲目尝试。他们用废旧纸片做了个人字型翻板溜槽的模型,用大米、沙子、揉碎的方便面等进行过多次实验,并经过大量论证,决定先做个尝试,由此人字型翻板落煤溜槽改造从图纸变为实物,“改造完的效果是相当好的,一个人拨动按钮控制翻板,30秒钟就能全部完成,对咱们以后站里发运2000万吨3000万吨打下良好的基础。”
    任何一个技改或者改革没有一步到位的,只能先把大的方向改了,在运行中不断去修改才能慢慢理想化,人字型翻板落煤溜槽的改造也是如此。皮带运行时才能检测到问题,但同时因为皮带的运行下巷道内煤尘飞扬,张玉林他们在改造初期,几乎天天都要蹲在这样的环境里,检测问题,矫正落煤点,确保皮带不跑偏,经过一年左右的调试,现在设备运行正常了,也逐步理想化了。人字型翻版溜槽的成功改造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也切实让他们有了自豪感。
    张玉林接触机电相关专业已经20多年,94年5月到当时公司最大的机械化集装站——唐公塔工作,好琢磨、爱鼓捣似乎是他的一个爱好,因为技术革新多次获得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这么多年下来,遇到不顺手不合理的设备就想着革新已经成为他工作的一个习惯性思路。
    煤泥水外排改造是这支“专家队”的另一杰作。面对当时污染环境的煤尘和外排的煤泥水,他们想改变却有点儿不知所措,但因为设计的缺陷,煤尘尤其到冬天无法处理,靠自然吸收存在着极大的危险隐患。他们想了个办法,将以前的喷水设备改为引喷式除尘,将大量的煤尘用离心风机抽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环保的高要求下,抽出去的煤尘如何处理。后来的一次参观考察给了张玉林一个灵感,“我们去神华石圪台煤矿进行参观,看见煤矿跟前放着一个水池,一下子触动了我的灵感,为什么不把我们抽上来的煤尘打到水池里面,这样煤尘瞬间就可以融在水池里,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另外煤尘在水里面自然沉淀后可以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这种灵感在经过多次模型试验和理论论证后“沉降池”应用而生,巷道走廊里冲洗皮带的废水也得到了回收利用,一石多鸟。
    一个沉降池只要8个小时沉淀,80%以上的煤就可以沉到底下,通过4个沉降池来回交替使用,改造后的成果出乎意料,“我们的想法是一个月清理一次或者更少,但随着发运量的增大,一个月至少得清4到5次,每次清出来至少十四五吨煤,按照5次算就是70多吨煤,以前这70多吨都浪费了。”张玉林说他们专门化验过挖出来的煤,是标准的4号煤,自然晾晒水分蒸发后就可以重新发运了。
    又是一笔经济账,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随着环保要求的增高,这笔绿色收入无可估量。
 
    带团队:他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好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从基层员工到中层管理人员,张玉林有自己的一套“带兵”方法,“作为生产现场的人,哪有那么多办公桌可以坐,只有深入现场才能了解每个设备的运行情况,了解它吃透它才能发现毛病然后再改造。”张玉林说。货装科的员工天天都要下现场,张玉林随身携带纸笔的习惯他们也借鉴了过来,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身教胜于言传,张玉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他的团队。
    在货装科员工张琦昊的心目中,张玉林是个工作认真踏实,兢兢业业的人,“用那句广告词来说,就是他总是说得很少,做得很好。在检修中他从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他亲自到现场领着机修班技术员认真查看,把每一个零件甚至是每个螺丝都认真地检查一遍,这一点特别影响我。”作为刚来到伊泰的新员工,张琦昊不知如何去开展自己的工作,在张玉林的带领下,他逐渐掌握了工作要领,知道自己该干些甚么了。
    对于年轻人,被承认被肯定总是一种重大的喜悦,张琦昊也参与过人字型翻板落煤溜槽的改造,不迷信权威,实实际际去干工作是他得到的又一个启示。“张主任在技术改造的时候从来都不迷信权威,每一次的改造他都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不要迷信书本内容,不想迷信权威,要实实在在去尝试,只有这个东西真正好用才是硬道理,说明书、资料说得再好现场不好使用都是不行的。”张琦昊说,一开始他们缺少的就是这种质疑精神,总觉得经过专家设计一定值得信赖,“但主任跟我们说没有一件产品一出厂就是完美的,只用符合实际,好用的东西才完美,现场好多设备来了之后,都是他领着我们去调试,现场的各种情况都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发现毛病,改造之后符合实际的设备才真正好用,所以现场几乎没有一件没被改造过的设备。”张琦昊说。
    刚毕业的张琦昊最先被分配到煤矿,但是那会儿他觉得他“没什么用”,就是每天在煤矿转一圈,自己的专业知识也用得很少,但是自从调到发运站,他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张玉林会鼓励年轻人多看多思考多干,有什么想法大胆地提出来,不怕不对就怕不想,久而久之,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也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有时候他们的想法因为缺少实践经验也会很幼稚,但是你不能扼杀他们这种想法,得耐心地鼓励引导,一棒子打死下回就不敢再提想法了。”张玉林说。对于科室里的年轻人,张玉林准确把握着这种鼓励和引导的“度”,既不能让他们失去信心又不能让他们过于自大,所以对于工作让他们放手去干,但在背后却顶着大梁。
    《亮剑》里的一句话张玉林感触颇深,“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所以他觉得第一责任人的性格和责任决定了他的团队的性格,这几年,他和他的团队大的技术改造20多项,小的改造他们也不记得有多少了。
    准格尔召发运站主任徐军告诉记者,好多大的技改项目都是两三年前的事儿,他多次想把张玉林和他的团队做的事情宣传出去,树立典型,激励更多的人能担起责任,奉献自我,“我多次和他沟通让他准备点儿个人的材料和技改的材料,但他老拖,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成形的。”对于这种“拖”的说法,张玉林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他不爱宣传,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无所谓”,作为一个技术员,技改也是一项工作,他是一个老伊泰员工,公司给了他很大的信任,他得扛起这份儿责任。
    这些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效益可以用数字量化,但这背后的价值却无从计算。作为公司最为现代化的发运站,准格尔召成为公司后续现代化发运站的样板,技术革新更在于经验积累,源远流长。同样,通过这些改革,一支由非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队”逐步成长起来,敢于尝试,大胆革新,保持一种积极的质疑精神正发展为他们的团队性格。
 

作者简介

邱智敏,2009年从内蒙古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内蒙古伊泰集团总经理办公室新闻中心工作,主要负责《伊泰集团》报的编辑出版。在工作期间,应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将集团报全面改版升级,《伊泰集团》报多次在全国企业报纸评选中名列前茅。作为《伊泰集团》报的主笔记者,通过不断历练,自身文字功底不断夯实,并在实践中表现良好。希望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和更多的人交流学习,发现自身不足,学习优秀经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