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泰,男女职工的比例大概是6:1,而在安质部中心化验室,男女比例是1:47,也就是说,中心化验室48名职工中有47位是女同志。在中心化验室成立的20多个年头里,她们用自身的活力和风采展示了伊泰的煤炭检测形象,被大家赞誉为煤炭战线的铿锵玫瑰。
化验室的唯一
张建纲是中心化验室的唯一一名男同志,担任制样主管,参加工作就在化验室,尽管在别人问及他的工作单位时他从不愿说是在化验室工作,但是在这个女同胞占绝对数的集体里,张建纲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人。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张建纲始终不愿离开化验室,用他的话说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女同志们对异性的包容心很大,跟同事们感情挺好,挺舒服,要不我也呆不了二十多年。”张建纲笑得象花儿一样。
其实,在中心化验室,感觉幸福的不止张建纲。凡是需要出体力活儿的工作,都不会有人和他争,比如换个蒸馏水,扛个氧气罐,张建纲也乐于被大家“使唤”,就像一个贴心的知己一样,张建纲对身边的这群姐妹更多的是理解和敬佩:“女同志相对来说要比男的付出的多,男同志中午回家不需要做饭,但是女同志忙完回家还得做饭,还要接送小孩很辛苦。”
化验室的当家人
中心化验室主任张冬梅92年就到公司了,二十多年里,她和伊泰中心化验室共成长,尤其在担任化验室主任之后,身边的姐妹常常让她感动。化验室工作比较特殊,全公司80%以上的检测任务都由她们来承担,时效要求强,当天的化验当天就得出结果。让张冬梅费心的是常年派女职工驻站一直是个难题,有的女职工孩子还不满一周岁,有的正处在孕龄和哺乳期,有的家里孩子正要面临中考、高考;有的家中老人需要照顾;还有夫妻俩双职工都需要驻站,情况各式各样。按照规定,化验员每年都要外驻七八次,每次要在矿里待上半个月,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的实际困难,中心化验室的管理非常人性化。每年年初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摸底调查,了解大家的实际情况,谁的预产期是在什么时候,谁是双职工要错开驻站,这些问题她这个当家人都要考虑到并且为大家解决。
白翠芬两口子是双职工,丈夫在煤矿从事销售工作,经常驻站不能回家,从孩子五个月起,白翠芬就开始了驻站,现在孩子九岁了,夫妻俩还是聚少离多。有的时候一家人两三个月才能见一面。
像白翠芬这样情况的在中心化验室就有十四对,作为主任的张冬梅总要千方百计的满足每个同事的特殊需求,照顾了一部分人,那么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需要多付出,多承担。老职工王淑琴今年七月份就要退休了,最后的这半年,她每个月都主动要求下去驻站。其实王淑琴的婆婆今年已经83岁了,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也需要人照顾,王淑琴说,自己的这点困难都能克服。很快就要退休了,她特别舍不得身边的这些姐妹,舍不得离开中心化验室这个集体,舍不得伊泰这个大家庭,如果化验室需要,即使没有工资,她也愿意继续在这里无偿工作。化验室当家人张冬梅说,姐妹们的这份情谊会让她偷偷的掉眼泪:“这个集体里有这样一种氛围,大家都是互帮互助,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的关系像姐妹,你缺人手了,就会有人站出来说我要多承担一些,我的伊泰我的家,每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了很多,工作上的发展机会,公司给的丰厚待遇等等。我觉得大家对公司有感情,对这个集体有感情,对公司给他的这个岗位很珍惜。”
三个女人一台戏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可是在中心化验室,这里却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努力把工作搞好。2008年中心化验室被鄂尔多斯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2010年被自治区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在公司的技术比武活动中总有不俗的表现。2012年9月,中心化验室及其他五个基层化验室都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成为鄂尔多斯市地方企业实验室中第一家获得认可资质的化验室。
365天,他们没有节假日,从早上六七点钟开始到做完当天的最后一份煤样检测;一年4000多份检测报告,化验室从成立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这支战斗在煤炭检测战线的娘子军,伊泰的铿锵玫瑰,散发着芬芳,传递着力量。
记者手记:女性的操持与营造,能让一个家庭生机盎然;女性的创意和付出,会给一个社会注入柔性的力量。女性具有更人性化的行动风格、更强烈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伊泰的管理岗位,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业,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巾帼建新功,共筑伊泰梦。伊泰梦里有“她们”的期盼,也离不开“她们”的努力。在草木萌动的初春,在这个属于她们的美丽节日,请为我们身边的女同胞祝福。
作者简介
袁子晨,新闻编辑中级职称。本人就职于内蒙古伊泰集团新闻中心,主要负责集团电视栏目《看伊泰》的编审,同时为公司多部专题片撰写解说词。曾有十年专业媒体记者工作经历,在内蒙古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法制专线》先后担任记者、编导、执行制片人。有多部作品先后获得自治区、国家级奖项。其中,《新“墙头记”》获内蒙古自治区广电新闻短片类一等奖,获2003纪录片金剑奖三等奖、国家广电政府奖三等奖;《准东铁路探伤工:行走在钢轨上的“流动医生”》获“第二届全国企事业媒体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