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是稻田小镇里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没有骇事惊俗,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温馨、快乐、平实的田园生活。
一个午后的时光闯入稻香小镇,一年一次的收割节刚刚举办完,路边随处可见红色的条幅,上面写着“京西稻米香,炊味人知晌”。收割完的稻田一片黄灿,田间的小路在脚下蜿蜒延伸,路旁停着几辆私家车,三三两两的人正在弯腰拾取稻穗,温暖的阳光撒在金黄色的稻田上……印象中这似乎是属于南方乡村的经典画面。今天路过翠湖,在这个挨着河有片水、跟京郊其他村落别无两样的地方,深秋的午后,与一片美丽稻田相遇,难怪乾隆说,“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十里稻畦”别有一番韵味,收获的音符在周遭舒缓地飞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侧耳倾听,躲在稻秆下的鸣虫在奏乐,稻田里弯腰拾稻穗的人温和而热情,几个时尚的年轻人哼唱着周杰伦的《稻香》凑热闹。
顺着乡间小路西行,穿过一片树林,看到了一个大的路牌─“ 快乐农庄,京西稻园区 ”,两个硕大的米斗立在在门口两旁,一个稻香小镇展现在面前,顺着园区的小路往里走,林下一块块的小菜园生长着生机勃勃的绿色蔬菜,碾米磨、实心水井、石牛石娃等用以营造“稻香小院”的摆设, 曲径通幽的小径连着一栋又一栋抹角木屋。木屋外面一片的稻田。
走进这片稻田观光园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原始来自于稻田的大美,海淀人眷恋这种美,更眷恋稻香文化,为了再创京西稻米的品牌。在翠湖一带以“稻香”命名的园区、酒店、度假村一个接着一个,我们来到的这个“稻香小镇”是一个京西稻的观光园,位于海淀区上庄镇。
属于北京的稻田文化
京西稻,是指北京西郊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型稻米。米粒圆润,晶莹明亮,富有油性,蒸出米饭光滑洁白,软硬适度,略带黏性,适口性好,吃起来细腻,清香可口。上庄镇水稻田,是北京最后的一片京西稻稻田。
读《红楼梦》,你会找到京西稻的影子,在五十三回中,黑山村乌庄头的交租帐单中,有“御田胭脂米两石”,这“御田胭脂米”就是康熙亲自培育出的京西稻米─御稻米。再读《红楼梦》,在七十五回中写着尤氏捧过一碗“红稻米粥”,这也是指御田胭脂米。即御稻米,这种米煮熟后,呈胭脂红色,又称红米。
公元1692年,康熙南巡之后,带回的稻种在玉泉山试种,这是京西水稻种植的开始。一天,他巡视稻田,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且颗粒已经成熟。康熙喜出望外,把它当作种子加以收藏,第二年试种,又于六月成熟。就这样康熙采用单株选择的方法,用十年时间一穗单传,培育了一个御稻的新品种。这就是《红楼梦》里的“御田胭脂米”。
曹雪芹之所以知道“御田胭脂米”,主要是他的父亲为江南织造曹頫,其祖母为李煦的妹妹, 而康熙在江南推广御稻米时,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苏州织造李煦,曹頫也从李煦那里领得稻种,在江宁推行双季稻同时,也在自家稻田里种植。
这是北京地区有早稻之始。随后康熙不仅在京西名园推广种植御稻,并将此御稻往长城以北的承德地区推移试种成功,从此长城以北始飘稻香。往南,他在苏州设试点,并将这项任务教给苏州织造李煦,将此稻种推广到江西、安徽、浙江等省,均获成功,促进了江南双季稻的发展,增加了稻谷产量。”康熙被誉为育种家皇帝。
乾隆皇帝同样重视京西稻,他下江南时,带来了水稻品种“紫金箍”,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130多年的经营,完成了京西稻形成的过程。
中国的稻文化可以追溯到两万多年前,植根于高山、平原、荒漠或沼泽中,耕者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华夏大地上绘出了生命图腾。京西稻是中国稻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清代帝王重视农耕的表现。
京西稻米,技术先行
“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乾隆的这首诗记下了京西稻的美景。其实老北京人对京西稻的十万亩稻田也是记忆犹新。
进入21世纪后,由于京密引水不再供应农业灌溉,京西稻的种植面积急剧减少。曾经十万亩的京西稻田现在只剩下了1600亩,成为最后的一片京西稻田。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在京西稻或发展或萎缩的过程中,却重来没有缺失过技术的发展。 康熙发现和培育出的“御香稻”,康熙从江南带回的“紫金箍”,其中的御稻已经被达尔文视为世界良种编入名著《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里》,这是京西稻品种的盛誉,同时也是京西稻品种技术发展的佐证。
到了近代,当海淀区农技术专家王东光从中国农科院引进“越富”品种,培育出“越富系三”品种,又经过李增高、洪立芳、钱召南等几代育种专家的精心挑选培育,京西稻的品质愈加地优秀。成为首都唯一的特供米品种,这种大米只是作为北京各大宾馆饭店和国家重要活动的常用大米,而普通百姓只能闻其名而不得其食。
随着各种农业技术的发展,当京西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十余万亩时。这个皇家的贡米、首都的特供米终于摆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今天,尽管这片京西稻田只剩下1600多亩,但仍然是培育优质稻种的试验田,深秋一块块被划割分明的稻谷田即将进入冬藏,稻田里静悄悄的一片,它以自己的方式等待着明年育种专家们前来培育种子。
走进京西稻
草帽、镰刀……稻田里笑语欢腾,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在金秋十月,稻谷满盈的季节里,一年一次的京西稻收割节开镰了,挥舞着镰刀的妈妈、抱着稻子的孩子成了都市新农民,他们一边忙着收割,随时停下来用相机记录下甜美的记忆。
谁能想到,一个曾经属于皇家特属的稻田如今成为了市民们参与体验的场所。而且这样的活动对于市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每年一届插秧节、收割节都能看到。 参与的一位母亲说:“春天到一趟马坊村,秋天再来一趟。春天来插秧,秋天来收割,在这块有着皇家龙脉的土地上,像当皇上一样去守望稻米香。更是让孩子去体验粒粒皆辛苦的感受。”
举办这样活动的是我们偶然闯入的,叫做“快乐农庄—稻香小镇”农庄举行的。这个农庄倡导“做田园农夫”的生活,园区里的木屋、林下小厨、小菜园、环稻田自然水系别有一番情调,每年一次的插秧节、收割节让市民们来到这里,参与系列活动,以此京西稻才真正地走进市民的生活之中,市民也走进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了解并传承下北京的稻田文化。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稻田小镇围绕着“稻子、稻田”开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看小猪赛跑、学习扎稻草人、学做曹氏风筝;挽着裤脚在稻田摸鱼、摸泥鳅,提着篮子到林下捡拾散养柴鸡的鸡蛋,体验劳作的辛苦;在环稻田双人趣味自行车活动、放飞风筝、稻田 放养螃蟹、稻田漂流等等。 无论老人、儿童还是年轻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梦想。
结语
站在仅存无几的京西稻畦边,轻抚着路边的芦苇,仿佛能够穿越历史,触摸到曾经在稻田里令人尊敬的人、事、物。仰望稻田,稻花的美,稻米的香成为京郊大地上割不断、舍不了的稻田文化。 今天,稻田里丰富的农夫生活,布满了人们一脚深、一脚浅的蹒跚足迹,纯真的田园生活,圆心中的“田园梦”。
作者简介
王妮,《北京农业》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