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往港口的路途中,了解港口的人就对记者一行说,应该去曹妃甸办事处看看,那里的条件比较艰苦。在秦皇岛办事处、在京唐港办事处记者听到了同样的话语。6月3日下午,记者终于到达港口之行的最后一站——曹妃甸港办事处。在一天的采访中,记者听到的与看到的其实与之前的心里预期有些许的偏差,我们是看到了曹妃甸港的艰苦,但更看到了伊泰人的苦中作乐,这里的故事比预想的精彩很多。
大港不美
谁都相信曹妃甸港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可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里也会有黎明前的“黑暗”,建设期的曹妃甸港远不如他的未来那般美丽。从2005年开工建设到现在,8个年头过去了,可看到眼前的景象,记者还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大港不美。
从京唐港到曹妃甸一路沿海,公路一边宽阔的海面、一边葱郁的植被随着汽车的飞驰向后快速移动,记者在沉浸中竟然睡着了。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记者再睁眼的时候发现,眼前的景色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在视线的远处有团“黑雾”,随着“黑雾”越来越近,道路也由先前的柏油马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土路,陪同记者一起来的京唐港办事处的孔令羽告诉记者说,我们进入了曹妃甸港区,眼前的“黑雾”是来自煤场的煤尘。
曹妃甸港区缺乏淡水资源,煤场的洒水除尘因此受到限制。煤尘在海风的作用下四处飘散,几栋红色的办公大楼在阳光的照射下竟然有了乌金的光泽。而四周的建筑同样如此,甚至在国投办公大楼一楼大厅的地面还能看到煤黑色。
采访期间,记者来来回回地出入港区几次,除了到处飞扬的煤尘,视线范围内还有零零散散的临建房、建筑材料、建筑垃圾,耳边时不时传入各种机械的嘈杂声……听到的看到的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印象更深的是坚守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是曹妃甸港的拓荒者,让大港梦想的种子在辛劳的汗水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建设中的曹妃甸港并不美丽,但坚守梦想的人们却是最美的,其中,就有伊泰人的身影。
海的味道
谁都知道曹妃甸港区建成后将是公司最大的煤炭外运中转站,可没有几个人了解这里的路如何开始的。
“办事处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只有三间很小的宿舍,七八个人的吃饭住宿都在那里解决。”曹妃甸办事处主任李翼飞介绍当初起步时的情形说到。曹妃甸港属于新开发的港口,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离最近的县城唐海县直径距离约48公里。“港区甚至周围没有商店、卫生所,即使买个大头针也得跑到唐海县,更别说休闲娱乐了。”李翼飞说,由于路况不是很好,为了保证安全,一般情况不允许员工私自开车去县城。
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可以忍受,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可以克服,但是吃饭问题却是每天不得不直面的。曹妃甸港一期建设的时候,工人还不是很多,200多人在国投食堂就餐还说得过去,可是现在进入二期建设,工人数量增加,食堂却还是原来大小,所以饭菜质量也大不如前。听到记者想要在食堂吃饭的想法时,办事处的质检员蔺尚笑着说:“这里的饭菜挺差的,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11点50多,记者来到食堂时,四个打饭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选择人数较少的一个,记者和曹妃甸办事处的质检员吕再兴边排队边聊天,“我们每天都得掐着点儿过来,晚一点来有时候菜就不全了,有时候甚至都没饭了。”十多分钟后,记者来到窗口,四个菜盘已经空了两个,和吕再兴对视一笑:“看来我们来晚了。”
尽管之前已经打了预防针,但是饭菜的难吃程度还是超出预期。看到记者一行的反应,办事处的同事们笑着说:“这里的饭菜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你能在晚上的鸡蛋汤里看到中午剩下的西红柿炒鸡蛋。”
一天的采访结束了,港口之行中有关曹妃甸港的艰苦随着采访的深入体会也渐渐加深。晚饭后,记者几个在港区走了走,扑面而来的海风让记者嗅到了海水的味道,又咸又涩。海的味道——或许可以作为目前曹妃甸办事处同事们所处环境的注脚。
笑守大梦
尽管身处艰苦的环境,但伊泰人依旧笑傲坚守,在这片新生的大地上开疆拓土,守卫着伊泰的大港之梦。从2009年到现在,伊泰在曹妃甸港的道路越来越宽阔。
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李翼飞积极和国投公司协商,如今大家都坐到了宽敞的办公室。“这里办公场所挺短缺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尽力争取。现在连他们的会议室、接待室我们都可以用。”李翼飞说。
港区食堂伙食差,他们就自己去县城买菜,在不忙的时候自己动手改善伙食。“其实人家规定是不允许在宿舍做饭的,我们就偷偷地弄。有一次正炒菜的了,物业人员敲门了,被逮个正着。
原来,一群人忙着炒菜做饭,忘记宿舍房顶有烟感器。炒菜的油烟引发了烟感器报警。”李翼飞笑着讲述生活中的趣事儿。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继续“作案”,从那之后他们从不大的客厅转移到更小的洗手间做饭了,为了改善伙食,也为了做饭中的乐趣。
曹妃甸港区远离城市闹区,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曹妃甸的同事们没有娱乐活动。打扑克是大家经常玩的娱乐活动,由于工作性质不能随便喝酒,他们就用矿泉水做“赌金”,“一醉方休”就变成了“不撑肚子不罢休”。采访期间,记者有幸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一张方桌,四个人相对而坐,每个人面前放着一个大碗,桌旁放着一大桶水。
“要不要,不要直接说话。”
“赶快走,不要磨叽。”
“怎么样,能不能拿下?”
或队友交流或对手嘴仗,四个人的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小小的宿舍。一局之后,赢的人笑咪咪地将对方的两只碗填满水,输的一方端起来一饮而尽,随后“战火”再起,吵闹声再起。
2013年,伊泰走进曹妃甸港的第5个年头。坚守在这里的伊泰人体会了这里的艰苦,但他们苦中作乐。看到逐步上升的中转量,看到渐渐宽敞的办公环境,看到越来越多的员工,看到正在拔地而起的伊泰广场……伊泰的港口大梦在坚守中越来越近,而筑梦者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大港不美
谁都相信曹妃甸港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可没有几个人知道这里也会有黎明前的“黑暗”,建设期的曹妃甸港远不如他的未来那般美丽。从2005年开工建设到现在,8个年头过去了,可看到眼前的景象,记者还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大港不美。
从京唐港到曹妃甸一路沿海,公路一边宽阔的海面、一边葱郁的植被随着汽车的飞驰向后快速移动,记者在沉浸中竟然睡着了。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当记者再睁眼的时候发现,眼前的景色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在视线的远处有团“黑雾”,随着“黑雾”越来越近,道路也由先前的柏油马路变成了坑坑洼洼的土路,陪同记者一起来的京唐港办事处的孔令羽告诉记者说,我们进入了曹妃甸港区,眼前的“黑雾”是来自煤场的煤尘。
曹妃甸港区缺乏淡水资源,煤场的洒水除尘因此受到限制。煤尘在海风的作用下四处飘散,几栋红色的办公大楼在阳光的照射下竟然有了乌金的光泽。而四周的建筑同样如此,甚至在国投办公大楼一楼大厅的地面还能看到煤黑色。
采访期间,记者来来回回地出入港区几次,除了到处飞扬的煤尘,视线范围内还有零零散散的临建房、建筑材料、建筑垃圾,耳边时不时传入各种机械的嘈杂声……听到的看到的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印象更深的是坚守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是曹妃甸港的拓荒者,让大港梦想的种子在辛劳的汗水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建设中的曹妃甸港并不美丽,但坚守梦想的人们却是最美的,其中,就有伊泰人的身影。
海的味道
谁都知道曹妃甸港区建成后将是公司最大的煤炭外运中转站,可没有几个人了解这里的路如何开始的。
“办事处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只有三间很小的宿舍,七八个人的吃饭住宿都在那里解决。”曹妃甸办事处主任李翼飞介绍当初起步时的情形说到。曹妃甸港属于新开发的港口,基础设施很不完善,离最近的县城唐海县直径距离约48公里。“港区甚至周围没有商店、卫生所,即使买个大头针也得跑到唐海县,更别说休闲娱乐了。”李翼飞说,由于路况不是很好,为了保证安全,一般情况不允许员工私自开车去县城。
没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可以忍受,没有优越的工作环境可以克服,但是吃饭问题却是每天不得不直面的。曹妃甸港一期建设的时候,工人还不是很多,200多人在国投食堂就餐还说得过去,可是现在进入二期建设,工人数量增加,食堂却还是原来大小,所以饭菜质量也大不如前。听到记者想要在食堂吃饭的想法时,办事处的质检员蔺尚笑着说:“这里的饭菜挺差的,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11点50多,记者来到食堂时,四个打饭窗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选择人数较少的一个,记者和曹妃甸办事处的质检员吕再兴边排队边聊天,“我们每天都得掐着点儿过来,晚一点来有时候菜就不全了,有时候甚至都没饭了。”十多分钟后,记者来到窗口,四个菜盘已经空了两个,和吕再兴对视一笑:“看来我们来晚了。”
尽管之前已经打了预防针,但是饭菜的难吃程度还是超出预期。看到记者一行的反应,办事处的同事们笑着说:“这里的饭菜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你能在晚上的鸡蛋汤里看到中午剩下的西红柿炒鸡蛋。”
一天的采访结束了,港口之行中有关曹妃甸港的艰苦随着采访的深入体会也渐渐加深。晚饭后,记者几个在港区走了走,扑面而来的海风让记者嗅到了海水的味道,又咸又涩。海的味道——或许可以作为目前曹妃甸办事处同事们所处环境的注脚。
笑守大梦
尽管身处艰苦的环境,但伊泰人依旧笑傲坚守,在这片新生的大地上开疆拓土,守卫着伊泰的大港之梦。从2009年到现在,伊泰在曹妃甸港的道路越来越宽阔。
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李翼飞积极和国投公司协商,如今大家都坐到了宽敞的办公室。“这里办公场所挺短缺的,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尽力争取。现在连他们的会议室、接待室我们都可以用。”李翼飞说。
港区食堂伙食差,他们就自己去县城买菜,在不忙的时候自己动手改善伙食。“其实人家规定是不允许在宿舍做饭的,我们就偷偷地弄。有一次正炒菜的了,物业人员敲门了,被逮个正着。
原来,一群人忙着炒菜做饭,忘记宿舍房顶有烟感器。炒菜的油烟引发了烟感器报警。”李翼飞笑着讲述生活中的趣事儿。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继续“作案”,从那之后他们从不大的客厅转移到更小的洗手间做饭了,为了改善伙食,也为了做饭中的乐趣。
曹妃甸港区远离城市闹区,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但这并不代表曹妃甸的同事们没有娱乐活动。打扑克是大家经常玩的娱乐活动,由于工作性质不能随便喝酒,他们就用矿泉水做“赌金”,“一醉方休”就变成了“不撑肚子不罢休”。采访期间,记者有幸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一张方桌,四个人相对而坐,每个人面前放着一个大碗,桌旁放着一大桶水。
“要不要,不要直接说话。”
“赶快走,不要磨叽。”
“怎么样,能不能拿下?”
或队友交流或对手嘴仗,四个人的声音此起彼伏充满了小小的宿舍。一局之后,赢的人笑咪咪地将对方的两只碗填满水,输的一方端起来一饮而尽,随后“战火”再起,吵闹声再起。
2013年,伊泰走进曹妃甸港的第5个年头。坚守在这里的伊泰人体会了这里的艰苦,但他们苦中作乐。看到逐步上升的中转量,看到渐渐宽敞的办公环境,看到越来越多的员工,看到正在拔地而起的伊泰广场……伊泰的港口大梦在坚守中越来越近,而筑梦者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作者简介
李新富,男,内蒙古大学新闻系硕士。先后在《中国商界•财富人物》杂志社、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鄂尔多斯移动通信分公司工作,现就职于内蒙古伊泰集团,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在学习工作期间,陆续在包头晚报、内蒙古日报、中国改革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多篇新闻作品。从偶然选择新闻专业到自然成为记者的数年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被记者的职业魅力吸引,喜欢那种路上的奔波,每次看到不同的风景,喜欢那种聆听的感觉,每次听到不同的故事;也被文字的强大力量吸引,享受文字包罗万象的容量,从中领略或塑造万千景象;享受文字万钧之力的力量,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努力书写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