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翼飞,向着需要的地方奔去

    与运销事业部曹妃甸办事处主任李翼飞的交流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他侃侃而谈。当记者有疑问的时候,他会详尽地解答,随后又会接着讲述自己的故事。没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也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但正是这种平淡的述说让人感受着一种真实的力量。
最初的五年
    6月4日9点,记者敲开了李翼飞的办公室,简短的交流后,我们与李翼飞在他的办公桌前面对面地坐了下来。
    “可以开始了吗?”
    “可以了。”
    “好,我就从进入伊泰开始说起吧。”听到我说可以后,李翼飞说需要从1992年讲起,那是他入职伊泰的年份。
    1992年10月,李翼飞进入当时还是伊盟煤炭公司的伊泰集团,在包头办事处计划科负责铁路计划协调沟通以及出口煤炭质量检验工作。20多年的伊泰之路由此开始,在这个岗位上,他干了两年。
    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增加经济效益,公司在1994年成立了项目前期办,计划将煤矸石等“废物”利用起来,生产硅酸铝耐火纤维等化工品。同年6月,李翼飞调入该项目办,任副科长,负责项目的前期市场考察调研工作。“公司计划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提供给冶金行业的锅炉内壁的耐火节能材料使用。但当时冶金行业不景气,产品的销路仍不乐观。通过近两年的考察实践后,公司决定项目停办。”在这个岗位上,李翼飞又度过了两个年头。
    1995年6月15日,公司就唐公塔煤矿生产经营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当时唐公塔煤矿、集装站等先后投入生产运营,而矿区的公用设施建设尚未完善,续建维护管理工作亟待进行。1996年,李翼飞进入唐公塔矿区,专门负矿区的公用事业。“当时水电暖交通通讯等还不够完善,我们就自己动手组织员工完成了高低压线、通讯线路的铺设,厂区的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公用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翼飞如是说。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煤炭市场进入低谷,为应对市场疲软,公司在1998年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选拨人员组成销售队应对市场疲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翼飞成为销售团队的一员。
    从1992年秋到1998年初,李翼飞在公司最初的5个年头经历了不同的工作岗位,这历练了他的工作能力,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
满天飞的日子
    “当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被领导选中的,很突然接到通知说我成为销售团队中的一员。”李翼飞说他自己进入经营公司业务科很意外。但是意外并没有影响他进入角色,在报道后的第二天他就跟着经营公司的领导们开始跑市场促销售。
    作为经营公司业务科的科长,李翼飞主持全盘工作,不仅要亲自外出找买家销售煤炭,还要做好7个销售小分队的业务管理工作。“当时市场相当困难,派出去的销售小分队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儿,一会儿这个小分队出事儿了,一会儿那个出事儿了,一会儿又要签合同盖公章,作为业务科的负责人我就得到处跑。当时由于公司困难,一般环节干部外出是不允许坐飞机的,而我是唯一经领导批准可以坐飞机的人,所以当时得了一个‘满天飞’的外号。”李翼飞笑着说出了“满天飞”的由来。
    在1998年到2000年那段时间里,李翼飞犹如救火队长一般,频繁飞往各地处理问题。“哪里出了事儿我都得管、都得问。威海、南京、杭州、上海、福州、湛江……”李翼飞一口气数出了10多个当年征战过得地方。
    说起当年那段满天飞的日子,李翼飞叹了口气道:“真是太可怜了。”当时市场的不景气给煤炭销售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告诉记者说,被电力公司、电厂拒之门外的事情经常有,恶毒的言语攻击也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会被骗,好不容易做得努力都付诸流水,“市场疲软,割草队下山”李翼飞用这样一个民间谚语描述着当时市场环境的恶劣。身体上的疲惫可以忍受,客户的冷言冷语也可以忍受,即使被骗他们依然没有放弃,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过威胁。说到这里,李翼飞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
    一次是在宁波镇海,公司在那里存煤近两万吨。李翼飞和同事每天在跑销售的同时还得骑自行车巡场。一天突然接到电话说有人偷煤后,他边安排人员报警边跑到现场阻拦,可偷煤的人不但没有停止偷盗行为,甚至还拿起家伙。情急之下,李翼飞和同事只好拿起手边的铁锹与偷盗者对峙,一直到警察过来。另外是在广东湛江,销售人员接到过黑社会的威胁电话,“如果我们继续在当地销售煤炭就得献出自己的胳膊和腿了”。
    “那些年我们真的是交了很多学费,也有过阵痛,可我们也锻炼出了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销售队伍。现在很多人都成了公司销售团队中的精英,可以独当一面。”对于过往,李翼飞眼中更多的是收获。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李翼飞手头的烟几乎没有灭过,差不多有10支。他说压力大的时候就想抽烟缓解,慢慢地形成习惯了。在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他抽了6支。
曹妃甸再出发
    进入新世纪,“满天飞”的李翼飞“落地了”,但前行的步伐没有停止。2000年公司开始进行体制改革,他从原来的经营公司出来,先后担任了总办秘书主管、秦皇岛港办事处办公室主任、西营子发运站办公室主任,秦皇岛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根据公司的需要频繁地变动职位。
    随着市场的好转,公司煤炭销量逐年增加,夯实港口力量逐渐被提上日程。进驻曹妃甸港成为公司拓展港口中转的重大举措。2010年3月,在港口有过多年经历的李翼飞被任命为曹妃甸港办事处主任,他的走马上任,是他伊泰之路的再出发,也是他人生旅途的新风景。
    曹妃甸港是国家新规划的战略大港,2005年才开始动工建设。“刚来的时候这里没有公路,出入很不方便。到处都是工地施工,环境很差,现在好多了。”李翼飞说着2010年曹妃甸港区的情况。可记者看来,现在的工作环境依旧很差,但李翼飞的语气中没有丝毫抱怨,甚至有些乐观的味道,因为他已经在这里重新出发了。
    李翼飞来到曹妃甸,要做的工作不仅是煤炭中转,还需要拿地皮。曹妃甸港是国家规划的国际大港,中石油、首钢和各大煤电企业等纷纷进驻,写字楼需求急剧增加,拿地盖楼成为各大企业重要工作。加之曹妃甸港区很大一部分是围海造田,土地资源格外珍贵,因此,土地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可无限风光在险峰,李翼飞还是把担子挑在了肩上。
    领命马上执行。为了找到合适的地皮,李翼飞上任后立即开始行动。他说,“当时我一个人在曹妃甸港区到处跑,到唐海县、到临港工业园区,甚至到了旁边的农场办公楼询问,周围约300平方公里我走遍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找到了一块8亩的地皮,“当时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完成,可等到汇报拿地的时候被告知,该地块让一家国有企业拿走了。”为此,李翼飞甚至当面和开发区的领导理论起来。
    理论归理论,土地没有拿到手还得打交道。李翼飞又得重起锣鼓重唱戏,三天两头往政府跑,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说伊泰的诚意、伊泰的实力,请政府领导亲自到公司总部考察。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政府给公司批了一块面积约21亩的地皮,后来又逐渐增加到现在的75亩,原计划的“伊泰大厦”也变成了现在的“伊泰广场”。李翼飞告诉记者说,现在才知道拿地的过程有多么艰难。“当拿到批复的时候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说到这里,李翼飞长叹一口气。
    尽管拿地占据了李翼飞很大的精力,但办事处的煤炭中转工作并没有因此出现状况,相反与港口合作相当顺利。“曹妃甸港进来的第一列煤是伊泰的,首航的粤电1号轮船装的煤是伊泰的,在一定程度上讲,曹妃甸煤码头的设备都是用伊泰煤调试出来的。现在良好的合作是我们付出了很多取得的。”当你在曹妃甸煤场看到“伊泰国家储备煤专用基地”牌匾的时候,就会觉得李翼飞的话毫不夸张。这是国家首次将煤炭储备任务交给地方企业,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采访之前,李翼飞带着记者参观了曹妃甸港的码头、煤场,还有在建的伊泰广场,每到一处总会听到他滔滔不绝的讲解,言语中有些许不易察觉的兴奋,从中可以感受到在这里他已经重新出发。   李翼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鄂尔多斯人,可交流中记者发现他会偶尔说句拗口的普通话。看到记者的疑问,他笑着说:“没有办法,很多合作伙伴听不懂方言,我只能这么蹩脚地说普通话,慢慢就成了现在这样了。”其实我们知道,他说的“没有办法”是对责任而非工作,只要肩上有了责任,他总会千方百计地去完成,甚至是高质量地完成。翻看李翼飞的履历,铁路、煤矿、集装站、销售、港口……不管是哪个岗位,只要是公司需要,他就立即走马上任,并全力以赴。

作者简介

李新富,男,内蒙古大学新闻系硕士。先后在《中国商界•财富人物》杂志社、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鄂尔多斯移动通信分公司工作,现就职于内蒙古伊泰集团,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在学习工作期间,陆续在包头晚报、内蒙古日报、中国改革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多篇新闻作品。从偶然选择新闻专业到自然成为记者的数年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被记者的职业魅力吸引,喜欢那种路上的奔波,每次看到不同的风景,喜欢那种聆听的感觉,每次听到不同的故事;也被文字的强大力量吸引,享受文字包罗万象的容量,从中领略或塑造万千景象;享受文字万钧之力的力量,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努力书写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