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不知道是缘于习惯了的感动还是感动得已经习惯了。面对数不清的各色场面,我无法去细述当中的情节,因为每一个人,身在其中,都有万般滋味在心头,让人无法尽述,没有人敢于妄自论断地去揭示那积留在人们心底的那一份情怀,也没有人能够有那样丰富的想象和经历去完全体察出那份情怀,它百转千回,千娇百媚,万种风情,它荡气回肠,惊世骇闻,千古留芳……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没有人能够说得全。我仅能以一个平凡人的目光来把最最表象的事物告诉读者,而让这些文字来引起人们的遐想和回忆。
2008年6月25日,作为派往一线的记者,我随同管道一公司第一批参战将士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中亚管道的建设。这一次,作为女性,有幸参加了这个工程,见证了男人们出征域外的艰辛。
哈萨克斯坦夏季的紫外线非常强,让人简直睁不开眼睛。到了这里,太阳镜是人们最喜欢的眼睛护具。在现场施工仅半天时间,摘掉太阳镜,眼镜遮住的部位和没遮住的部位就会轮廓分明,职工们互相戏称“熊猫眼”。在全国“青年文明号”陆国军机组,电焊工多数是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有的甚至还没有找对象。这些小伙子们干起活来生龙活虎又井井有条。由于天气炎热,他们身上穿的皮制的工衣在烈日下天天浸透汗水。每焊接完一道口时,摘掉焊帽的一刹那,汗水如同雨点一般滴下来,大口大口喝着桶装的矿泉水。一天下来,5升一桶的水要喝上至少一桶。当问他们热不热时,他们都会摇摇头:这不算什么,过了中午时段就好了,这比起印度的热差远了。这个机组的人都是刚刚从印度工程转战过来的。
管线施工之前的放线任务很关键。按照桩号放好了线,后面扫线的人员才能把施工的作业带清理出来。放线的几个技术人员每天在吃完早饭出发时都会自语到:我们要“与狼共舞”去了。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他们每天的心都悬着。因为在这个国度,地广人稀,野生动物保护的较好,戈壁上的狼经常出没,因此,他们每次手里都拿着铁棍子之类的防身武器。比狼更可怕的还有牧羊犬,那些类似于藏獒一样的犬凶悍至极,它们甚至敢于往狼群里冲杀,更何况遇到了人。坐在车里每次经过牧人家门前,牧羊犬会狂叫着追赶出很远。我时常想,如果人不在车内会是什么结果?每一天平安归来,大家都会松一口气。放线的时候,地段复杂,有沼泽的地段车都进不去,只好淌着往里走,有时候,水到了大腿根,回来时裤子工鞋全都湿了,可他们一个个依旧乐呵呵的,嘴上说:这些都没问题,最怕的就是遇到牧羊犬和狼、熊之类的动物。怕归怕,第二天放线还照出不误。
高长青机组是全自动焊接机组,地处戈壁滩,作业带经过车辆的碾压,原来地表一层硬壳变成了踩一脚没脚面的浮土。这里正是风口,一周七天,五天是风天,风分为小风、中风和大风。小风的时候,作业带上沙土刮着旋,扬起6、7米的沙土,让你耳朵里、口里都是沙土;中风的时候,那堵沙墙能见度不足两米,人根本睁不开眼睛,只有站在原地不动,等着沙墙慢慢散开;大风的时候当地村镇会提前通知牧民不要外出放牧,职工们至今还在猜测大风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名职工告诉我:我们只希望中午工地吃饭的时候风能小一些,否则我们的午饭就要伴着沙土吃了。说话的时候,我看到那脸上早已是“尘满面”了。我短时间采访完可以离开,而职工们却要全天候在风沙中接受“洗礼”。
张磊机组地处盐沼地,一场雨下来,陷车成为必然。那一天大客车陷在那里,40多人二话没说,下了车就往作业带走,前面一台皮卡车一次次往里倒运,没上车的就朝着作业带走,整整三个小时,人员才算全部到达施工现场。自然灾害时常影响着施工,但是施工进度却飞速进展,15个电焊工昼夜兼程,仅用7天时间,伊犁河1057米的双线的穿越管段就预制完成了,那是28.6毫米的厚壁管,是管道建设以来最厚的管壁,仅一道口就需要焊接15遍。
每天穿梭于各工地之间,我的采访,绝不采取“法拉奇”似的咄咄逼人的架势。我背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和职工们穿一样的工装,从不拿本子和笔。我是走入他们中间,在施工间歇以聊天的形式和他们随意谈,轻松愉快中抓住细节。我自诩要成为一名“户籍警察”,随时掌握每个人的情况。他们当中,有两位职工五十多岁了,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出国施工,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为自己的管道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有的员工媳妇快生小孩了,等工程完了,孩子也一岁多了,这期间,他们无法陪伴在妻子的身边;有位员工父亲病重,作为独生子,他不能护理在左右;还有一名员工父亲去世了,家里没有告诉他这个噩耗,也许是心灵的感应,那天他恰巧往家里打电话,坚强的母亲止住了哭声,平静地告诉他:你爸爸睡着了,你别再吵他了,我们俩身体都很好,你好好工作,自己在外面多保重。在后来的很久的日子,在一次无意中上网的时候,他看到了公司统计的退休职工的名单里,他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了括号,里面写着“已故”两字,那一刻,他以为自己看错了,仔细看看,心刀割般痛了起来,泪水喷涌而出,嚎叫着跑到了营地的一角,那一刻冲着祖国的方向长跪不起,戈壁的风伴着一个汉子的呜咽,哀鸣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为了这条国家重要的能源通道,他们默默地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了一边,他们关心的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四个施工机组,每天比着干,没有人说苦,没有人叫累,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朴实的话语流露着真诚,我时时被这种管道人的情怀感动着。
好多时候,我更愿意给他们拍照。在这个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地方,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在海外工作的照片发给家里的亲人。更多的时候,我感受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场那条1067毫米口径的钢铁长龙每天都在飞速前进着。为了在一年时间完成282公里的焊接量,职工们昼夜奋战着。初冬的夜,寒风瑟瑟,整个现场却是马达轰鸣,焊花闪烁,那焊丝燃起的飞溅在空中划出的弧线,为焊花增加了几丝灵韵。在夜与昼的更迭中,管线在前进着。我用手中的摄像机尽量记录着这每一个管道人辛苦劳作的瞬间,因为当这气龙深埋于地下,大地恢复宁静的时候,只有我的录像带和图片可以实现情景再现。今天我的一个镜头,明天就会成为历史,一则消息抑或短讯,就记录了管道建设时代的进程。有人说:记者是时代的声纳,是人类的触角。我因此有了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程建设中,作为现场唯一的女性,见证着每天的一幕幕。我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更为这些可敬可爱的管道人而骄傲。
2008年6月25日,作为派往一线的记者,我随同管道一公司第一批参战将士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中亚管道的建设。这一次,作为女性,有幸参加了这个工程,见证了男人们出征域外的艰辛。
哈萨克斯坦夏季的紫外线非常强,让人简直睁不开眼睛。到了这里,太阳镜是人们最喜欢的眼睛护具。在现场施工仅半天时间,摘掉太阳镜,眼镜遮住的部位和没遮住的部位就会轮廓分明,职工们互相戏称“熊猫眼”。在全国“青年文明号”陆国军机组,电焊工多数是二十四五岁的小伙子,有的甚至还没有找对象。这些小伙子们干起活来生龙活虎又井井有条。由于天气炎热,他们身上穿的皮制的工衣在烈日下天天浸透汗水。每焊接完一道口时,摘掉焊帽的一刹那,汗水如同雨点一般滴下来,大口大口喝着桶装的矿泉水。一天下来,5升一桶的水要喝上至少一桶。当问他们热不热时,他们都会摇摇头:这不算什么,过了中午时段就好了,这比起印度的热差远了。这个机组的人都是刚刚从印度工程转战过来的。
管线施工之前的放线任务很关键。按照桩号放好了线,后面扫线的人员才能把施工的作业带清理出来。放线的几个技术人员每天在吃完早饭出发时都会自语到:我们要“与狼共舞”去了。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他们每天的心都悬着。因为在这个国度,地广人稀,野生动物保护的较好,戈壁上的狼经常出没,因此,他们每次手里都拿着铁棍子之类的防身武器。比狼更可怕的还有牧羊犬,那些类似于藏獒一样的犬凶悍至极,它们甚至敢于往狼群里冲杀,更何况遇到了人。坐在车里每次经过牧人家门前,牧羊犬会狂叫着追赶出很远。我时常想,如果人不在车内会是什么结果?每一天平安归来,大家都会松一口气。放线的时候,地段复杂,有沼泽的地段车都进不去,只好淌着往里走,有时候,水到了大腿根,回来时裤子工鞋全都湿了,可他们一个个依旧乐呵呵的,嘴上说:这些都没问题,最怕的就是遇到牧羊犬和狼、熊之类的动物。怕归怕,第二天放线还照出不误。
高长青机组是全自动焊接机组,地处戈壁滩,作业带经过车辆的碾压,原来地表一层硬壳变成了踩一脚没脚面的浮土。这里正是风口,一周七天,五天是风天,风分为小风、中风和大风。小风的时候,作业带上沙土刮着旋,扬起6、7米的沙土,让你耳朵里、口里都是沙土;中风的时候,那堵沙墙能见度不足两米,人根本睁不开眼睛,只有站在原地不动,等着沙墙慢慢散开;大风的时候当地村镇会提前通知牧民不要外出放牧,职工们至今还在猜测大风会是什么样子?有一名职工告诉我:我们只希望中午工地吃饭的时候风能小一些,否则我们的午饭就要伴着沙土吃了。说话的时候,我看到那脸上早已是“尘满面”了。我短时间采访完可以离开,而职工们却要全天候在风沙中接受“洗礼”。
张磊机组地处盐沼地,一场雨下来,陷车成为必然。那一天大客车陷在那里,40多人二话没说,下了车就往作业带走,前面一台皮卡车一次次往里倒运,没上车的就朝着作业带走,整整三个小时,人员才算全部到达施工现场。自然灾害时常影响着施工,但是施工进度却飞速进展,15个电焊工昼夜兼程,仅用7天时间,伊犁河1057米的双线的穿越管段就预制完成了,那是28.6毫米的厚壁管,是管道建设以来最厚的管壁,仅一道口就需要焊接15遍。
每天穿梭于各工地之间,我的采访,绝不采取“法拉奇”似的咄咄逼人的架势。我背着照相机和摄像机,和职工们穿一样的工装,从不拿本子和笔。我是走入他们中间,在施工间歇以聊天的形式和他们随意谈,轻松愉快中抓住细节。我自诩要成为一名“户籍警察”,随时掌握每个人的情况。他们当中,有两位职工五十多岁了,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出国施工,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为自己的管道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有的员工媳妇快生小孩了,等工程完了,孩子也一岁多了,这期间,他们无法陪伴在妻子的身边;有位员工父亲病重,作为独生子,他不能护理在左右;还有一名员工父亲去世了,家里没有告诉他这个噩耗,也许是心灵的感应,那天他恰巧往家里打电话,坚强的母亲止住了哭声,平静地告诉他:你爸爸睡着了,你别再吵他了,我们俩身体都很好,你好好工作,自己在外面多保重。在后来的很久的日子,在一次无意中上网的时候,他看到了公司统计的退休职工的名单里,他父亲的名字后面加上了括号,里面写着“已故”两字,那一刻,他以为自己看错了,仔细看看,心刀割般痛了起来,泪水喷涌而出,嚎叫着跑到了营地的一角,那一刻冲着祖国的方向长跪不起,戈壁的风伴着一个汉子的呜咽,哀鸣在这遥远的异国他乡。为了这条国家重要的能源通道,他们默默地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了一边,他们关心的是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四个施工机组,每天比着干,没有人说苦,没有人叫累,他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朴实的话语流露着真诚,我时时被这种管道人的情怀感动着。
好多时候,我更愿意给他们拍照。在这个远离祖国和亲人的地方,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把自己在海外工作的照片发给家里的亲人。更多的时候,我感受了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场那条1067毫米口径的钢铁长龙每天都在飞速前进着。为了在一年时间完成282公里的焊接量,职工们昼夜奋战着。初冬的夜,寒风瑟瑟,整个现场却是马达轰鸣,焊花闪烁,那焊丝燃起的飞溅在空中划出的弧线,为焊花增加了几丝灵韵。在夜与昼的更迭中,管线在前进着。我用手中的摄像机尽量记录着这每一个管道人辛苦劳作的瞬间,因为当这气龙深埋于地下,大地恢复宁静的时候,只有我的录像带和图片可以实现情景再现。今天我的一个镜头,明天就会成为历史,一则消息抑或短讯,就记录了管道建设时代的进程。有人说:记者是时代的声纳,是人类的触角。我因此有了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程建设中,作为现场唯一的女性,见证着每天的一幕幕。我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更为这些可敬可爱的管道人而骄傲。
作者简介
才永欣,女,中共党员,先后毕业于管道职工学院热能工程专业和辽宁大学新闻专业,管道局国内事业部员工。
1996年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参与大庆城市管网改造、大连储罐、大连引碧入连、涩宁兰、兰成渝、西气东输一线、长吉工程、中亚管道、西气东输二线东段等工程的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以及部分省、部级电视台播出她采写的新闻和编制的电视专题片;同时在《工人日报》、《中国石油报》、《石油管道报》等报刊发表消息、通讯、诗歌、散文、言论等不同题材的文章。
2003年,在西气东输一线报道过程中,她所在的集体“西气东输战地宣传小分队”被全国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
2005年独自编辑完成的电视专题片《白山黑水矗丰碑》获中国石油首届《石油激情》DV电视大赛三等奖。
2008年独自编制的电视散文《你在他乡还好吗》获管道局“红树杯”特等奖。同年此文获报纸征文一等奖。
2008年被中国石油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2009年被管道局评为“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