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国还需法制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转型期,人民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化更加集中反映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线程的复杂社会,每一个线头都连接着平安,每一个平安都牵扯着人民的需求。人民的需求有多样,平安的概念就多丰富,平安中国的法制建设就有多艰巨。
   有句老话说得好,平安是福。大到国家社会,小到邻里家庭,平安至关重要。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牵动着生产结构的变动,财富的急剧增加,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的两极化进程,各种社会矛盾也显露出来,这时候平安的度过转型期对于国家来说是繁荣昌盛,对于家庭来说是万事兴隆。正因此,11月3日召开的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强调,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内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政法综治战线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本次会议主题,充分证明了平安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这也是一年多来为什么这么过高官落马的原因,例如,针对各地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读MBA这些难题,各地政法机关依据中央精神,大力推进公款消费改革。又如,针对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的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相关部门于去年10月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实践证明,遇事“一断于法”,遇险“加固于法”,是解决问题的良药。
     事实上,从化解公款消费吃喝到推进廉政制度改革,从维护食品安全到打击网络犯罪,已是一个涵盖方方面面的综合工程。给人民群众全方位的平安感受,需要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加快创新立体化的社会治理体系。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然而实现平安法治中国这一总体目标,仅仅依靠政府的单打独斗还是远远不足以完成,而需要在政府、社会、以及千家万户中建立起温暖的联系,政府执政为民,社会弘扬正能量:引领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人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脚踏实地,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才能以法制推动平安建设,以平安社会彰显法制中国。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线头的社会,将法治思维融入到平安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才能使平安从“易碎品”转变为“耐用品”,从而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

李汝社,2011.3-2012.4中国企业新闻网品牌频道任副主编;2012.4-2014.9齐鲁政法网 任副主编 ;  嘹望中国网山东频道任副主编; 2014.9-至今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山东频道任运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