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建安报》1983年4月29日  登载文章
(报告文学)
 
  是“被耽误的一代”,但决不是“荒废的一代”!
—— 前面的话
  四月初的北京,春寒料峭。但是,人民大会堂里却荡漾着盎然春意。
—— 红旗,鲜花,雄壮的乐曲,热烈的掌声,人们激奋的面孔……
  摄像机缓缓地摇动,闪光灯频频地闪烁。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授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有一位身材颀长的年轻人怯怯地走上主席台,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高扬文(时任煤炭工业部部长)亲手发给他的劳模证书,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就是煤炭工业部第七十三工程处第二工程队二十九岁的助理工程师兼副队长的朱必毅。
他怎么能不激动呢!从一个只有初中一年文化程度的无知青年,成长为一名助理工程师;从一个只想干活吃饭的青年壮工到全国劳动模范,这其中包含着多少不平常的经历,凝聚着多少艰辛啊!……

一、

 
  孩担时代,他也有过美好的理想。然而,就在他刚刚跨入中学校门的时候,文化教育大革命的风暴中止了他的学业。这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在经过一段短暂的苦闷之后,也跟着狂热的人们,高喊着革命的口号,随着大串连的队伍,去外出散播“革命”的火种了。他参加了县里的文艺宣传队,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里担任了主角——郭建光。他那稚嫩而高亢的嗓音,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在小小的县城里居然小有名气了。走在街上,小孩们跟在后面喊:“郭建光、郭建光。”他陶醉了,觉得生活是那样简单而又美好。
  十六岁那年,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作为八姊妹中老大的朱必毅,不得不为这个十口之家承担一些压力了。他开始到外面干临时工,打米,扛包,背石头……一百八十斤重米袋他扛起来了,崎岖山路上的青石他背下来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他锻炼出了一个强健的体魄。当他把工钱交给母亲,看到母亲喜悦的笑脸时,一种成功的自豪在心里泛起。
  啊,只要有力气,干什么都能挣钱吃饭。他似乎悟出了生活的真谛。
  1970年招工了。朱必毅带着他对社会、对生活特定的认识,带着他那健壮的体格、空白的大脑,还带着他那点盲目自大,跨进了煤炭建筑行业。
  力工活对朱必毅来说,确实不存在什么问题。推起车来他跑得飞快,挖土方他铁锹抡得娴熟。他无忧无虑,他感到满足、自信。他没有更多的渴望和追求。然而,生活却给了他新的启迪,使他怡然自得的生活出现了转折。
一天,技术员在工地上拿着图纸指指划划,在和老师傅商讨着什么。“怎么,盖房子还有图纸?”他好奇地凑过去,想看看图上的房子是什么样。谁知,上面没有高楼大厦,却尽是线条、数字和符号。他眨眨眼,又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摇摇头走开了。
  几天之后,队长让他帮测量员跑尺(拉皮尺)。他象当初分配扮演“郭建光”一样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他对测量仪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工作之暇,他也拉开架式看起来。然而,他又失望了。除了放大镜了的线条,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奥妙之处。晚上,测量员计算结果时,他也在旁边看。一遍、两遍,测量员的头上冒汗了。看来,测量员遇上了难题。测量结果算不出来了,明天的施工怎么办?他也替测量员着急。突然,测量员说:“小朱,能帮我算算这几个数字吗?”
  “我?!不行……”他连连摆着手,脸一下红到了耳根,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尴尬。
  夜里,他失眠了,往日赖以自信的基础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坍塌了,崩溃了。他这时才感到自己的大脑是如此的空虚,知识是如此的贫乏。他开始尝到了没有知识的苦味。但是背着书包上学的时代却永远不会再来了。

二、

  经历了痛苦、彷徨后,他发狠了:我也要掌握知识!他象一个久病初愈,食欲大振的饿汉,饥不择食,什么都看,什么都学。然而在把交白卷视为英雄的年代,要找一本专业知识方面的书,难哪!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书店里买到一本《建筑工人识图教材》,他简直如获至宝。后来他又设法找齐了一套初中课本。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然而在他面前,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循循善诱的老师。他只好靠自己苦读、硬啃了。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要学习,每算完一道习题,每弄懂一个定义都使他感到精疲力竭,有时,竟伏在桌上呼呼地睡着了。他怀念学生时代,他幻想再过一次学生生活,那怕能听老师讲一节课。他没有沉缅于幻想中,他在书山学海中一步一步地爬,一点一点地啃,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虽然很艰苦,却已微微领略到了其中的美妙。他好象已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境界。
  他更加勤奋了。他的变化引来了同伴们惊诧的目光。人们似乎不大理解。“算了,学那些有什么用。”“看他那个劲,是不是还想上大学!”……有善意的劝告,也有无知的嘲讽。他毫不在乎,他只有一个信念:要学点知识。
一九七三年,由于他的学习热情和工作表现,组织推荐他到峰峰煤校参加了十个月的短训。尝到自学艰辛的人,更知课堂时间的宝贵。他把全部身心扑到了学习上。基础差底子薄,课程跟不上。他还是老办法,付出多于别人几倍的心血和艰辛。在煤校学习的一段时间,正值冬季,晚上手脚冻僵了,起来 活动活动;困了,就用凉水清醒清醒。几个月过去了,他的课程跟上了,体重却下降了十三斤。
  短短的学习生活结束以后,他分到工程科当了预算员。这时,朱必毅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专业知识,很快就掌握了预算的工作业务。在流动施工单位,能留在机关,能干上技术工作,这实在是够同伴们羡慕的了。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想得更多,看得更远了,他需要实践。七六年,施工队缺乏技术力量,他毅然决然地主动要求回到第二工程队。象他这样一个既无学历,又无资历的代干,是不好定什么职称的,只是让他协助工程师做些技术工作,权当一个助理技术员吧。好在他并不在乎这些。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好转,祖国吹响了进军四化的号角。一代青年激奋了,全国人民激奋了。小朱的思想又产生了飞跃,他感到自己的进度太慢了,远远跟不上煤炭建设发展的需要。他冷静地检查了自学的历程发觉学的知识不系统,无重点。往往事倍功半,徘徊不前。他重新审定了学习方案,向自己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小朱又开始了新的登攀——高等数学微积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
  他象闯进了一片陌生的山野,时而只见奇峰突兀,云遮雾障,不悟其中真谛;时而又峰回路转,穿云破雾,一片柳暗花明。知识的翅膀把他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他有了驰骋的疆场。他把工地当课堂,白天实践,晚上学习,不断地搏击,向上。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地实践,他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一次宿舍楼的施工中,开挖基础就碰到了复杂的乱石坑地形。其中岩石和土层交错纵横,无法确定地基的板结程度,如按原设计施工,地基将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楼房断裂或倒塌。朱必毅及时将这一情况报告工程师,并利用打桩、插杆等土办法对各种地段一个点,一个点地测试,准确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过周密的考查和计算,他修改了原设计方案,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经工程师和设计部门审批后,同意他提出的方案。解决了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之后,他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大量原始数据和施工中摸索到的经验,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研究,写出一万多字的技术报告,受到上级技术部门以及设计院的肯定和重视 。
  八一年十月,东庞洗煤厂工程正式开工。朱必毅所在队承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就是洗煤厂主厂房工程。
主厂房基础二千多立方米混凝土浇铸的施工,当时定的是木板支模的方案。因为主厂房是一种梯形基础,各种地梁错综复杂,各个阴阳角转接承合,尺寸不一,几何图形多变。为了节约木材,提高经济效益,能不能使用钢模板支模呢?但在这样大型复杂的基础施工中使用钢模板还没有丝毫的经验。
  他查看了现场,翻阅了图纸,认为使用钢模板的技术关键在于模板组装,支撑,转角接茬等几方面。他想,要是根据基础不同的几何形状,用不同型号钢模拼装成不同形状的组合模板,转角接茬处用木模也许能解决技术问题。想到这里,他跃跃欲试了……他的设想得到了领导的支持。
  模板拼装,必须根据地基的不同几何形状、尺寸,选配不同规格的模板。而这些工作必须在支模前计算和选配出来,不允许有一点差错。
  接受任务后,朱必毅没日没夜地干起来,整个主厂房基础的二百多张图纸一张张在他脑子里映现,一张张溶解、消化;上千块各种型号的钢模板在他眼中跳跃,组合,一条条措施在他脑子里产生,一张张拼装草图在他笔下生辉。他甚至闭上眼睛也能想象出那块模板应安在什么地方,那一个转角应留出多大的空隙……。经过实际拼装试验,按照他编制的施工方案,整个主厂房基础工程如期完成。为国家节约二百多立方米木材,质量优良品率达到85%以上。
  几年来,朱必毅先后协助工程师完成和独立完成了大小五十多项工程的施工技术指导工作。他工作上的成绩,学习上的进步,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重视。他出名了,从处、公司、市到省以至全国。各种荣誉和赞扬接踵而至。然而,他没有昏昏然,他的工作和学习更加努力,更加勤奋了。
八二年十月,公司在技术人员中进行了一次技术职称评定考核,数学、力学、结构三门课程,小朱分别以两个一百分,一个九十八分,一举夺魁。
  职称评定委员会根据他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考试成绩,经过评议决定晋升他为助理工程师。
  “被耽误的一代”崛起了!他以对祖国煤炭建设事业的无比热爱,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又红又专的路!
  麻木者沉沦,知耻者后勇,奋进吧!崛起吧!“被耽误的一代”。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位严师,在这里,每个人都必须交出自己的答卷。朱必毅以自己的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这是一份出色的答卷!你呢?年轻的朋友,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