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记者掌握了我们不了解的情况,并对这些情况设问,发言人就会陷入被动,有可能招架不了,说错话。如果发言人知道媒体近期在关注什么,一定要了解与之相关的所有情况。尤其是核心情况、重要环节和数字,因为记者可能已经掌握了,会拿来质问发言人。他们也会挖出以往与此事有关联的事情,作为背景设问,这些情况发言人要全部掌握,了解的情况一定要比记者多,竭泽而渔。
北京市有个部门的领导被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堵在了办公室,他怕说错话,报告了市领导。市领导让我去帮他。我到了他的办公室,采访已经开始了,是关于水污染的内容,我只好站在摄像机后观察。记者显然已经在北京郊区做了大量的调查,才来采访这位领导。记者问:“据我们了解,北京某区未处理的污水每天向河流直排10万立方,你们监管部门知道吗?”这位领导说:“真实情况并不是你了解的这样。”记者问:“真实情况是什么?”这位领导说:“我们需要调查。”记者说:“我们已经调查过了,真实情况就是每天直排污水10万立方。那么一年就是直排污水3 650万立方,对吗?”
这位领导没有回答,在他沉默的时候,我从摄像机寻像器里看到,电视镜头已经将他从中景推到了近景。记者又问:“每年向河流直排3 650万立方的污水,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来负?”这位领导还是没有回答,这时候电视镜头又将他从近景推到了特写,镜头里的领导目光闪烁,额头出汗都看得清清楚楚。不要认为没回答就是什么都没说,镜头语言已经告诉受众你说了什么。也不要认为不说话就是否认,没答案就是默认。显然,如果记者知道的情况比你多,就等于把你逼到了死角。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记者正在关注的情况,否则就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