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推动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 ——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副省长 张群山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主要任务中提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作为西部贫困地区极具代表性的贵州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可以认为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天然检验尺度。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贵州省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是两会期间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贵州省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张群山进行了一次突击式的采访。3月15 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全国人大会议中心贵州代表团驻地。
  张群山身着一件休闲外套,朴实无华的外表,敦厚、沉稳的神情,使来访者顿生亲近和熟稔的感觉,让人丝毫想象不到这竟是一位在国外留学、工作多年的“海归”派。交谈中,更显出其语言的严谨,反应的机智和思维的敏锐。当谈到两会时,张群山兴奋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在谈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贵州经济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特色,加快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时,张群山对贵州工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是显得心中有数、成竹在胸,各个大小项目、各个城市特点、优势都能如数家珍,信手拈来。
  记者(以下简称记): 张省长,你认为今年两会有什么特点?你自己有那些新的感觉和认识?
  张群山(以下简称张): 这次大会,最大的特点我认为是大会的报告,大会的气氛以及整个大会的各项工作都表现出一种求真、务实、亲民的精神,贴近百姓,贴近社会,很亲切,也很振奋人心。
  谈到感受的话,就是温家宝总理提出:“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认真总结经验,完善政策,落实各项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这给我们西部同志,西部人民吃了一个定心丸,更鼓舞了西部人民建设自己家园的信心。从历史上来看,在东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西部人民作出过极大的牺牲和贡献。西部人民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但长久以来,西部人民不管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是很困窘和压抑的。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给西部人民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西部人民有强烈的发展愿望,所以西部人民希望保持西部开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要有松动或减弱。
  记:贵州省既不靠边,也不沿海,如何定位和谋求发展?就贵州区域经济而言,其优势和特点在哪里?
  张: 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使贵州赶上了千年难逢的好机遇。在这个大潮中,贵州要想加快发展,必须根据自己资源的优势,在市场环境当中形成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贵州的煤炭储量,是长江以南储量最大的地区,有250亿的探明储量,被称为“江南煤海”。所以贵州在能源工业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西电东送,贵州算是一个主战场。我们要抓住西电东送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构建贵州省的工业化。这就是构建一个以火电为主,辅助以水电,形成水火互济的上规模,结构合理的能源基地。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区域和地带开发。
  记: 目前,贵州西电东送项目建设情况怎么样?是否已经建成并发挥作用了?
  张: 现在这种态势已经基本形成,而且水火结构比较合理,是一个七分火电,三分水电的比例。在2010年前全省要达到3500万千瓦的规模,与之相配套的煤炭要达到1.5至2亿吨产量。达到这样一个规模和水平,那贵州省就会形成我国南方或整个西部的一个能源强省,整个贵州省的工业体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我觉得这个工业体系是一个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一个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因为这些企业都是结构合理的,优势、强势企业,主要是大煤大电、大企业、强势企业,来构建的这么一个新的工业体系。
  一个产业规模的形成,它必然要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对贵州来说,这些下游产业又跟它的资源结合得很紧。通过以能源工业为基础,带动其它的资源优势,发展其它相关产业,主要的有铝及铝加工、磷化工、煤化工等,延长这些产业链,使其上规模上水平,把其做大做强。这些产业都是尽显贵州独特资源优势的相关产业。把这些产业做大了,做到全国最大,做到世界前几位,这样的规模,这样的水平,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能源工业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出贵州省新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在市场环境中,一个在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这个大背景中,贵州省委、省政府一个明确的思路。只要我们遵循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既定方针,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在今后的几年中,只要没有大的情况或变故,这个目标是应该可以也能够得以实现的。到那时,就可以一甩贵州省千百年来贫穷落后的帽子,走上一个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
  记: 贵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相关产业在贵州的区域分布是怎样的?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张: 贵州的经济区域按其地理区位、资源分布、企业集群来划分,主要有三块:一块是贵州西部的能源工业区域,包括六盘水、毕节及兴义、遵义的部分地区。主要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能源工业板块。另外就是位于贵州中部的黔中经济带,主要包括安顺和贵阳地区。主要思路是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制药、香烟、装备业等,还有一些高科技产业。再就是联结重庆经济放射带的黔北地区,黔北地区主要是发展铝加工业和煤化工工业。这是贵州三个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主要经济区域,其发展带动了区域内外相关行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态势,对于加快贵州经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我这是从工业经济这方面来谈的,其它方面,其它区域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旅游业、白酒业、经济作物种植、农业产业化等。
  记: 我们知道,你曾经在贵州毕节地区任过职,而毕节是胡锦涛总书记当年亲自倡导并主持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听说你到试验区后,十分重视试验区的“试验”任务,提升并推动了试验区工作的发展。那么,你对试验区如何评价?这段时期的工作经历对你以后的工作、学习有什么意义?
  张: 当时以锦涛书记为首的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毕节建立试验区是高瞻远瞩的,具有超前性的战略思路。试验区提出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任务),实际上也是现在西部大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提出的5个统筹、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等,可以说都是和建立毕节试验区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处理好开发与资源、开发与环境、人与资源、人与环境(自然)的关系,解决贫困和人口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这是锦涛书记在十六年前建立试验区时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认识,表现得更加完善、丰富和深刻,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西部人民要求发展的共同愿望。
  在毕节工作是我很重要的一段经历,工作期间,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锦涛书记对于人民贫困、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的思考和忧虑。更加直接、切实地感受到了试验区所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当年在贫困落后地区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更显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些年来,试验区的精神,试验区人民的期望一直在鞭策着我、鼓励着我,使得我对工作唯有殚精竭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坚强的领导下,有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努力工作,有贵州人民的共同奋斗,贵州省将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奋起直追,建设好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富饶的新贵州。
  采访结束后,记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象贵州、象西部这样贫穷落后的地区,虽然其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因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状况,使其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甚至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比,要实现彻底脱贫,全面小康还有更多的难关要过,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西部开发还正未有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