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领导干部发言,心理状态比语言技巧更重要

中国有古训:枪打出头鸟,多说不如多干。我们有很多东西是矛盾的,比如说,我长期以来觉得一个领导干部说的很少,干的很多。慢慢使很多能说会道的人学会很多生存技巧或者说升迁技巧:少说话。但是时代在变化,不管是中办国办,还是国家领导人都在强调沟通能力。

有一个小例子很有意思,2005年,连战来大陆访问,在北大演讲,国内的所有领导干部都觉得连战太能说了,当年我去台湾,做《岩松看台湾》节目,台湾人对连战的评价是,连战就吃亏在这张嘴上,太不会说了,他如果像陈水扁那样会说,“总统”就是他的了。

我就在思考,为什么海峡两岸对连战相同的表现有不同的评价,大陆人认为他是能说会道的,台湾人认为他是木讷的,在竞选的过程中,不会说,就是死路一条,没得谈。一天跑十几站,给自己拜票。我们不是竞选政治,长期以来对这方面的能力要求不高,甚至是反其道行之。

但是时代变了,一个领导干部不会说,不能说,就意味着政策无法到位,工作很难开展,沟通能力不强。语言的能力,在座的各位都有,但是限制他的,首先不是技术,而是心理。我说错了怎么办,尤其是领导会认同我这么说吗,结果往往是欲言又止。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惯例,就是由于你担心一件事情,你要做抉择的时候,保证选择的是最安全的一种。又回到了空话套话八股文,它不好,但是它安全,它不坏。我们中间绝大多数的表达我们都明白它不好,但它不坏,这就是问题所在。但是反过来想,事情可能不是这样的,被提拔的最多的人可能不是大家想的这样。

1.无私为大私

其实,我每天面临的这种压力要比大家要大,我不是领导干部,但我每天要说话,您觉得在中国的电视上每天要说话,而且是评论,不是斗大家乐,您觉得容易吗?我也曾经在左右思考该怎么说,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道德经上的一句话,“因其无私而能成其私”(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我翻译成“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正无私之后,你得到的是最多的,当你消除掉了这些小的顾虑之后,你是最安全的。

有一次跟李长春同志谈到说,领导干部不能有一个负面报道就要按住,影响我的仕途,影响我省的形象,中国这么大,事业这么多,摁了葫芦起了瓢,有问题,媒体报道了,解决它就行了。李长春借了话说,对啊。接着说了一句特别有李长春特色:“我在广东的时候,你们焦点访谈没少报我们广东啊,我什么时候找过你们,我不也被提拔了吗。”

我是很佩服上海大火时候俞正声书记的对应方式的,当时上海的报纸是整版整版的报道,这在很多地方是很少见的,很多地方叫灯下黑,出完事之后,这个地方的媒体都没有报道,然后全国都报道了,但是上海不是,可是结果呢,提拔了。

有个小小说,我觉得写的挺好,可以共勉,因为它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年轻人,是这个局的后备干部的重要候选人,终于有一天,要提拔一个副局长,他是最有希望的,因为给了他各种暗示,关键是这个局长特别喜欢他。每天早上碰见他,都会笑着点头问,今天什么工作安排等等。结果今天,党委要投票了,他应该是不出太大意外。又碰见局长,结果发现局长铁青着脸,一句话都没说,就冲他点了一下头,这哥们心理就开始活动了,什么情况,常年局长碰见我都点头微笑,今天一句话没说,我可能危险了,昨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就乱了,就开始公关了,找其他几个副局长商量对策了,结果东窗事发,真被干掉了,局长这个恨啊,这个小张啊,本来这位置就是你的,你为什么干这么龌龊的事,小张就说都来源于你那天早上铁青着脸一句话不说啊。其实局长当天早上牙疼,在车上秘书给了他一片含着的药,一直含着,你想想那表情能好吗。

这个小说,我认为才是真正的官场小说。中国的情况就说:科长在琢磨处长,处长在琢磨厅长,厅长在琢磨部长,部长在琢磨总理,总理整天在向老百姓想什么呢。总理琢磨老百姓是对的,但是下级向上级琢磨,您告诉我跟下注有什么区别。我在中央电视台,到现在23年,除了两次因公务被台长叫到办公室,到现在为止,我一次也没有去过台长办公室,我也曾经琢磨这样做行吗。结果前几年看到我们杨伟光台长写的一本回忆录,其中一段看得我热泪盈眶,他说:我当台长期间,最讨厌的就是有事没事来我办公室的人,正常有事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就是要到我这儿来猜测公关什么的,我又费时间又费茶,又不好撵人,我永远尊重那些永远不做这些却踏踏实实在岗位上做好自己工作的人。我真是热泪盈眶,我从没去过杨台的办公室。

因此,您能觉得下注揣测的赢面比按规律办事,这件事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更大吗?这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观察的我们的官场上的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而且我看到的是,用的心思越多越麻烦。

道德经里有句话叫“出生入死”,中国人把出生入死给弄糟了,它的原意是,人自打一出生开始就奔死亡而去。我不会琢磨说给老领导听,说给老百姓听,这条新闻放在这里,我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结果新闻1+1这种最危险的节目开播到现在都八年了,我不还在这儿吗。经常有谣言说白岩松又辞职了,又这个又那个了,我不还在这儿吗。因此,我觉得心理是最重要的,过了心理关,大家的说话的能力素养没问题。

2.解决心理关的技术性因素

当然解决心理关还有技术性的因素,比如①万事开头难,千万不要把最困难的问题放在开头讲。开始的问题可以相对简单,因为随着人们的心理慢慢好起来,回答会变得更流利,不要把自己逼到一个难题的绝路上。

另外,②千万不要用背的方式去准备提问,而是要准备大方向和几个关键词。这样的话你不会有大错误,小错误那不叫错误,但是你要背,一句话忘了,立即卡壳,而且人在背的时候经常说错话都不清楚,我为什么从来不用提示器,因为这种东西太害人了。提示器你盯着他的时候,你不是思维状态,你是技术状态,那提示器突然一黑,你根本不知道刚才上句话说的是什么。

90年我实习的时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结果当时我们的播音员在那念的时候,说:昨天,伊拉克截断科威特两条输卵管道。播音员出来打死不承认说不可能,稿子放在这儿呢,绝对不可能错,听录音,一听,截断两条输卵管道。当人被技术束缚住的时候,是更危险的,所以我做这么多年直播从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从不去背,而是确立大方向和关键词。这都是解决心理的技术性因素。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说,③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普通话很重要,朱总理的普通话也不是很好啊,但我认为他是做新闻发布会最牛的,因为他的语言能力很强,语言能力真不在普通话标不标准,音质什么的。首先,内容为王,接下来是态度,再然后是节奏,语言的控制最重要的是节奏。

比如说今天这样一个横向铺开的场合,作为主讲人就比较麻烦,但是我绝对不会盯着一个地方讲,我的脑袋跟拨浪鼓似的来回去转,这是国际惯例要求,你在演讲或者讲课的时候,你必须拥有的身体语言,为什么?换个角度来讲,他也是对课堂和场面的一种控制力,同时是一种尊重,你会觉得跟每一个听众都有眼神的交流。美国选总统,总统必须经过这方面的的训练,他绝对不会盯着一个地方,这不符合交流的特质。

本文源自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奉贤做的“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