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平:不说假话空话,少说“正确的废话”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期:2017年5月6日

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发生,引起举国关注。在事发后举行的发布会上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陷入了舆论漩涡,从而也引发了一场新闻制度和信息公开的讨论。如今面对当年往事,已经退休的王勇平很是坦然。这几年一直忙于给全国各地新闻发言人做培训的他,更是多次现身说法,以自身取材,希望后起之秀能成为优秀发言人。在总结如何召开一场成功的发布会时,王勇平一口气说完了以下这句话,即“在合适的时候,定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态度,说合适的话”。

最难问题:“国人外国人赔偿标准有别?”

在“温州动车事件”新闻发布会上,关于记者提出“中国人死伤和外国人死伤是不是一个赔偿标准”的问题,对王勇平来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而这一难题最终迎刃而解,王勇平当时的回答,某种程度上提前推进了赔偿标准的改变。

中国在针对本国公民和外国人死伤赔偿标准上确实曾有过差别,如今这一标准已经统一。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当时在发布会现场的王勇平处境可谓两难:如果说“不一样”,可能当时就下不了台;如果说“一样”,并没有得到上级授权,属于信口开河,同样要被问责。

王勇平选择倾听内心,对现场媒体说,“中国人的生命和外国人一样,同样是珍贵的。”

王勇平当时掌握到的情况是,政府已在考虑修改赔偿标准,只是这个政策的落实最终提前了。此后,再遇到事故赔偿的问题两者标准就统一了。

把握主动:“后发制人”未必能奏效

“请大家记住一组数字,52448。”

去年8月,国办专门发文,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时隔三个月后,国办再次发文下达了刚性时间。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

对于这三个要点,王勇平用5个数字代替,方便“新人们”烂熟于心。

王勇平说,如果不能一下子掌握所有信息量,没关系,可以多次召开发布会,一次次传递出社会关注的信息需求,这样就能把握舆论主动权,使得谣言能得到迅速澄清,才不至于陷入舆论围剿,让工作处于被动。

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新闻发言人在掌握真实情况以后,越快越主动发布消息,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越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有些人会有种心理叫‘后发制人’,想等把事情搞清楚再发声,这未必能奏效,即便出现反转,也会增加成本。”王勇平说。

应急发布:一把手要尽早出面尽快出声

对于突发事件,王勇平建议,一把手要及时发布消息,平息舆论,表达立场,尽早出面,尽快出声。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对待群众的诉求,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权威解释和引导。如果事态紧急,实在脱不了身,不能亲自会见记者,也要让媒体知道,事发后第一时间一把手身在何处。

“有时态度可能比真相更重要。”王勇平说,你的态度可以决定你当时的处境,以及未来舆论的走向。发布会是发布新闻信息的,这当中媒体乃至全社会也都在看发布者的态度。

同时,适时发挥第三方作用,因为第三方与突发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第三方的声音有时更具权威性,在专业方面甚至比领导说得更清楚,说出来的话能更让人信服。“第三方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化解危机的效果越好。”王勇平说。

表达艺术:发言人要讲人性讲情感

对于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不说假话空话,少说“正确的废话”;未经核实的信息不要发布出去,每一句话都要货真价实;准备好口径、经典金句,容易被记者拿来做标题,成为整场舆论的新闻“眼”。

王勇平认为,现在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该做到授权有保证。对发言人的支持要到位,要给他提供权威口径。另外,对发言人的保护要到位,发言人不是“神仙”,不可能把每一句话都说对。如果遇到问题,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不能放弃责任,不能静默无语,以免造成更大舆论危机。

此外,新闻发言人要说巧话,讲究表达艺术。

“我们的语言风格实际上是作风的一部分。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也反映出发布者的内心世界。”王勇平建议,发言人在突发事件中不要说横话,发言的过程中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反映的是一种情感,因此一定要讲人性讲情感。

新闻发言人其实也算是新闻当事人,对待媒体的过程要经过全社会的检查,经过时间检验。“我们说得是不是合适,完全在于自身机制,在于我们发自内心的情感。”王勇平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号:政法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