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历史

  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那年紧张的中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讲话中透露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建议双方磋商,以改善中苏关系。在注意到勃列日涅夫讲话所传递的信息后,邓小平马上打电话,指示外交部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当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于是,3月26日,钱其琛就在外交部主楼门厅,向七八十位中外记者举行了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大家就站在我周围。作为外交部首位新闻发言人,我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钱其琛回忆说。
  
  新闻发布制度建设
  把新闻发布真正作为一项制度进行建设,则始于2003年。那一年,中国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各部门、各省区市政府三个层次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新闻发布要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样发生在这一年的“非典”疫情,使这一制度的建设速度加快。2003年从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
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十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6年的初步推进期,2007年到2011年的制度化建设及快速推进期,2012、2013两年是制度反思和深入探索期。经过10年努力,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
      
      发展大事记
1983年3月,中国刚开始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时候,一周只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但不接受提问。
从1983年9月份开始,记者每个月有一次提问的机会。
到了1988年才可开始允许记者在每次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1995年开始实行和现在一样的每周两次例行新闻发布会。
1997年开始有了同声传译,可以用英语来提问,但是发言人是用汉语回答的。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 发言人政治路径
一般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任首席发言人,副司长任副发言人。成为发言人然后再高升,这是中国外交部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升职之路。
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始祖钱其琛,后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然后又升任为国家副总理。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李肇星,先是任中国驻美大使,然后又任外交部部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语言犀利而闻名的发言人吴建民,先是任中国驻法大使,后任中国外交学院的院长。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 社会作用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满足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指的是民众享有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获取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成为现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新闻发言人可以协调政府机构想要在相对保密的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间的冲突。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剂,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舆论。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促进政府形象建设
政府形象是公众进行评价的,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是根据公众的赞赏度来衡量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综合体现;是对政府共同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正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实践,它本身就体现了政府的开放形象。政府的开放程度影响到公众对于政府的廉洁、勤政、效能等程度的具体评价。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政府对于民众的信任,新闻发言人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形象,由于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政府对某一事件发表的看法、言论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所以在公众的心目中,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往往就是政府的形象。【互动百科】
  在中国,人们比较熟悉的如外交部、每年“两会”的新闻发言人等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过后,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从社会团体到群众组织都纷纷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据考证,早在民国初,中国就出现了记者招待会。上海《申报》1912年5月24日报道:国务院于前陆军贵胄学堂内特设新闻记者招待所。18日下午2时特邀在京新闻记者在国务院开第一次谈话会,唐总理及各国务员均出席,新闻记者共到20余人。首由唐总理宣言,每日下午2时派秘书2人于招待所接待,遇有可以发表之文件,即交新闻记者带回,诸君遇有质问之事,亦随时可以质问等云。”唐总理指当时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新中国成立前,在国民党统治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就普遍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形式发布新闻。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期间,周恩来同志就经常亲自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共中央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中共对和谈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16日,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社论《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就是反驳蒋介石发言人8月15日在重庆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因经常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党中央考虑到梅益同志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而且能言善辩,就决定让他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新闻发言人,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梅益随中共代表团回到延安时,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说:“呵!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回来了!”可见当时国共双方对于新闻发言人的使用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少运用新闻发言人形式来发布新闻。这期间只举行过少数几次记者招待会,比较有影响的有:1965年9月29日,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驳斥美苏超级大国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有300多名中外记者进行了采访。
  1980年9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就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决定成立特别监察厅和特别法庭检察审判郑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的问题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当时轰动一时。
同年,中国政府还召开了另外一次重要的新闻发布会,这就是向国内外公众发布关于“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翻沉事故调查和处理结果。这次新闻发布会,是中国首次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发布。这一时期还曾就其它一些重大事件举办记者招待会。但严格地说,新闻发言人并没有形成制度。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1983年3月1日,新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被正式任命为第一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并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从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