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召选煤厂扭亏为盈纪实

 

原标题:准格尔召选煤厂扭亏为盈纪实

              从亏损6000万到盈利6000万
               
  准格尔召选煤厂是随着准格尔召发运站一起开工的,在公司这个最为现代化的发运站,配套的选煤厂如火如荼地建了起来,但最初的运营并没有振奋人心,2010年开始试运营,在2011年正式生产期间,年后算账竟亏损6000多万。时隔2年,回头再看这个地方,曾经亏损严重的选煤厂热火朝天抓生产,2013年创造效益6000多万。亏损6000万到盈利6000万,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从一次技改说起。

  从亏损6000万到盈利6000万
  准格尔召选煤厂08年开始动工筹建,11年正式生产运营。运行之初,由于煤矿坑口块煤单独地销,选煤厂入洗原煤块末比例失衡,末原煤含量较设计高出19%,出现主洗系统不能满负荷生产,煤泥水系统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双瓶颈局面,另由于设备折旧和其他额外费用,选煤厂2011年亏损6000多万元。

  梁占荣是选煤厂的厂长,面对如此亏损局面,他身上的压力和重担比谁都大,“选煤厂建厂之初就和公司其他选煤厂不太一样,准格尔召选煤厂是效益型选煤厂,是要创造效益盈利的,如果一直亏损,这个厂子很有可能就被撤掉了,这种亏损的局面是必须要扭转过来的。”梁占荣说。作为选煤厂负责人,他和他的同事们对惨淡的经营极度不满意,并下定决心要通过一系列技改来扭转局面。
  早在2012年,他们就开始着手改造。从动力煤选煤厂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煤泥入手,既要降低入洗原煤中的煤泥量,提高精煤产率,又要使成品各项指标符合市场要求,还要控制技改成本,实现挖潜降耗、降本增效。

  在原煤分选以前,需要通过原煤准备分级筛分级处理,这是原煤入洗前控制煤泥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梁占荣他们就是要在这个准备分级筛的筛子上做文章。原来的筛板设计采用13mm冲孔筛板,在原煤水分高时存在分级效果差、堵筛板、煤泥水系统处理困难、精煤产率低等严重影响生产的问题,梁占荣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反复的技术研发理论论证和工厂生产实践检验,改变以前单一的筛板尺寸,将13mm的冲孔筛板改造为6mm、13mm双点浮动高性能弹性杆筛板,创国内先例,成功解决了细粒级物料干法分级难题,将以前单一的产品分级为三种产品,6mm以下部分原煤不再进入洗选环节,而是与热值高的洗精煤混合销售,不仅降低了入洗原煤的煤泥含量,还在保证精煤质量的同时增加了精煤产率。

  这项突破性技改有个拗口的名字,叫原煤准备系统细粒级难分离研发改造,看似简单的改造却从源头上扭转了准格尔召选煤厂亏损局面,也因为这样重大的贡献,这项改造在集团公司2013年职工技术成果创新表彰会上获得三等奖。不仅如此,此项技改更是打破国内设计标准,为重新设计分级筛筛板提供一个可靠的经验借鉴。

  经过改造,煤泥产率由最初的14.83%降低到8.15%,系统小时处理量由原来的1200t/h提高至1800t/h,按照年入洗600万吨计算,减少外排煤泥30.60万吨,节省外排煤泥费用249.91万元,节省处理煤泥水药剂消耗费92.46万元,节省电费1060.26万元。不仅如此,因为煤泥量减少,精煤产率显著提高,按照年入洗600万吨计算,可多产出精煤66.12万吨,创造效益6528万元。

  经济效益可以量化,但技改背后的隐形效益却无法估量。以前的冲孔筛板因为堵塞,平均每运行2个小时就得停下来清理,四五个人的劳动力成本和20多分钟的时间成本没有计算过,但单此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儿就让人头疼。

  就这一项改造,选煤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选煤厂亏损6000万元,2012年创造效益1700万元,2013年创造效益6034万元。

亏损的局面扭转之后,选煤厂开始“挑剔”起来,依据市场变化,按照以质论价原则,什么样的煤洗出来能挣钱,什么样的煤不适合洗,在原煤调入之前,他们都要算一笔帐,先算账后调煤,随着市场变化,选煤厂创造效益的重要性已逐渐凸显出来。

探寻技改背后的故事
三次尝试两次失败 突破难题坚持技改

    在准格尔召选煤厂筛分车间,4台大型原煤准备分级筛正在紧张地作业,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完全吞没了人的说话声,尽管如此,梁占荣还是努力大声讲述着他们对这4个庞然大物的改造。
通过对口形的猜测和对手势的理解,梁占荣和记者的交流努力进行着。在改造后的分级筛下,他打开-6mm漏斗处的小窗口,细粒的原煤像雨丝一样极速下落,他伸手去接了一把给记者看,细小的煤粒并不显眼,摸起来更像湿润的泥土。

    说起各项技术改造,生活中不善于表达的梁占荣却能滔滔不绝,小发明小创造是他的兴趣所在,尤其是一些创造了大效益的改造更给他带来了成就与满足。原煤准备系统细粒级难分离研发改造就是其中一项。

    这项使准格尔召选煤厂的经济效益实现质的飞跃的改造倾注了梁占荣以及他的团队不少心血。
选煤厂最初运营的时候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梁占荣在准格尔召选煤厂筹建期间,就全面参与工程设计、图纸审查、施工现场管理、设备选型到货验收、设备安装、工艺系统调试等工作。他看着选煤厂一步步建起来,选煤厂不如意的运行状况让他焦虑难耐。“领导把责任交给我们,我们就当成自己的家,必须把这个事情做好,如果说我们做得亏损了,效益不好了,那就直接影响到我们后面一切的进程,重点是这个洗煤厂后续的运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责任肩负起来,时时刻刻都在想这个问题。”梁占荣说。扭亏为盈成为他们要坚决啃下的硬骨头。


两次失败,技术难题最终突破
    在选煤厂生产运营过程中,通过认真分析、详细测算他们找到选煤厂效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从入洗源头考虑,减小原煤煤泥含量入手,把一些细煤泥提前分离出去,把洗选系统原有的设计能力释放出来。按照这个思路,技改一步步向既定目标推进。

   “技术难点也是重点就是6mm分级,这个从咱们国内乃至国外也没有一个完整地推广出去的成型技术,筛分的问题靠普通的冲孔筛板、编织网筛板、橡胶筛板都解决不了,大部分筛到13mm,这是最佳状态,包括我们国内设计也是这个分界点,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作为这项技术改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梁占荣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心里头有一定的把握,但冒着不影响生产、保障利用原有设备改造的巨大风险,重重压力。“一台筛子150多万元,如果改造失败重新换筛子,4台筛子就得650多万元,这是个巨大的损失,而且还耽误生产。”梁占荣说。为了降低损失和风险,他主动和厂家协商,说服厂家支持他的技改,这也是对厂家设备的升级应用,用合作的方式共担风险,设备上出现的问题后果由厂家承担。与厂家的这种合作关系减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厂家的设计人员也和他们一起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造中来。

    从正常的13mm分级要降到6mm,进行分级以后,把6mm以下的细煤泥分离出去一部分,不进行洗选,减少系统煤泥含量,释放系统处理能力,提高精煤产率,这样既能保证产品质量,又能提高产品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梁占荣他们集中精力反复对6mm分级筛板进行研究,因为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他们将原来13mm的冲孔筛板改成弹性杆筛板,这样的改造解决了一些问题,“以前咱们13mm冲孔筛板在原煤水分不高的时候也容易堵塞,改完之后,堵塞的现象有很大的下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6mm分级,我们最初考虑用琴弦筛,但琴弦筛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质量保证不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筛板就坏了,等于说是失败了。”梁占荣说。

    第一次尝试的失败浇灭了很多人的热情,“大家感到很失望,干得很累,尤其现场改造一试一拆一装以后,虽然我们在工厂里已经通过了实验,但是现场的工作环境和强度与实验有很大区别,现场试验跟在工厂里的有很大的出入,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干的过程中也感到累,但是我们的技术探讨还是一点也不放松,感觉到一定能够成功。”没有哪一项改革是一帆风顺的,但当改革的决心已定,任何一种行动都是向目标迈进。“一个问题感到结局不可靠,我们就提前预备其它方案,不是说试这个方案的阶段其它方案就不想了,同时还考虑下个阶段更好的方案有没有。”梁占荣说。

    对症下药,从第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第二次尝试他们重点考虑筛板的抗砸、耐用性,采用双层筛板,上层用13mm的弹性杆筛板,下层用6mm的琴弦筛板,改完之后,效果比以前稍有改善。筛板的寿命长了,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两个筛板上下层距离小,筛板堵塞之后不容易清理,取掉上层筛板进行清理,耗时长,功效低,影响生产时间长,效果还是不理想,意味着这次尝试也失败了。

    参与到这项技改中的杨艳超告诉记者,连续的失败对他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个打击,一开始他们觉得这样的改法就不可能,失败让他们更加浮躁,更加灰心。“梁厂长的决心还是没有动摇,他不怎么善于表达,但是用他的实际行动,带着我们一步一步去攻坚克难,在我映像中很深刻,经常见到他不是下现场,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就是查相关的资料,或者是联系设计院,联系设备的厂家,去咨询探讨问题,去沟通了解国内外最先进的一些技术。”杨艳超说。

    在很多人的灰心失望中,梁占荣顶着压力进行他的第三次尝试。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在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第三次尝试单层筛板成功实现三种粒级产品分离,他创造的双点浮动高性能弹性杆筛板更是创国内先例,成功解决了细粒级物料分级难题。
从着手改造到最终成功,接近一年多的时间,设备更加得力,技术更加纯熟,再加上管理的不断完善,准格尔召选煤厂扭亏为盈。


成功背后,技改成为惯性思维
    狄更斯说过,成功好比一张梯子,机会是梯子两侧的长柱,能力是插在两个长柱之间的横木。只有长柱没有横木,梯子没有用处。这项技术改造的成功,和梁占荣他们的个人努力密不可分。
梁占荣来伊泰之前在神华神东洗选中心任生产技术部副经理,那时候他就是个岗位能手,多次获得神东公司的科技创新奖,也是连续多年的先进生产工作者。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伊泰,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从准格尔召选煤厂最初筹建他就参与进来。
 
   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他鼓励科技创新,自己也在不断地探索创新。针对选煤厂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影响制约生产的环节,及时提出技改目标、方案进行探讨,从投产以来,尤其是2012年后,全员参与的技改大大小小有20多项,其中上报公司十几项,公司内部创新项目评审选煤厂三项获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三等奖。梁占荣组织参与的絮凝剂改造和原煤准备分级筛改造分别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和三等奖。

   “全员参与,大家共同出谋划策,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各自有各自的建议,一起坐下来讨论,讨论完如果大家觉得可行,就可以实施一下,不影响生产,费用也不是很大,用些材料改一下,百分之七八十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从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是有很大的收获。”梁占荣说,准格尔召选煤厂逐渐形成一种氛围,不合适不顺手制约生产影响效益的就要改一改,这样的氛围激励很多人参与了进来。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杨艳超在这种氛围中很快地成长起来,“作为一个年轻人,梁厂长对我们一直强调,年轻人要有想法,不要怕犯错误,要勇于去承担一些事情,要勇于去做一些事情。”获得公司创新成果一等奖的絮凝剂改造他也参与其中,这对于他是个极大的成绩和激励。
   
    今年,集团公司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制定了合理的科技管理制度,充分鼓励集团公司各个岗位人员创新创效,并大胆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公司这样的大举措也在基层激起很大反响。“今年有了对科技创新奖励这个政策以后,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在现场大家经常提出一些想法,对我们以后的技术改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包括我们在完成一个项目时,涉及到相关人员能参加的尽量都参加,大家都做出了贡献,重在参与,鼓励大家的积极性,这样做起来我们工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快,大家的心往一处想。”梁占荣说,他们充分利用公司的政策导向,鼓励更多的人参与技改,改进生产,创造效益。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梁占荣告诉记者,原煤分级筛的改造解决了入洗原煤煤泥量大的问题,但却给末精煤采样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把对采样机的改造列入了今年的技改计划,“只要发现问题,并且能改,那我们就改。”梁占荣说。


作者简介

邱智敏,2009年从内蒙古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内蒙古伊泰集团总经理办公室新闻中心工作,主要负责《伊泰集团》报的编辑出版。在工作期间,应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将集团报全面改版升级,《伊泰集团》报多次在全国企业报纸评选中名列前茅。作为《伊泰集团》报的主笔记者,通过不断历练,自身文字功底不断夯实,并在实践中表现良好。希望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和更多的人交流学习,发现自身不足,学习优秀经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