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东铁路一起站岗

 

原题:走基层到桥检工区:

         为准东铁路一起站岗
                  
  5月13日早上7点,记者跟随准东铁路运输部工务段桥检工区的6个工作人员驱车出发开始这一天的工作。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到准东上行线尔加麻沟特大桥检测桥梁挠度、振幅及测量石渣厚度、裂缝等。

  尔加麻沟特大桥地处偏僻的山区,前往探路的车辆找到一条最佳路线,但还是没有直接到达目的地,道路崎岖,车辆被迫中途停下,桥检工区工作人员背上工作生活所需穿过河槽,爬过土山,步行半个多钟头后到达工作地点。在桥检工区工长任文权简单的地安排部署后,大家分头行动,迅速投入工作中。

  桥检工区去年12月份刚刚成立,4个正式工,3个劳务工,7个人负责检测准东铁路118座、967孔桥。随着准东铁路列车提速、万吨列车的开通运营,很多桥梁存在隐形病害,桥检工区的重要任务就是查找病害、排除隐患,为车辆安全通行保驾护航。

  由于桥梁多处山谷沟渠,如果桥梁出现问题,列车有可能撞击栏杆坠入桥下,后果不堪设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经常和野外亲密接触。沙圪堵北站附近的尔加麻沟特大桥环境还不算艰苦,7个人集体行动,天亮出行,中午如果有车通过一部分人回最近的站点吃饭顺便给另一部分人带饭,日落收工,晚上对白天监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日复一日。他们来尔加麻沟特大桥已经有几天了,仪器一次只能监测到7孔桥,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至少要收集到30辆车通过时的数据,测完大桥的37个孔还需要几天时间。

  入春不久的鄂尔多斯最让人头疼的还是风沙,尤其在野外,没有遮挡就更加肆无忌惮,风吹日晒再加上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这几个年轻人有过放弃的念头,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习惯就好”。作为这7个人的领头人,任文权尽可能多地替“兄弟们”着想,除了35岁的大哥,就数他最大了,不仅在生活中多照顾彼此,工作上自己能干的活儿就挑起担子,他是工长,但是很多活儿都要抢在大家前头去干,“大家一块干活儿快乐,如果活儿让他们干,我感觉心里不舒服,我想起一个带头作用,这样大家会在工作中更积极。”任文权说。

  桥检工区7个年轻人最大的35岁最小的20出头,但大家没有太多的隔阂,“工作上很严肃很认真,私底下很活泼很调皮”,桥检工区班长高春跃这样形容这个团队。因为整天要和数据打交道,严谨认真是他们必备的素质也是工作的要求,“每个人对桥检工作特别特别认真,特别特别负责。”任文权说,因为他们的桥检技术还不算成熟,工作量又很大,大家一般都集体行动,每个人都能克服自身困难参与到集体当中。“出来的时间最难熬的是中午,干了一上午活儿就感觉特别累,如果有车通过中午也得守在现场,得不到好的休息,现场基本没有庇荫场所,去年夏天高利刚中暑发烧,但他没有说,他觉得他可以坚持,第二天正好下雨,他说他冷,就已经不能干活儿了。”每个人的付出让这个小团队紧紧地拧成一股绳,桥检的重要性——为桥梁的维护保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也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所以当问到为什么工作这么苦还要坚持时,他们的答案如出一辙——因为喜欢,因为有价值。桥检工区成立以来,发现桥梁隐患,他们拿照相机把直观的隐患拍回去,连同分析数据一并传回去以便对症下药排除隐患,保证列车安全。

  任文权说,他们要继续学习彻底掌握桥检技术,做让领导放心的团队。这是他们个人的目标也是团队的目标。有热情,有团队战斗力,这种向上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每当列车通过时心里想的是这趟车数据会不会超限,每次都有担心,责任这跟神经一直都要紧绷。”任文权说,他的女儿刚会叫爸爸,他想女儿,但是回不去,“回去了不放心,不是不放心这个团队干这个工作,但总觉得自己在场会更安心一些,为准东铁路一起站岗吧。”

  每一次列车要通过时,任文权都要早早地招呼他在桥上的同伴们注意安全。他们紧贴防护栏,列车在距离他们一米多的轨道上呼啸而过,五六十米高的大桥震颤明显,几分钟后,他们又分散到大桥上,偶尔的叮叮当当声点缀着列车过后的宁静。


作者简介

邱智敏,2009年从内蒙古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内蒙古伊泰集团总经理办公室新闻中心工作,主要负责《伊泰集团》报的编辑出版。在工作期间,应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将集团报全面改版升级,《伊泰集团》报多次在全国企业报纸评选中名列前茅。作为《伊泰集团》报的主笔记者,通过不断历练,自身文字功底不断夯实,并在实践中表现良好。希望通过这次评选活动,和更多的人交流学习,发现自身不足,学习优秀经验,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