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走向大海 ——探寻伊泰港口之路

    站在渤海之滨,看着波澜壮阔的海面,会感慨自然的力量;站在港口码头,看着车水马龙,会惊叹人类的力量。置身煤场,看着似山的伊泰煤堆,会感动伊泰的力量。从秦皇岛港开始,到达京唐港,再到曹妃甸港,一路走来一路疑问,伊泰煤是什么时候开始、如何开始从内陆途径港口,走向沿海走向神州大地?探寻伊泰的港口之路,我们从疑问开始。
发轫:秦皇岛港
百年大港天地广
    1898年,在维新变革的晚清时代,秦皇岛被晚清政府辟为商埠,主运开滦煤炭。秦皇岛港由此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在风雨兼程中走过百年,历练成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
    秦皇岛港地处渤海之滨,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扼东北、华北咽喉,港口集不冻、不淤、水深、浪小等优点于一体,是一个天然良港。在优良的先决条件下,秦皇岛港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不断发展。
   1898年开港不久,秦皇岛港即成为开滦煤矿的主要出海口。1960年8月,秦皇岛港自己建设的八、九号码头竣工投产,这是港口解放后建设的第一座煤炭码头。1983年7月,与京秦铁路相配套的秦皇岛港煤码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形成了晋煤外运、北煤南运的一条水上大通道。1985年,建成了年吞吐量为2000万吨的煤二期码头。1989年,又建成了年吞吐量为3000万吨的煤三期码头,使秦港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中转码头,1997年,年吞吐量3000万吨的煤四期码头建成投产。与此同时,国家先后投资60多亿元,建成了秦皇岛至“煤都”大同的运煤铁路专线。这样,就形成了以秦皇岛港为枢纽和龙头的我国北煤南运系统工程。2006年4月,设计能力达5000万吨的煤五期工程顺利投产,该码头工艺流程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堪称世界一流,煤五期码头投产使秦皇岛港煤炭运输能力达到1.93亿吨。
    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推进,秦皇岛港的吞吐量也逐年递增。2006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迈上2亿吨台阶;2007年,全港吞吐量实现2.45亿吨,并一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2亿吨煤炭输出港;2011年完成吞吐量2.79亿吨,创造了港口生产运输的最高纪录。
    目前,秦皇岛港口有生产泊位47个,最大可接卸15万吨级船舶,设计年通过能力2.23亿吨。其中煤炭专业泊位21个,设计年通过能力1.93亿吨。同时配备世界最大的港口煤炭专用堆场,最大堆存量为1027万吨。
    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和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秦皇岛港担负着我国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在前行中,秦皇岛港创造了历史、贡献了力量。国家领导人在视察秦皇岛时,对港口的作用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李鹏将其比喻为“国民经济的一颗重要棋子”,温家宝则称其为“国家经济的晴雨表”。
    5月31日,记者首次踏上秦皇岛港,脚踩码头的边缘,亲自领略百年大港的魅力,触及祖国煤炭中转的枢纽。
    视线范围内或停或行的船只让观者不禁想问,百年来,秦皇岛迎来送往的船舶会有多少?风扑面而来,夹带着咸咸的味道。站在秦皇岛港的码头,目及之处海天浑然一体,无边无垠的视觉享受冲击着瞭望者的心理,犹如脚底下的海浪拍打码头一般。看着眼前的风景,天广地阔的慨叹油然而发,因为它的广阔,也因为它的历史。所以,伊泰的选择不仅是市场拓展的需要,更是空间时间上的必然。

百年大港迎来新客人
    1990年,当秦皇岛港站在新的百年征程起点之时,迎来了一位新的客人——内蒙古伊泰集团,从此双方开始并肩同行,如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面对过往,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回望,因为,这里是伊泰港口梦想起飞的地方。
    1990年新年伊始,为延伸业务链以满足煤炭出口业务的需求,当时的伊煤公司派出业务人员到秦皇岛港开展业务。作为改革开放后较早从事煤炭下水销售的企业,集团公司的港口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经历了跌宕起伏。
    集团公司是内蒙古最早进入秦皇岛港开展煤炭经营销售的地方煤炭企业。发展初期,受铁路运力总体不足的影响,煤炭经秦皇岛港中转销量难以大幅度增长,到1996年才突破十万吨,伊泰的秦皇岛港下水煤在艰难地探索中缓慢前行。
    1997年3月,公司与秦皇岛港签订单堆协议,解决了“乌兰”煤的单堆问题。同年9月,公司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购买自备车上线运行,自备车达1871节。两项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煤炭运量,还加快了自备专列车皮周转,提高了合同兑现率,稳定了煤质指标。集团公司的煤炭运量稳步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时间来到2006年,公司在秦皇岛港的发运量达到质的飞跃突破千万吨,达到11862578吨,一跃进入秦皇岛港大用户之列,与中煤、神华、同煤并成为秦皇岛港的“四大主力”供货企业,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现在。
    2007年,中转量约1200万吨;2009年,中转量约1800万吨;2010年,中转量突破1900万吨;2012年,中转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
    20年的时间,伊泰在秦皇岛港的发展空间逐渐增大。目前,拥有18块煤堆场地,可存放煤炭约60万—70万吨。
    20年的时间,伊泰煤在秦皇岛港的中转量超过了1亿吨。而这个数字会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变大。
    2012年,中国煤炭结束了十年的发展黄金期,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冬天,随之,“抱团取暖”成为业界的共识。
    2012年10月16日,集团公司总经理张东海与到访的秦皇岛港公司总经理何善琦进行了会谈,双方都对过往的合作表示肯定,而未来也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持续互惠共赢。
    广阔悠久的秦皇岛港依旧矗立,伊泰专列依旧飞驰而来,伊泰船舶依旧满载而去。


拓路:京唐港
后起新秀京唐大港
    20多年前的唐山有海无港,打开海上通道,用蓝色思维改写黑色煤都历史,已是几代人的梦想。京唐港的开工建设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一颗海港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京唐港地处渤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北京战略的重要海北岸,位于环带,是大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确定的沿海重要港口,是承担“北煤南运”七大港口之一。由于陆域广阔、水深岸陡、港池航道全年不冻、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等优点,京唐港成为适合建成运输、仓储、加工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港口,这也是它的发展蓝图。
    在京唐港的发展历史中,有这样几个时间应该值得铭记:1989年8月10日,正式动工兴建;1991年8月28日,首航成功;1992年7月18日,国内通航;1993年7月17日,由唐山港更名为京唐港。
    每天一个小变化,一年一个大变化,京唐港保持着快速的发展步伐,而这与其自身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了解,京唐港先后与国内特大型能源企业、西班牙、美国等跨国企业合作,联合建设业主码头和仓储设施。这种不拘一格的跨省市、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建设合作模式开创了全国建港先河。京唐港快速建设、快速运营、快速发展也就成为必然。
    同时,京唐港背靠京津唐等20座工业城市,占据华北与东北的交通咽喉地带,上能同京九铁路、京沪铁路、京广铁路交通大动脉相连,下能同京哈铁路、京承铁路、京包铁路欧亚大通道相连结。直接经济腹地唐山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多种农副产品富集地区,间接经济腹地可覆盖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充足的货源、便捷的交通、巨大的市场、广阔的腹地……这一切也都在助推着京唐港快速发展。
    京唐港自1992年运营以来,特别是1998年后,港口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吞吐量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速度高位攀升。2001年港口吞吐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国家千万吨大港行列;2002年完成运量1465万吨,首次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2003年运量突破2000万吨,完成2083万吨,运量增幅超全国沿海港口24个百分点。2009年,在建港运营20周年之际,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0541万吨,一举跨入我国亿吨大港行列,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
    在20多年的时间里,京唐港完成了其它兄弟港口数十年、上百年走过的历程。目前,已建成第一、二港池全部和第三、四、五港池部分泊位,形成5个港池建设运营的整体格局。建成散杂、件杂、多用途、集装箱、煤炭、水泥、纯碱、液化石油气等各种功能的1.5~10万吨级泊位31个,设计通过能力7388万吨/20万标准箱。建成10万吨级航道,可满足10万吨级船舶单向、5万吨级以下船舶双向通航;建有各类堆场300万平米。
    登陆京唐港的官网后,几个跳跃的大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北方大港中山梦世界通途京唐港”。20多年的历史并不厚重,但新秀京唐港正在快速赶路、踏实筑梦,在时间的飞逝中谱写着走向世界、飞向未来的恢弘诗篇。


    而前进,需要有伙伴一路同行。
相随前行伊泰身影
    1996年,国内煤炭市场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煤炭市场需求萎缩、煤价下滑的时候,集团公司再次选择了扩大港口中转份额,应对市场疲软。刚刚兴建运营的京唐港成为公司港口拓路之举的选择。
    1996年4月18日,集团公司决定设立京唐港办事处。由于当时正值煤炭市场的低谷,公司在京唐港的业务发展极其困难。1997年8月,港存煤价逐渐下跌,到年底降至240元/吨仍没有市场。1998年,市场继续恶化,当年公司在秦皇岛港、天津港、京唐港的存煤达到80多万吨。1999年,京唐港库存煤13万吨由于长时间堆放大面积高温着火,煤质严重下降。基于当时的市场,加之铁路运输不畅,之后的四年京唐港停止中转。从2003年开始,市场逐渐好转,京唐港办事处也逐渐开展业务,不过直到2007年,由秦皇岛办事处代管。2007年4月,京唐港办事处重新启动。由于当时京唐港区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事处的启动为公司煤炭转运创造了良好的便利条件。同年11月28日,公司正式在国投、中煤、同煤京唐港中转煤炭,并成为该港口首列、首航用户。两年中,共中转煤炭695.3万吨,已成为公司煤炭转运第二大下水中转港,至今都保持着京唐港煤炭中转三甲的位置。
    近年来,公司在京唐港的煤炭转运趋于稳步发展。2009年伊始,京唐港办事处与港口、铁路部门积极沟通协商,采取卸车压站相结合的方式控制每天的卸车量,缓和港口中转局面。与华润常熟等下游客户签订协议,保证每月30万吨的中转量。同时,办事处充分利用京唐港港口优势拓宽中转渠道,采取“汽运出港”(通过与购煤客户及港口签订协议,公司可以通过汽车运输的方式进行煤炭转运)降低了个别煤种的库存。从2007年重启办事处到2012年底,共中转煤炭3315.8万吨。
    时与年辞,站在2013年回望,京唐港走过了24个春秋,伊泰集团转动了25个年轮。从1996年算起,尽管有曲折、有艰难,但伊泰集团与京唐港已然相伴前行17栽。在这片壮美的港湾,伊泰触摸到了京唐港发展的脉络,在这片宽容的港湾,京唐港留下了伊泰前行的印记。
    站在京唐港的码头,眼前的水域会让人读懂海纳百川的意义,也会记住乘风破浪的勇气,还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未来。
      
大梦:曹妃甸港
国父宏梦终成真
    民国初年,国父孙中山先生怀实业救国振兴中华之志,考察了直隶沿海,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拟建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建筑“与纽约等大”的北方大港。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身处山河破碎的国人无力承担这样的梦想,大港之梦静静地沉寂了。但梦想并没有被遗忘,有梦想就有希望。
    2003年3月23日,曹妃甸港通岛公路的机械作业声打破了这里数千年的沉寂,深水大港的建设拉开序幕,国父的大港宏梦在百年之后走进了现实。
    曹妃甸港,全称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位于滦河三角洲西面最古老的区域。“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地质条件使其成为天然建港良址。据地质勘测,曹妃甸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即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为渤海最低点;建设30万吨级大型深水码头无须开挖航道,不冻不淤;后方陆域有1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具备建成以钢铁、石化等大型临港工业为主的工业港条件。胡锦涛曾将称之为“黄金宝地”。
    面对曹妃甸这样的钻石港址,探索开发北方大港的脚步在世纪更替之际越来越快。1992年,首钢派人到曹妃甸就建设深水码头进行前期勘测。因此,曹妃甸最早以铁矿石码头的面目出现。2000年6月,受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曹妃甸20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进行了立项评估论证,提出“鉴于该地区矿石进口量逐渐增多的趋势,现有的港口接卸能力严重不足,尽早建设曹妃甸20万吨至25万吨级铁矿石码头是必要的”的结论。
    在国家、地方、企业多方的努力下,曹妃甸港一步步地从梦想、谋划变成现实。从2003年开始启动港口建设到如今,曹妃甸工业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路工程,连接唐港高速与曹妃甸工业区的青曹公路为一级公路,总投资5.6亿元,全长52.3公里,2002年9月开工,2005年10月全线通车;连接工业区与陆域的一号路,总投资8亿元,全长19.5公里,2003年3月开工,2004年5月全线贯通,2006年7月通过拓宽改造实现双向八车道路通灯亮;西通路路基2006年6月全线贯通;北环路正在加紧施工;全长61.61公里的唐曹高速公路于2006年底开工建设,2008年8月竣工通车。迁曹铁路工程,总投资48亿元,全长222.7公里,主要承担我国“北煤南运”和疏港任务,2005年10月21日开工,2006年底竣工通车,近期年运量5000万吨,远期达到2亿吨。供水工程,总投资7.8亿元,全长95公里,于2003年9月开工,2006年10月试通水成功,具备了向工业区供水的能力……
    从开工建设到现在,曹妃甸港的发展仅有短短十年的时间,与其他动辄几百年历史的海港来说,这点时间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曹妃甸港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飞速发展,吸引着国内国际的目光。6月3日,记者来到了久负盛名的曹妃甸港口码头。来往的船只、轰鸣的机械作业声,看到的听到的让人感受着这里沧海桑田般变化,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集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发电于一身的世界级的港湾。日新月异的北方大港以更新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伊泰前行拓新路
    2009年3月7日,一艘6万吨级的货轮“粤电1号”从渤海湾缓缓驶出。曹妃甸港记住了这个日子,这是他的首秀;伊泰人也记住了这个时刻,这是他的新路。
    曹妃甸专业煤码头作为曹妃甸港的规划项目,承担着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送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规划蓝图中,曹妃甸煤码头计划建设16个5万—10万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2亿吨,建成后将是国内最大的煤炭能源中转港。曹妃甸专业煤码头的未来是可见而又广阔的,伊泰的选择是科学合理的。
    公司曹妃甸办事处于2009年2月26日正式成立,集团公司是曹妃甸煤码头最早入驻的企业。十天后,公司首列煤炭运营车进港开始发展业务。又过一月,满载伊泰3号煤的“粤电1号”成为曹妃甸港的首航。伊泰在创造曹妃甸港历史时刻的同时,开创了新的运销通道。
    曹妃甸办事处成立当年中转煤炭约130万吨。从此,享誉盛名的伊泰煤在广阔的渤海湾多了一个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130万吨、190万吨、257万吨、240万吨……,一年一个脚印,曹妃甸港办事处在前进着。
    如今看来,这些中转量对于公司数千万吨的煤炭销售会产生微不足道的错觉。可当你置身曹妃甸港看到一望无际的海港、忙碌作业的工程建设的时候,当你走进曹妃甸港煤场看到伊泰国家储备煤专用堆位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定会成为公司对外运营战略的有力保障,也是中转运销的另一个主力阵地。
    目前,堪称曹妃甸港专业煤码头的运输大动脉——蒙冀铁路即将竣工运营,而曹妃甸港专业煤码头二期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参股单位的集团公司在两大工程竣工运营后,必将极大地提升公司外运和中转能力,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论是实现资产、销售双千亿的短期规划还是打造百年伊泰的企业愿景,曹妃甸港都将是伊泰继续前行的有力的见证者和重要的承载者。


后记:渤海湾的百年伊泰梦
    站在渤海岸边瞭望,天蓝海蓝,潮涨潮落,千百年来似乎未曾变化。可脚下巨大的码头、耳畔机械声却诉说着这里日新月异的故事。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伊泰的身影。从1990年算起,伊泰矗立在渤海岸边已经20多个年头。从秦皇岛港到天津港、从京唐港到曹妃甸港,尽管有艰难有曲折,但伊泰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止。大梦无形,在岁月悄悄的流逝中,伊泰走向百年的宏梦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而渤海湾在旁边静静地陪伴着。

作者简介

李新富,男,内蒙古大学新闻系硕士。先后在《中国商界•财富人物》杂志社、呼和浩特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鄂尔多斯移动通信分公司工作,现就职于内蒙古伊泰集团,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在学习工作期间,陆续在包头晚报、内蒙古日报、中国改革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多篇新闻作品。从偶然选择新闻专业到自然成为记者的数年间,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被记者的职业魅力吸引,喜欢那种路上的奔波,每次看到不同的风景,喜欢那种聆听的感觉,每次听到不同的故事;也被文字的强大力量吸引,享受文字包罗万象的容量,从中领略或塑造万千景象;享受文字万钧之力的力量,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因为热爱,所以一直努力书写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