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祖祖辈辈耕作方式 顺义插秧种玉米

 

原题:不撒种子播青苗,抢时间抢光照。
告别祖祖辈辈耕作方式 顺义插秧种玉米

 
    京郊小麦收割已近尾声,各区县热火朝天忙着开始种玉米。昨天上午,记者在顺义发现,与祖祖辈辈撒玉米种子的播种方式不同,这里的玉米竟然像水稻一样“插秧”种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昨天,顺义大孙各庄镇,原本静悄悄的夏玉米播种田里,忽然机械铮铮作响。只见两名村妇戴着草帽,倒坐在一辆拖拉机模样的机车上,手拿着青青小苗,不断往车尾部的孔槽内续。棵棵苗被机械轮盘传递着,有条不紊地插入土中。车子缓缓前行,身后则留下两排整整齐齐的秧。
    这是在播玉米?瞧记者满脸怀疑,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艺师裴志超赶紧道出其中原委。原来,北京位于我国冬小麦、夏玉米两茬平播种植方式的最北端,气候条件导致一年里光种小麦有点可惜,可要是种小麦、玉米两茬作物,温度又不太够。内行讲话:积温不足,差了300度。这就相当于,夏玉米的生长期短了10天。可就因为差这10天,玉米的口感、营养、产量一下子差了一大截。
    怎么抢回这10天呢?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钻研出了温室育苗的方法。技术负责人王俊英告诉记者,他们在顺义区赵全营镇建立了100亩试验田,选取郑单958和京单38两个品种的玉米进行温室育苗。经过15天的工厂化培育,大棚里的玉米苗长出来了,而且出苗率达到了100%。
    前天开始,这些玉米秧苗移栽大田,此时它们相当于已经成长了10天,就这样把气候的不足补救过来了。而且育好的玉米苗都长在标准尺寸的苗盘里,“个头”大小一样。用京郊闲置的蔬菜秧苗插播机就能顺利播种,大大节省了种植成本。定植密度可达到每亩4500株。经过对已栽植的玉米苗进行检测,专家认定:其栽苗、覆土效果较好,可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
    今年,由于持续干旱,本市平原有28万亩的春播玉米被迫改为夏播。北京气候的短板,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农耕,夏玉米的播种任务正在逐年加重。“气候虽不利,但北京农业科技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补足气候条件的短板。”王俊英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插秧播种夏玉米的新方法意义凸显出来,未来这一新技术也将向其他夏玉米播种区推广,提高全市的玉米品质,以飨市民。
    说话间,插苗机已远远地开到了地边尽头,黄土地上留下蔓延嫩绿。眼下,这种新技术刚刚在顺义大孙各庄镇的这片10亩田地中实验,移栽成活率达到100%。对照用传统方法播种的玉米田,这里的生长期提前了10天,且田间整齐度和植株个体长势均好于对照,预计产量可同比提高10%左右。


作者简介

柯南雁,1987年7月—1988年1月在北京市农村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工作。1988年1月至今一直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1995年2月《用视听系统推广无籽西瓜栽培技术》获得北京市科技情报成果贰等奖。1997年拍摄制作的《紧急防治美洲斑潜蝇》系列报道获得北京电视台记者站好新闻三等奖;《紧急宣传推广“美洲斑潜蝇”的识别与防治技术》获得北京市科技情报成果壹等奖。1998年制作《阳春三月桃儿鲜》的新闻获得北京电视台记者站好新闻贰等奖。1999年第一季度北京电视台记者站好新闻评选中,我们制作的《种子产业化,让山乡农民笑了》获B类稿,《小汤山成为我市高效农业的示范窗口》、《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获C类稿。(A、B、C类相当于一、二、三等) 。2002年一季度北京电视台记者站好新闻评选中《 科技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获得A类稿。
2010-2014年主编了《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新闻集》共5册。
主编《北京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