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翠华山下的小精灵

 

     在水的那边,
      山的这边,
   有一群小精灵,
   矮胖的身材尖长的嘴,
   顽皮又聪明。
   它们整日自由自在,
   悠荡在山林中,
   爱吃秸秆爱吃牧草,
   还爱吃小昆虫......


    在十三陵翠华山脚下,有一群半养半牧的小土猪,被当地百姓称为“小精灵”,它们反应灵敏、善奔跑,喜散养、耐粗饲,有一定的野性。这群“小精灵”体型小、生长缓慢,适应能力强,就是蜚声海内外的“五指山小型猪”的杂交后代—五枫猪。这个珍稀品种猪有一段颇具传奇的故事……

一段故事  演绎“五枫”传奇

    25年前的一天,年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畜牧专家正背着3头小猪崽奔波在广州市区和白云机场之间,他们心急火燎地正想办法要把小猪崽运回北京。因为当时国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家畜品种资源调查,专家们在海南岛五指山地区发现了一种“五指山小猪”,因其生育缓慢,体型又小,生长周期太长,正遭淘汰,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专家们完成这次调查项目后要回京了,这几头用来“定点观察”的小猪也要被当地处理了,但他们万般不舍。于是想方设法费尽周折,跑破了鞋底磨破了嘴,最后将这2母1公小崽猪成功的运到了北京。
    这一运,使我国珍贵稀有品种“五指山小型猪”异地保种获得成功:1994年近交繁育获得基础母猪50余头,2007年近交繁育到第19代,建立了世界上首批近交系种猪群250余头,以后逐年壮大。
    这一运,创造了我国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奇迹:因为五指山小型猪具有遗传稳定性、矮小性,与人类免疫同源性等分子遗传基础,各项指标与人类近似,可以代替人类来完成各种药物的前期试验工作,因此成为中国实验用小型猪。它还被认为是人类器官移植理想的“捐献者”,日后可为人类提供器官。
    这一运,成就了专家们潜心研究20多年精心培育的珍稀品种—“五枫猪”:它是用五指山猪和太湖枫泾猪杂交而成的新品种,2008年由北京市金宴福康养殖有限公司引进,并落户到十三陵五枫生态养殖场实现规模养殖。因此,才有了绿色生态的五枫“珍稀猪肉”面世。
一窝精灵  独具四大特色
     “五枫猪”饲养一年出栏的成品猪体重仅为40公斤左右,一般肉猪养五六个月出栏,就可长到200多公斤。那么,五枫猪与其他类型猪相比,有什么特色呢?首先,它生长周期长,需要12个月的生长饲养,各项生理指标才能达到充分成熟,故而其肉质细腻,营养全面;其次,它具有五指山野猪的血统,适合散养粗饲,成长过程中运动量充分,致使其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故而食用时较少油腻;第三,据专业机构测定,五枫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是普通猪的10倍之多,其他多种氨基酸含量也都高于普通猪,故而食之鲜美,香气浓郁。尤其亚油酸含量也较高,它在人体代谢中能使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对人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第四,它是生态养殖,享用专业特制配方,即用玉米、豆粕、麸皮、饲草和果蔬等按比例科学喂养,没有任何添加剂。其饮用水取自地下500米深层岩层水井,矿物质丰富又安全卫生,故其肉质健康纯天然。

一方宝地  构筑绿色家园

    在著名的国家5A级旅游保护区十三陵景区不远,万娘坟村东翠华山脚下,占地4.7公顷的养殖场是五枫猪生长的家园。相对于不远处热闹的泰陵,这里人迹罕至,空旷静谧。养殖场前年修建的四栋猪舍掩映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这里天然与世隔绝,是一处绝佳的养殖宝地。
    公司总经理王春彬带我们穿过消毒通道进入猪舍内部,这里宽敞而整洁,只闻得到植物发酵的味道,生态养猪模式实现了无污染零排放。仔细观察五枫猪果然与众不同:体型小小,猪嘴长长,活泼又灵敏,颇有五指山小猪特点;每头猪的额正中都有一个白色小倒三角,这是五枫猪典型特征;每一只成年猪耳朵上都有一个小圆牌,那是属于它们自己的身份证。
    北方冬季寒冷,养殖场里按猪的成熟期不同分别舍内圈养;待春夏温暖季节,就会将猪群白天散养在猪舍外,在树荫密林中放牧。
一个心愿  丰富百姓餐桌
    经过五年精心繁育,五枫猪已进入商品化养殖阶段并达到一定规模。存栏数1300余头,年繁育仔猪超过3000头。精细分割包装猪肉系列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京城百姓的菜篮子,也满足了部分人群对中高端品牌需求。
    由于京城地域性环境限制,公司已计划将育肥猪养殖场地迁到周边地区,这里只保留种猪场仔猪繁育。王总说:“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市民吃上独具特色、安全美味的放心猪肉。我们将继续书写五枫猪的传奇,为市民生产和提供优质的精品猪肉。”

                                    

作者简介

赵艳斌,从小跟从父母在辽阔的祖国大西北生活多年,造就了本人宽阔的心胸和豪爽的个性;因为上大学踏入农业大学的校门,从此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三农”情怀突出;因为前几年开始喜欢徒步行走于野外山水,逐渐钟情于拍摄山水和人文景观。现在北京市农业局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农业》杂志做编辑和记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