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研判机制是信息发布之前置“裸奔”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说到舆情研判机制,很多人会说我们有,我们已经和哪些媒体或是舆情公司合作多年,每年投入多少经费让它们帮我们收集舆情。我说很好,但是不够。收集来的舆情就像是买来的一筐菜,能直接吃吗?不能。舆情收集来,还有三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

  一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舆情?表象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个分析必须是清醒的,不能有任何主观推断和幻想。

  二是研判。这一舆情的走势将会如何?最好会怎样?最坏会如何?如果扩散和发酵会带来哪些问题和影响?是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研判要冷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舆论走势判断,依据事实而不是期望。

  三是做预案。做预案要考虑好四个度:围度、高度、深度和梯度。围度就是确定应对范围,哪些说哪些不说。高度就是在什么层面回应,哪一级领导来说。深度就是说到什么程度,底线在哪里。梯度就是说几回,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四个度是舆情公司无法把握和建议的,也是领导干部很难独立完成的,不是水平问题,而是站位。被舆论高度关注的时候,领导干部不管水平多高,身在其中,都很难看清舆论的态势和走向。需要在研究舆情的时候,用会商的方式,集纳多方智慧,加入第三只眼睛的客观视角和专业人士的清醒分析、精准研判和预警,帮助领导干部做出可操作、有效果的预案。舆情研判的参与者不能只是宣传部门。分管领导要参与,责任单位要参与,相关部门要参与,专业人士也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