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外国记者打交道是从2000年开始的。那一年,北京正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这是北京在1993年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后,又一次申办奥运会,竞争对手有巴黎、多伦多、大阪和伊斯坦布尔。在五个申办城市中,北京最受关注。当时的一份调查显示,国际媒体对北京的报道占五个申办城市的70%,其中又有70%的报道是负面的。
国际奥委会规定,所有的投票委员都不能到申办城市考察,这对北京非常不利。巴黎和多伦多国际奥委会委员全都去过,大阪和伊斯坦布尔大部分委员去过,可是北京,115个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只有15人来过,而且都是很多年以前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了解改革开放以后的北京。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投票,北京显然处于劣势。
有关领导知道,上一次我们失败,不懂与国际社会沟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次我们不能再吃这样的亏了。要改变这一状况,让国际奥委会委员了解北京,需要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国际媒体。而要让这个桥梁为我所用,需要有专业人员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于是,时任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负责对海外宣传的我被调任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同时兼任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
从那时起,通过国际媒体塑造北京形象,就成为了我的一项重要工作。申办时间有限,我们任重道远,必须主动策划、设置议题,全方位、大密度、高频次地组织国际媒体采访报道北京。10个月间,我们从境外邀请到334个主流媒体的记者来北京采访,准备了七套不同的采访计划供他们选择。因为来采访的记者很多,工作人员有限,我也经常带领记者去采访。有一天,我带着几个欧洲记者行走在北京的街头上,向他们介绍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北京电视台的一个摄像师看见了我,他从马路的那一边跑过来问我:“王总编,你改行当导游了?”我心里咯噔一下,不知怎么回答他。转念一想,只要能让这些记者客观报道北京,当导游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