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句,为媒体提供标题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要让领导干部和发言人口出金句,并成为媒体的标题,很不容易,但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什么是金句?就是概括力强、形象生动、能抓住受众、被传播、有一语道破之感的语言。需要用心琢磨。

  2012年春天,北非发生动乱,一些西方势力试图把这一动乱引到中国,搞颜色革命。他们费尽心机,通过互联网在北京组织所谓的“茉莉花革命”。这一复杂的政治气氛给春寒料峭的北京加了一层寒气。驻京的外国记者涌向王府井,希望在那里看到所谓的“茉莉花革命”。一天又一天,他们的愿望不断落空,但仍然不甘心。没有“茉莉花革命”,就去找执勤警察的茬儿,气氛越来越紧张,舆论也越来越不利。

  3月初的一天晚上,我接到市领导的通知,要求我办第二天下午召开发布会,吸引外国记者去发布厅不去王府井聚集。这无疑是一场舆论引导的硬仗,风险和挑战都非常大。我认为,这场发布会的成败,关键看媒体的报道能不能形成拐点,关键的关键看媒体的新闻标题是不是对我们有利。要让它们的标题对我们有利,我们的话就必须占据媒体的标题句。我把准备的重点放在了标题句上,我觉得准备一个标题句不够,可能不被采用;两个也不够,不能保证采用;必须准备三个。

  第二天下午两点,发布厅坐满了各国媒体的首席记者,气氛与平时的发布会很是不同。他们对出席发布会领导介绍的“两会”期间交通安排根本不关心,憋着劲儿要问“茉莉花革命”的事。

  我刚说完“现在请记者提问”,CNN的首席记者就站起来了,声色俱厉地问道:“北京是不是发生了‘茉莉花革命’?你们为什么不敢承认?刚才我从王府井过来,那里警察林立,请你给我们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一听,果然问了。发布会现场的气氛顿时凝结,记者们全都拿起了笔,睁大眼睛等着答案。

  我略微压低了语调,用比平时慢一倍的语速回答了他的问题:“确如你所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在北京搞所谓的‘茉莉花革命’。”这时,我心里想的不是紧张和害怕,而是我的三个标题句:“但是,北京没有也不可能发生他们希望看到的事情。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能看出来,他们打错了主意,选错了地方。中国不是中东,北京不是北非。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心思稳。如果有谁想在中国搞所谓的‘茉莉花革命’,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的三个标题句一个没剩,全都说出去了。一个是打错了主意,选错了地方;一个是中国不是中东,北京不是北非;还有一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我是第一个回答外国记者有关所谓“茉莉花革命”问题的发言人,所以第二天国际媒体都报道了我的话,我的三个标题句全部被采用了。从此,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再没出现过“茉莉花革命”的内容。

  2017年,浦东干部学院周光凡教授在收集新闻发布资料时,找到了我当时回答这个问题的录像片段,并发给了我,让我有机会时隔五年审视自己当年回答这个问题时的状态。录像中的我确实可以用从容淡定来形容。之所以能在环境复杂、责任重大、挑战和压力均超乎寻常的情况下保持镇定,是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让记者做标题的金句,并坚信媒体一定会用,所以才任你东西南北风,我自从容淡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