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记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吸引记者:靠故事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言人说的话一定要让记者感兴趣并传播才有价值。如果只说官话套话,记者不感兴趣,就不会写。比起官员来,老百姓更会讲故事,所以记者喜欢去找老百姓。

  北京奥运会筹办的时候,路透社一个编辑在没来中国采访的情况下,七拼八凑出一篇报道,题目是《北京奥运会致使150万人流离失所》,这篇完全失实的报道直指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真实的情况是,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只有16万人搬迁,他的报道夸大了将近一百倍。但是这个报道被半个世界的媒体采用,给北京奥运会的形象抹了黑。看到报道后,我们立刻对外澄清事实,说明真相,以正视听。我们感觉到光靠官员去说,可能不被相信。于是,我们策划了一次让老百姓给外国记者讲他们自己故事的发布会,邀请因为修建鸟巢搬迁的大屯乡村民来讲他们的故事。

  六个村民和我一起走上了发布台。我对记者们说:“各位记者,坐在我身边的这几位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以前住在鸟巢所在的地方,为建奥运场馆搬迁了居所,是为北京奥运会做出贡献的人,像他们这样的人在北京有16万。很多记者都在关心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今天我请他们中的6位来讲他们自己的故事,并回答你们的问题。”在场的一百多位记者都非常兴奋,尤其是外国记者,他们希望听到这些村民的抱怨。六个村民每个人用两三分钟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有的讲居住环境改善,有的讲家庭生活情况,有的讲转型择业过程,有的讲学习提升经历。语言生动形象,故事引人入胜。言谈话语中透出的全都是对生活状态的满足和对奥运会做出贡献的自豪。

  到记者提问时间了,法新社驻京记者问:“这位老先生,你这个年龄过去住的房子应该是四合院吧,那你告诉我,你的四合院现在哪里去了?你是不是很怀念以前居住的环境呢?”显然他不喜欢刚才村民们讲的故事,想在答问中挖一些负面的内容。这位老者回答说:“过去我们住的不是四合院,是大杂院。一个院子住了13户人家。院子里只有一个水龙头,没有厕所,上厕所需要走出院子,去距离300米的公共厕所。当时我妈妈已经80多岁了,她得了半身不遂,自己没能力去厕所,需要我们用自行车驮着她去。我妈看我们都很忙,不好意思说,经常尿在裤子里,拉在裤子里。我们搬迁以后,用政府给的补贴买了楼房。现在住的房子很大,家里有两个洗手间,我们把其中一个改造成了残疾人的,我妈妈专用。她不用任何人帮忙,就可以自己上洗手间。我妈说,现在我们住的比以前好太多了!”这个故事被很多媒体采用,16万人因建奥运场馆搬迁被做成标题,150万人流离失所的谣言破灭。

  记者也喜欢形象的比喻。2007年夏天,美国NBC制作了一个介绍北京奥运工程的特别节目。他们派了一个庞大的采访团队和一个大牌主持人乘专机从纽约来北京,我接受了采访。采访地点在鸟巢和水立方之间的工地上。

  因为我的英语水平有限,事先,奥组委的同事们和我一起准备了答问口径,怕我说不好,这些口径都比较简单笼统。我读了几遍,但没记住。原以为到了现场还有时间准备,没想到主持人梅瑞狄斯·贝拉(Meredith Beira)一见到我,就像见到了老朋友,和我聊上了,我没时间再看一眼材料。开拍了,我和贝拉从远处走进画面。走到轨道处,移动摄像机开始动了。我意识到,我们的镜头已经从大全景切换成了中景,采访的重要部分就要开始了。

  果然,主持人认真地问我:“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是怎么来的?体现了什么设计理念?”当时的现场气氛让我觉得,用口径里概念性的语言“绿色、科技、人文”回答这个问题不太适合,我决定说自己的话。我答道:“你看,你的左侧是鸟巢,也就是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一年后,北京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和田径等竞赛项目就在这里进行。你的右侧是水立方,也是国家游泳馆,将进行奥运会的水上竞赛项目。它们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这和我们中国人讲的天圆地方完全吻合,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它们的材料,一个是钢结构,一个用新材料,全部是现代的设计理念。请再看看它们的形象:一个比较雄壮,一个比较柔美;一个像男孩,一个像女孩。它们就是我们北京奥运会的双胞胎。”

  这个节目在NBC收视率最高的《今日秀》(Today Show)播出了,我的这段话因为比喻形象被采用,也被美国观众记住了。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是我的朋友,这一天我接到了她从大洋彼岸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她的声音非常兴奋:“我在NBC看到你和你们的双胞胎了!那个男孩和女孩我都非常喜欢,不过我的同事们看法不一样,他们正在为哪个更好看争论不休呢!”我的这段话不但被传播,也被受众记住了。